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产业四地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拉面产业:从借牌求生到品牌出海
——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化隆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李庆玲 刘娟娟
发布时间:2025-06-08 07:26:52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高原的东北门户,黄河水滋养着一座与面香共舞的小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

  化隆儿女三四代人的匠心传承,编织着一幅关于“拉面”的致富蓝图:他们让西北面香飘过千山万水,在全国337个城市点亮“青海拉面”的霓虹,让16个国家的食客领略东方面艺的神奇。

  从最初的“草根经济”,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拉面版图;从脱贫路上的“救命稻草”,蜕变为质量升级的黄金产业——翻涌的面汤不仅沸腾着致富的渴望,更见证了一场从高原走向世界的产业蝶变,化隆拉面正在书写青海县域经济的鲜活范本。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河,当“一带一路”的东风拂过面案,这碗承载着民生希望的拉面,将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传奇?答案或许就藏在化隆人永远滚烫的面汤里,在那些永不停歇的揉面声中。

拉面产业园。

  “一碗面”的价值重构

  作为化隆县最具特色的支柱型民生产业,这一碗面在起步阶段曾面临品牌困境——由于缺乏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竞争力,从业者不得不借助“兰州拉面”的招牌开启创业之路,长时间处于“为他人作嫁衣”的发展状态。

  转折始于系统化的品牌建设工程:2015年“化隆牛肉面”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特色产业取得“法定身份”;2018年启动“青海拉面”区域公共品牌战略,推动产业进入集群发展阶段;2019年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应运而生,构建起专业化的产业培育机制。

  在时代变迁与市场浪潮的双重考验下,数以万计的化隆拉面从业者秉持匠人精神,在坚守传统工艺与探索创新突破的辩证中,逐步实现从“借牌经营”到“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之路。

  三江源、高原姑娘、本穆、西北匠、青谱等品牌在省内外扎根并享有盛誉,目前,化隆县拉面人创建的自主品牌达130多家。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建国骄傲地说:“不光是自主品牌的增加,品牌名称中、店面装修中隐藏着的‘青海元素’也越来越多,这是拉面人意识上质的飞跃。”

  开了20多年拉面店的冶有四福说:“以前总被人问是哪里人,一说青海都摇头,问青海是不是在山东,现在店里张贴的青海大美风光,总被人夸赞,我们都会推荐他们到家乡旅游。”

  从品牌意识到文化植入,越来越多的拉面人意识到“理念转变”的重要性。

  最近是旅游旺季,西宁市西大街的青谱牦牛拉面店里满满当当的人,吃一碗牦牛原汤拉面,配上正宗青海牦牛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店里除了牦牛肉拉面,还创新推出藤椒原汤拉面、酸菜原汤拉面等,品类的创新,让青谱牦牛拉面实现了品牌差异化,走在了市场竞争的前沿。

  青谱牦牛拉面品牌创始人马学明从2002年开始做拉面生意,他很早就意识到:没有品牌,就没有溢价的能力。

  马学明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变营销理念,从高原食材上下功夫,打造出“青谱”这个极具地域特征的拉面品牌,通过营销,产品优势不断凸显,“青谱”品牌价值不断放大,加盟店已达102家。

  他还将发展矛头指向产业链上游,做汤料、调料、方便食品,目前共开发20多种产品,通过互联网供应全国5000多家拉面店,并成为白象供应商。

  拉面这一外向型经济正在健康有序地转换角色,催生拉面人返乡创业,并将发展的触角从“经营下游”延伸到“开发上游”。

  目前,化隆县拉面从业者返乡创办的企业达380家,吸纳就业6786人,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5.7亿元,务工人员年收入3.1亿元,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牛羊育肥等20多个行业。

  一碗面的价值也在无形中被重构,这样的转变,同时体现的,是青海省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拉面技能大赛让拉面人站上新平台。

  “一品牌”的持续输出

  如今的拉面产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粗变精,并形成了无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青海拉面带来了挑战,近60%的“传统”化隆拉面店无法融入电商与餐饮的竞争合作关系,适应力弱,发展受阻。要想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品牌建设和推广至关重要。

  在走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

  一位从化隆县德恒隆乡卡力岗山区走出的“90后”小伙马木海子,在河南省做拉面生意,数年间不仅创办了自有拉面品牌——本穆,还开设了“本穆拉面商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学习拉面管理和经营,帮助结业学员开店。他以自己的小名“嘎嘎”为名创建阿力嘎嘎食品供应链的“拉面大厨房”,不仅为新一代的创业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还成为河南省家喻户晓的青海牛肉拉面品牌。

  像马木海子一样的拉面人有很多,他们通过“提档升级培训”,让自有拉面品牌走向了发展正轨。他们深知,拉面要实现品牌化,老店要换新,新店要扩张,规模、服务、管理要不断提档升级,要使拉面之路走得更强更远,打造拉面品牌、形成厨房标准化产业供应链已是大势所趋。

  这些年,省、市、县也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助推青海拉面高质量发展。

  2015年,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扶持拉面经济,让远在省外的拉面人直呼“家乡政府给我们撑了腰打了气”;2018年,《海东市加快推进拉面经济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印发,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龙头企业;202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填补了青海省拉面产业发展领域的立法空白,从品牌保护和推广方面,保护拉面人权益……

  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如今的青海拉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马建国给出这样一组统计:青海拉面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品牌引导,青海有“青谱”,河南有“本穆”,上海有“西北匠”,广东有“穆兰拉面”,湖北武汉等地有“化隆拉面”,他们都在各自的“驻扎地”形成了规模和影响力。

  在品牌店的影响下,青海拉面店的整体店容店貌不断改善,连锁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然而,品牌店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存在理念落后、人才培训滞后,营销手段不足等各种因素,要不断提升青海拉面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水平,还需以品质为基、文化为魂、营销为本。

  今年化隆县将开展首届拉面文化艺术节、拉面产业发展大会,以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通过挖掘拉面产业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青海拉面”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品牌打造永远在路上。

速食拉面生产线。牛玉娇 摄

  “一条链”的全新赛道

  有了拉面经济,如何打造持续发展的拉面产业,是摆在拉面人面前的大石头,更是政府直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命题。

  5月7日,走进化隆县拉面产业基地,青海青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凯正在生产车间调试设备,他所做的是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在化隆生产的拉面汤料。

  为什么选择入驻拉面产业基地?

  韩凯说:“拉面人都是有情怀的,在化隆做拉面配料有优惠,更有优势。”

  入驻拉面产业基地可免租2年,物流运费补贴50%,在韩凯眼中,这些优惠是其次,他看中的,是化隆县打造拉面产业链条的前景。

  规划中,拉面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培训基地、专用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统仓物流分拨中心等。

  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韩凯信心满满,他说:“之前公司的销售额在每年500万元到700万元之间,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如果产业园内企业入驻量增加,这里绝对是全国拉面中央大厨房。”

  和韩凯一样,返乡创业的马玉贵成功成为了一名助农平台的网络主播,在他的直播间里,拉面汤料、化隆农特产品等都是热销货,他的粉丝也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拉面人,按他的话说,他所做的,是拉面产业链的延展链。

  可是,在发展的浪潮中,拉面产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冲击,导致整体行业发展质量良莠不齐。

  今年2月,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在群科新区揭牌落成,标志着青海拉面产业加速向数字平台转型,开启了从灶台手艺向智慧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大数据中心跃然于屏的那些数字,正是拉面产业向智慧化、产业化、全链条式转型的源头。

  马建国说:“大数据平台的打造只是拉面产业供应链的一个开端,我们要掌握屏幕上的数据,更要掌握拉面人的需求,从产业链前端精准对接销售端,形成链条闭合。”

  然而,要想将分布在全球的拉面人聚拢在一起,共同打造青海拉面产业链条,就需要将他们拉到一个空间,通过数字化平台,采集拉面门店经营、物流、消费者偏好等数据,生成精准运营方案,破解供应链分散、融资困难等产业痛点。

  更关键的是,可以将青海牦牛肉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与拉面产业实现精准对接,构建从高原牧场到全球厨房的数字化供应闭环,形成产业反哺农业、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数字化转型,正在打通拉面产业链,重构拉面产业的价值网。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影响拉面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枢纽,那供应链的搭建就是其中关键的一颗螺丝钉。

  “西北楼牛肉面”负责人韩玉良在拉面行业深耕二十多年,如今已是青海拉面产业供应链的“头部”企业带头人,他对拉面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感触颇深。

  他说:“面对浩瀚的拉面大军,要整合资源做好拉面材料的集中供应很难,既要保证原产地材料的量和质,还要解决物流成本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拉面店个体户在整个链条中的发展利益,这是个艰难的、巨大的工程。”

  这让我们深思,拉面产业的终极价值,终将回归到民生福祉,而这所有一切行动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助农增收。

  记者手记:一碗面的重量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一碗看似平凡的拉面,早已超越了饱腹的意义,沉淀为撬动整个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点。

  行走于这片“拉面之乡”,从拉面人炽热的眼神到工厂机器的轰鸣,再到屏幕上跃动的大数据,无不诉说着一个传统产业以其特有的韧性破茧成蝶,为县域经济发展点燃了燎原星火。

  曾几何时,“兰州拉面”的招牌下,隐藏着化隆拉面人的无奈与辛酸,品牌意识的觉醒是关键的转折点。

  从“化隆牛肉面”地理标志注册到“青海拉面”公共品牌崛起,从冶有四福店里自豪展示的青海风光,到马学明创立“青谱”牦牛拉面品牌、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的远见卓识,无不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掌握品牌话语权,才能摆脱价值链底端的困境,赢得市场尊重与溢价空间,品牌,是拉面产业升级最闪亮的名片。

  拉面经济的活力,更在于其惊人的裂变能力。它不再局限于街头巷尾的一间间小店,它可以是化隆自产的拉面汤料,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让家乡农特产品热销全国,可以整合上下游环节迸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这条不断延展、日益强韧的产业链,将高原的牦牛肉、菜籽油与餐桌紧密连接,形成了“一碗面带动一方水土”的致富密码。

  当万千拉面人从灶台走向产业链、从谋生走向创富,当高原风味借数字之翼飞向全球,这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已然为渴望振兴的县域,标注出一条热气腾腾的升级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市扎实推进防汛备汛工作
西宁开发区: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24H热点
南川工业园区:助力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引大济湟北干渠二期和西干渠...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拉面产业...
玉树33个供港基地实现牛羊“月月出栏”
玉树打造五大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
华电德令哈光氢储项目亮相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
我省下达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资金1213余万元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日出黑马河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藏高原首条航空用油铁路专...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以数绘图,让海量信息“跑起...
热点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路网织就致富图 管网疏通民生脉——玉树称多城乡面貌焕新记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巧思破局 传统手工艺玩出新花样
【乡村振兴在青海】...
西宁主城区城管部门启动高(中)考爱心送考服务
西宁主城区城管部门...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日出黑马河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
在这里,看青海!——2025年六五环境日青海主场活动侧记
在这里,看青海!—...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中国青海行——全省各地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
高原生态屏障绿 美丽...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红骑手”,更是开门教育好帮手!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以数绘图,让海量信息“跑起来”——“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①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拉面产业:从借牌求生到品牌出海
——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化隆篇

青海日报
2025-06-08 07: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拉面产业:从借牌求生到品牌出海
——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化隆篇

青海日报
2025-06-08 07: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拉面产业:从借牌求生到品牌出海
——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化隆篇

  • 2025-06-08 07:26:52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海高原的东北门户,黄河水滋养着一座与面香共舞的小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

  化隆儿女三四代人的匠心传承,编织着一幅关于“拉面”的致富蓝图:他们让西北面香飘过千山万水,在全国337个城市点亮“青海拉面”的霓虹,让16个国家的食客领略东方面艺的神奇。

  从最初的“草根经济”,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拉面版图;从脱贫路上的“救命稻草”,蜕变为质量升级的黄金产业——翻涌的面汤不仅沸腾着致富的渴望,更见证了一场从高原走向世界的产业蝶变,化隆拉面正在书写青海县域经济的鲜活范本。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河,当“一带一路”的东风拂过面案,这碗承载着民生希望的拉面,将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传奇?答案或许就藏在化隆人永远滚烫的面汤里,在那些永不停歇的揉面声中。

拉面产业园。

  “一碗面”的价值重构

  作为化隆县最具特色的支柱型民生产业,这一碗面在起步阶段曾面临品牌困境——由于缺乏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竞争力,从业者不得不借助“兰州拉面”的招牌开启创业之路,长时间处于“为他人作嫁衣”的发展状态。

  转折始于系统化的品牌建设工程:2015年“化隆牛肉面”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特色产业取得“法定身份”;2018年启动“青海拉面”区域公共品牌战略,推动产业进入集群发展阶段;2019年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应运而生,构建起专业化的产业培育机制。

  在时代变迁与市场浪潮的双重考验下,数以万计的化隆拉面从业者秉持匠人精神,在坚守传统工艺与探索创新突破的辩证中,逐步实现从“借牌经营”到“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之路。

  三江源、高原姑娘、本穆、西北匠、青谱等品牌在省内外扎根并享有盛誉,目前,化隆县拉面人创建的自主品牌达130多家。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建国骄傲地说:“不光是自主品牌的增加,品牌名称中、店面装修中隐藏着的‘青海元素’也越来越多,这是拉面人意识上质的飞跃。”

  开了20多年拉面店的冶有四福说:“以前总被人问是哪里人,一说青海都摇头,问青海是不是在山东,现在店里张贴的青海大美风光,总被人夸赞,我们都会推荐他们到家乡旅游。”

  从品牌意识到文化植入,越来越多的拉面人意识到“理念转变”的重要性。

  最近是旅游旺季,西宁市西大街的青谱牦牛拉面店里满满当当的人,吃一碗牦牛原汤拉面,配上正宗青海牦牛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店里除了牦牛肉拉面,还创新推出藤椒原汤拉面、酸菜原汤拉面等,品类的创新,让青谱牦牛拉面实现了品牌差异化,走在了市场竞争的前沿。

  青谱牦牛拉面品牌创始人马学明从2002年开始做拉面生意,他很早就意识到:没有品牌,就没有溢价的能力。

  马学明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变营销理念,从高原食材上下功夫,打造出“青谱”这个极具地域特征的拉面品牌,通过营销,产品优势不断凸显,“青谱”品牌价值不断放大,加盟店已达102家。

  他还将发展矛头指向产业链上游,做汤料、调料、方便食品,目前共开发20多种产品,通过互联网供应全国5000多家拉面店,并成为白象供应商。

  拉面这一外向型经济正在健康有序地转换角色,催生拉面人返乡创业,并将发展的触角从“经营下游”延伸到“开发上游”。

  目前,化隆县拉面从业者返乡创办的企业达380家,吸纳就业6786人,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5.7亿元,务工人员年收入3.1亿元,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牛羊育肥等20多个行业。

  一碗面的价值也在无形中被重构,这样的转变,同时体现的,是青海省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拉面技能大赛让拉面人站上新平台。

  “一品牌”的持续输出

  如今的拉面产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粗变精,并形成了无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青海拉面带来了挑战,近60%的“传统”化隆拉面店无法融入电商与餐饮的竞争合作关系,适应力弱,发展受阻。要想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品牌建设和推广至关重要。

  在走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

  一位从化隆县德恒隆乡卡力岗山区走出的“90后”小伙马木海子,在河南省做拉面生意,数年间不仅创办了自有拉面品牌——本穆,还开设了“本穆拉面商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学习拉面管理和经营,帮助结业学员开店。他以自己的小名“嘎嘎”为名创建阿力嘎嘎食品供应链的“拉面大厨房”,不仅为新一代的创业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还成为河南省家喻户晓的青海牛肉拉面品牌。

  像马木海子一样的拉面人有很多,他们通过“提档升级培训”,让自有拉面品牌走向了发展正轨。他们深知,拉面要实现品牌化,老店要换新,新店要扩张,规模、服务、管理要不断提档升级,要使拉面之路走得更强更远,打造拉面品牌、形成厨房标准化产业供应链已是大势所趋。

  这些年,省、市、县也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助推青海拉面高质量发展。

  2015年,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扶持拉面经济,让远在省外的拉面人直呼“家乡政府给我们撑了腰打了气”;2018年,《海东市加快推进拉面经济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印发,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青海拉面”品牌龙头企业;202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填补了青海省拉面产业发展领域的立法空白,从品牌保护和推广方面,保护拉面人权益……

  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如今的青海拉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马建国给出这样一组统计:青海拉面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品牌引导,青海有“青谱”,河南有“本穆”,上海有“西北匠”,广东有“穆兰拉面”,湖北武汉等地有“化隆拉面”,他们都在各自的“驻扎地”形成了规模和影响力。

  在品牌店的影响下,青海拉面店的整体店容店貌不断改善,连锁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然而,品牌店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存在理念落后、人才培训滞后,营销手段不足等各种因素,要不断提升青海拉面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水平,还需以品质为基、文化为魂、营销为本。

  今年化隆县将开展首届拉面文化艺术节、拉面产业发展大会,以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通过挖掘拉面产业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青海拉面”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品牌打造永远在路上。

速食拉面生产线。牛玉娇 摄

  “一条链”的全新赛道

  有了拉面经济,如何打造持续发展的拉面产业,是摆在拉面人面前的大石头,更是政府直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命题。

  5月7日,走进化隆县拉面产业基地,青海青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凯正在生产车间调试设备,他所做的是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在化隆生产的拉面汤料。

  为什么选择入驻拉面产业基地?

  韩凯说:“拉面人都是有情怀的,在化隆做拉面配料有优惠,更有优势。”

  入驻拉面产业基地可免租2年,物流运费补贴50%,在韩凯眼中,这些优惠是其次,他看中的,是化隆县打造拉面产业链条的前景。

  规划中,拉面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培训基地、专用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统仓物流分拨中心等。

  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韩凯信心满满,他说:“之前公司的销售额在每年500万元到700万元之间,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如果产业园内企业入驻量增加,这里绝对是全国拉面中央大厨房。”

  和韩凯一样,返乡创业的马玉贵成功成为了一名助农平台的网络主播,在他的直播间里,拉面汤料、化隆农特产品等都是热销货,他的粉丝也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拉面人,按他的话说,他所做的,是拉面产业链的延展链。

  可是,在发展的浪潮中,拉面产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冲击,导致整体行业发展质量良莠不齐。

  今年2月,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在群科新区揭牌落成,标志着青海拉面产业加速向数字平台转型,开启了从灶台手艺向智慧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大数据中心跃然于屏的那些数字,正是拉面产业向智慧化、产业化、全链条式转型的源头。

  马建国说:“大数据平台的打造只是拉面产业供应链的一个开端,我们要掌握屏幕上的数据,更要掌握拉面人的需求,从产业链前端精准对接销售端,形成链条闭合。”

  然而,要想将分布在全球的拉面人聚拢在一起,共同打造青海拉面产业链条,就需要将他们拉到一个空间,通过数字化平台,采集拉面门店经营、物流、消费者偏好等数据,生成精准运营方案,破解供应链分散、融资困难等产业痛点。

  更关键的是,可以将青海牦牛肉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与拉面产业实现精准对接,构建从高原牧场到全球厨房的数字化供应闭环,形成产业反哺农业、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数字化转型,正在打通拉面产业链,重构拉面产业的价值网。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影响拉面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枢纽,那供应链的搭建就是其中关键的一颗螺丝钉。

  “西北楼牛肉面”负责人韩玉良在拉面行业深耕二十多年,如今已是青海拉面产业供应链的“头部”企业带头人,他对拉面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感触颇深。

  他说:“面对浩瀚的拉面大军,要整合资源做好拉面材料的集中供应很难,既要保证原产地材料的量和质,还要解决物流成本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拉面店个体户在整个链条中的发展利益,这是个艰难的、巨大的工程。”

  这让我们深思,拉面产业的终极价值,终将回归到民生福祉,而这所有一切行动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助农增收。

  记者手记:一碗面的重量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一碗看似平凡的拉面,早已超越了饱腹的意义,沉淀为撬动整个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点。

  行走于这片“拉面之乡”,从拉面人炽热的眼神到工厂机器的轰鸣,再到屏幕上跃动的大数据,无不诉说着一个传统产业以其特有的韧性破茧成蝶,为县域经济发展点燃了燎原星火。

  曾几何时,“兰州拉面”的招牌下,隐藏着化隆拉面人的无奈与辛酸,品牌意识的觉醒是关键的转折点。

  从“化隆牛肉面”地理标志注册到“青海拉面”公共品牌崛起,从冶有四福店里自豪展示的青海风光,到马学明创立“青谱”牦牛拉面品牌、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的远见卓识,无不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掌握品牌话语权,才能摆脱价值链底端的困境,赢得市场尊重与溢价空间,品牌,是拉面产业升级最闪亮的名片。

  拉面经济的活力,更在于其惊人的裂变能力。它不再局限于街头巷尾的一间间小店,它可以是化隆自产的拉面汤料,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让家乡农特产品热销全国,可以整合上下游环节迸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这条不断延展、日益强韧的产业链,将高原的牦牛肉、菜籽油与餐桌紧密连接,形成了“一碗面带动一方水土”的致富密码。

  当万千拉面人从灶台走向产业链、从谋生走向创富,当高原风味借数字之翼飞向全球,这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已然为渴望振兴的县域,标注出一条热气腾腾的升级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牛玉娇 李庆玲 刘娟娟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