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栾雨嘉
发布时间:2025-06-09 07:50:47
编辑:孔令磊

李本加正在制作彩泥作品。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4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青海萨母扎商贸有限公司内,公司负责人、泥塑手艺人李本加正用彩泥创作一幅《爱莲说》。他专注地揪一团粉色彩泥置于掌心,反复揉搓、塑形,须臾间,形似月牙的花瓣便在指尖绽放。随着一片片花瓣错落堆叠、精巧黏合,一朵娇艳欲滴的莲花跃然眼前,尽显匠人巧思。

  “彩泥软化后可塑性强,通过边缘捻薄的技巧,能塑造出自然优美的弧度。”李本加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创作要领:“我平时主要制作酥油花,但随着夏季气温不断攀升,酥油极易受热融化,塑形时经常出现塌陷变形的问题。相比之下,彩泥的稳定性要好得多,所以这个季节我就用彩泥继续开展艺术创作。”

  其实,在李本加的艺术创作中,专业泥塑才是他深厚造诣的真正体现,远比彩泥创作更见功底。工作室中央,一尊藏族女子泥塑静静伫立——她轻执酒壶,优雅地倾倒青稞酒,眉眼间流淌着藏族群众的热情淳朴。

  细瞧,女子睫毛、眼睛都被精准塑出,李本加还捏出了细腻逼真的衣褶,处处细节为整幅作品增分不少。这尊泥塑仿佛从充满人间烟火的藏地生活场景中走出,将高原儿女的好客风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尊1.78米的泥塑,我花了将近20天完成。制作时,我先用铅笔反复勾勒修改,确定造型比例与细节。完成图纸后,再依据比例,逐步搭建骨架、敷泥塑形,把平面的构想一点点转化为立体的泥塑作品。”李本加分享着创作历程。

  完成一幅泥塑作品,首先要在同仁当地采购红泥土,将红泥土泡上水后,再掺入棉花,接着拿起锤子反复捶砸,直至泥土和棉花充分融合。“在泥塑制作中加入棉花,能够增加泥土韧性,防止干燥过程中开裂,便于塑造复杂造型。”李本加说。

  接着,要用钢筋扎出形状,搭建起泥塑的基础骨架,之后再往上抹泥巴。这一过程中,泥巴的干湿程度至关重要,太干难以塑形,太湿则无法成型,李本加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控,才能让泥塑逐步呈现出理想的形态。

  待基础形态初步固定后,便进入到衣饰、五官等细节雕琢阶段。完成塑形后,还需顺着泥塑纹理轻轻打磨,让其表面光滑细腻。最后,根据需求喷漆、彩画,为作品赋予鲜活明亮的色彩,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黄南泥塑、堆绣与唐卡并称为“热贡艺术三绝”。堆绣以五彩绸缎为材料,通过剪裁堆叠出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唐卡则通过天然矿物颜料在画布上勾勒图案;泥塑则以泥土为魂,通过雕、塑、刻等技法赋予作品生命力。

  提起接触泥塑的缘由,李本加回忆:“小时候家里困难,日子过得紧巴,通过捏东西补贴家用。画一幅唐卡,从研磨颜料到勾线装裱,耗费时间比较长,没个把月下不来。捏泥塑却不一样,手脚麻利些,几天就能出个物件赚钱。”起初,这双手只是为了糊口在泥土间翻搅,可随着指尖与红土的日夜摩挲,塑形、雕刻、上色的每个环节都成了难以割舍的牵挂。不知不觉间,这门谋生的手艺,早已变成李本加毕生坚守的事业。

  李本加常说,学泥塑前两年的唐卡绘画经历让他受益无穷。这份绘画功底让他在塑造人物衣褶线条、面部表情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泥塑作品看起来更加灵动。

  如今,李本加不仅自己坚守传承泥塑技艺,弘扬热贡艺术文化,还开设公司收徒授艺。在隆务镇牙浪村,20多位村民跟着他学艺,手中的泥巴变成致富的法宝,在家门口端稳了“文化饭碗”。

  牙浪村村民卓玛捧着刚塑形好的小牛样子的泥坯,眼角笑出细密的纹路:“以前农闲时没事做,现在跟着李师傅学手艺,既能顾家,又能挣来生活费,每次看着作品完成,心里就像灌了蜜似的甜!”

  工坊现阶段主要依靠订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民俗工艺品订单让热贡泥塑技艺转化为实在收益。这种模式既盘活了传统手艺,也让村民通过双手创造价值,实现技艺传承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李本加深知,这手中的泥巴,就是打开文化传承之门的钥匙;每一次精心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正如他所说:“我会始终怀着这份对技艺的执着、对土地的热爱,将泥塑技艺实实在在地传授给更多人,为热贡文化增光添彩。”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康川零工就业共富之家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德令哈:聚焦不动产“办证难”顽疾为民解忧
24H热点
黄南州举办青甘陕川四省文旅推介会(西宁站)
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落幕
青海文艺力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中国行】一首歌带动一部剧 一部剧激活一座城...
青海省文联推出系列文艺惠民活动
青海文艺繁花开 成果共享幸福来
青藏集团公司今年已开行65趟旅游列车 银发旅客占比...
【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日出黑马河
青藏集团公司首开“一单制”铁水联运专列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青海传统手工技艺展走进乌兰...
热点图片
海北刚察:沙柳河镇举办社区运动会
海北刚察:沙柳河镇...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马星:故乡的云是召唤也是责任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
青海大通:以“加速度”解群众“心头难”
青海大通:以“加速...
科技魔法 助力高端镁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科技魔法 助力高端镁...
青海重大主题报道专栏 《江源近观》将重磅推出
青海重大主题报道专...
高考首日见闻:题型新颖是焦点 爱的守护是常态
高考首日见闻:题型...
我省举行“三北”工程六期观摩推进会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
我省举行“三北”工...
青海隆宝滩湿地21对黑颈鹤顺利抱窝
青海隆宝滩湿地21对...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青海日报
2025-06-09 07:5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青海日报
2025-06-09 07:5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 2025-06-09 07:50:47
  • 来源:青海日报

李本加正在制作彩泥作品。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4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青海萨母扎商贸有限公司内,公司负责人、泥塑手艺人李本加正用彩泥创作一幅《爱莲说》。他专注地揪一团粉色彩泥置于掌心,反复揉搓、塑形,须臾间,形似月牙的花瓣便在指尖绽放。随着一片片花瓣错落堆叠、精巧黏合,一朵娇艳欲滴的莲花跃然眼前,尽显匠人巧思。

  “彩泥软化后可塑性强,通过边缘捻薄的技巧,能塑造出自然优美的弧度。”李本加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创作要领:“我平时主要制作酥油花,但随着夏季气温不断攀升,酥油极易受热融化,塑形时经常出现塌陷变形的问题。相比之下,彩泥的稳定性要好得多,所以这个季节我就用彩泥继续开展艺术创作。”

  其实,在李本加的艺术创作中,专业泥塑才是他深厚造诣的真正体现,远比彩泥创作更见功底。工作室中央,一尊藏族女子泥塑静静伫立——她轻执酒壶,优雅地倾倒青稞酒,眉眼间流淌着藏族群众的热情淳朴。

  细瞧,女子睫毛、眼睛都被精准塑出,李本加还捏出了细腻逼真的衣褶,处处细节为整幅作品增分不少。这尊泥塑仿佛从充满人间烟火的藏地生活场景中走出,将高原儿女的好客风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尊1.78米的泥塑,我花了将近20天完成。制作时,我先用铅笔反复勾勒修改,确定造型比例与细节。完成图纸后,再依据比例,逐步搭建骨架、敷泥塑形,把平面的构想一点点转化为立体的泥塑作品。”李本加分享着创作历程。

  完成一幅泥塑作品,首先要在同仁当地采购红泥土,将红泥土泡上水后,再掺入棉花,接着拿起锤子反复捶砸,直至泥土和棉花充分融合。“在泥塑制作中加入棉花,能够增加泥土韧性,防止干燥过程中开裂,便于塑造复杂造型。”李本加说。

  接着,要用钢筋扎出形状,搭建起泥塑的基础骨架,之后再往上抹泥巴。这一过程中,泥巴的干湿程度至关重要,太干难以塑形,太湿则无法成型,李本加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控,才能让泥塑逐步呈现出理想的形态。

  待基础形态初步固定后,便进入到衣饰、五官等细节雕琢阶段。完成塑形后,还需顺着泥塑纹理轻轻打磨,让其表面光滑细腻。最后,根据需求喷漆、彩画,为作品赋予鲜活明亮的色彩,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黄南泥塑、堆绣与唐卡并称为“热贡艺术三绝”。堆绣以五彩绸缎为材料,通过剪裁堆叠出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唐卡则通过天然矿物颜料在画布上勾勒图案;泥塑则以泥土为魂,通过雕、塑、刻等技法赋予作品生命力。

  提起接触泥塑的缘由,李本加回忆:“小时候家里困难,日子过得紧巴,通过捏东西补贴家用。画一幅唐卡,从研磨颜料到勾线装裱,耗费时间比较长,没个把月下不来。捏泥塑却不一样,手脚麻利些,几天就能出个物件赚钱。”起初,这双手只是为了糊口在泥土间翻搅,可随着指尖与红土的日夜摩挲,塑形、雕刻、上色的每个环节都成了难以割舍的牵挂。不知不觉间,这门谋生的手艺,早已变成李本加毕生坚守的事业。

  李本加常说,学泥塑前两年的唐卡绘画经历让他受益无穷。这份绘画功底让他在塑造人物衣褶线条、面部表情时更加得心应手,让泥塑作品看起来更加灵动。

  如今,李本加不仅自己坚守传承泥塑技艺,弘扬热贡艺术文化,还开设公司收徒授艺。在隆务镇牙浪村,20多位村民跟着他学艺,手中的泥巴变成致富的法宝,在家门口端稳了“文化饭碗”。

  牙浪村村民卓玛捧着刚塑形好的小牛样子的泥坯,眼角笑出细密的纹路:“以前农闲时没事做,现在跟着李师傅学手艺,既能顾家,又能挣来生活费,每次看着作品完成,心里就像灌了蜜似的甜!”

  工坊现阶段主要依靠订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民俗工艺品订单让热贡泥塑技艺转化为实在收益。这种模式既盘活了传统手艺,也让村民通过双手创造价值,实现技艺传承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李本加深知,这手中的泥巴,就是打开文化传承之门的钥匙;每一次精心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正如他所说:“我会始终怀着这份对技艺的执着、对土地的热爱,将泥塑技艺实实在在地传授给更多人,为热贡文化增光添彩。”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栾雨嘉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