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作者:吴予琴
发布时间:2025-06-09 10:18:50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时值6月,积雪消融,青藏高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虫夏草采挖季。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深山处,采挖的牧民群众正匍匐在草甸上,用指尖探寻着大自然的馈赠。

  这份珍贵的“高原黄金”是当地牧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青海省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和经济引擎。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守护这份“高原珍宝”的关键。

收购方检查冬虫夏草品质。

  科学采挖 生态影响微乎其微

  冬虫夏草被誉为“软黄金”,是大自然孕育的神奇生物。它既非单纯的虫,也非纯粹的草,而是真菌与昆虫完美结合的产物。冬虫夏草的生命起源于蝙蝠蛾幼虫,当幼虫在土壤中活动时,一旦被虫草真菌的孢子附着,孢子便会侵入虫体,汲取营养并不断繁殖。随着菌丝的蔓延,虫体逐渐被“操控”,最终僵死在土壤中,形成“僵虫”。

  待漫长的冬季过去,次年春夏之交,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会从僵虫头部萌发出子实体,即“草”的部分。这根细长的“草”破土而出,下半部分仍保留着虫体,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虫草形态。

  青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冬虫夏草的主产区,年产量约100吨至1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年产值高达180亿元至200亿元,是青海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之一。

  对于这份珍贵的资源,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是采挖虫草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研究员李玉玲给出解答:通过多年对冬虫夏草的研究,特别是针对采挖活动对生态影响的调查发现,科学的采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小。

  “近十年,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产量也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目前,青海冬虫夏草的采集量控制在蕴藏量的20%以内,确保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李玉玲说。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因种质和生长环境的差异,品质和市场价格也相差悬殊。其中,寄主昆虫种类是影响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高海拔地区独特的环境使冬虫夏草物质积累更为丰富,品质更高。

工人手持小刷子,认真清理虫草表面的泥土。

  联农带牧 虫草经济的民生答卷

  5月30日清晨,天还未完全放亮,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大山深处,牧民扎西一家已收拾好行装,踏上了虫草采挖之路。山上寒风刺骨,夫妻俩趴在草丛中,目光紧紧锁定地面。当发现虫草的踪迹后,扎西会先轻轻移开表面的碎石,待虫草顶端褐色的子座露出,扎西用特制的小锄头斜插入土轻轻撬动,再用手指捏住根部完整取出。采挖后的关键一步是回填。扎西会将周围散落的泥土聚拢,半跪着一点点填入坑中并压实,确保土层厚度与周边一致。

  “虫草是我们一年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都知道,只有保护好生态,不破坏草皮,来年虫草才会继续生长。”扎西说。整个采挖季下来,两人的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

  在三江源区,冬虫夏草是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姚孝宝介绍,在一些偏远地区,冬虫夏草收入占农牧民总收入的50%至80%,是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经济支柱,在联农带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按照新鲜冬虫夏草每根15元至35元的价格计算,青海省冬虫夏草年均潜在经济价值约为57.57亿元至1054.02亿元。

  这根“经济草”的分量还远不止于此。2024年,青海冬虫夏草产量约为135吨,与往年基本持平。作为冬虫夏草的主要集散地,青海每年销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的冬虫夏草保守估算在90吨至100吨。2024年,青海冬虫夏草出口额达2.1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81.6%,出口量和出口值均居于全国首位。

主播通过直播介绍冬虫夏草。

  市场火热 交易活跃 品质为先

  这段时间,随着新鲜冬虫夏草陆续上市,各地的虫草交易市场也热闹起来。5月27日,西宁市玖鹰虫草交易中心人头攒动。作为青海最主要的虫草交易集散地,市场里随处可见虫草商贩忙碌的身影。

  在一家虫草售卖店,店主马国彪在仔细检查回收来的虫草。门口,工人手持小刷子,认真清理着虫草表面的泥土,并根据虫草的大小及肥瘦,分拣为不同类别。

  “这段时间虫草大量上市,收购的人多,游客也来选购,所以把好质量关很重要。”马国彪说。除了质量,他还要仔细甄别野生虫草中是否夹杂着人工培育的虫草,把好品质关。

  人工虫草是通过室内人工技术形成的冬虫夏草。谈及人工虫草与野生虫草的差异,李玉玲解释道,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寄主昆虫的不同。好虫才能出好草,由于寄主昆虫种类不同,人工驯化难度极大,越是优质的虫源,人工培育就越困难。目前,能够规模驯化的寄主昆虫仅有四川小金蝠蛾。但小金蝠蛾形成的冬虫夏草个体瘦小、色泽偏黑、重量较轻,商品性较差。

  “所以,尽管人工冬虫夏草的培育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受虫源限制,其尚未形成产业化。同时,人工虫草在销售时必须标注‘人工培育’字样,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它与野生虫草的区别。”李玉玲说。

冬虫夏草。

  破局之路 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并行

  冬虫夏草是虫与菌的奇妙结合,只有虫和菌的数量充足,冬虫夏草才会增多。在虫草采挖季限制采挖人数就是为了保留种质资源,给冬虫夏草足够的生长时间。因此,保护好原产地虫草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支持冬虫夏草种质资源保护。2021年,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冬虫夏草自然资源保育及产业升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加强冬虫夏草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冬虫夏草分布区、蕴藏量和采集量变化特点及不同地区可承载采挖量等调查监测。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青海野生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群众采挖逐步规范,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成立五省区冬虫夏草产业保护联盟,建立“源头管控—过程监督—市场整顿”全链条执法机制,首次实现外省追究野生冬虫夏草违法案件“零发生”,资源保护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冬虫夏草产业持续向好。2022年,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青海大学牧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了国内首个AI人工智能溯源平台,运用基因图谱、近红外等科学手段对冬虫夏草溯源。2023年至2024年,共发放溯源码46万枚,覆盖虫草直接经济价值近5亿元。

  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下,青海冬虫夏草产业正走在一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平衡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让这一“高原珍宝”既能造福当地百姓,又能实现长久的生态价值,是青海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加码 追加投资5亿元
玉树州与武汉音乐学院达成校地合作
24H热点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延链补链发展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西海都市报
2025-06-09 10: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西海都市报
2025-06-09 10: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 2025-06-09 10:18:50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时值6月,积雪消融,青藏高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虫夏草采挖季。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深山处,采挖的牧民群众正匍匐在草甸上,用指尖探寻着大自然的馈赠。

  这份珍贵的“高原黄金”是当地牧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青海省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和经济引擎。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守护这份“高原珍宝”的关键。

收购方检查冬虫夏草品质。

  科学采挖 生态影响微乎其微

  冬虫夏草被誉为“软黄金”,是大自然孕育的神奇生物。它既非单纯的虫,也非纯粹的草,而是真菌与昆虫完美结合的产物。冬虫夏草的生命起源于蝙蝠蛾幼虫,当幼虫在土壤中活动时,一旦被虫草真菌的孢子附着,孢子便会侵入虫体,汲取营养并不断繁殖。随着菌丝的蔓延,虫体逐渐被“操控”,最终僵死在土壤中,形成“僵虫”。

  待漫长的冬季过去,次年春夏之交,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会从僵虫头部萌发出子实体,即“草”的部分。这根细长的“草”破土而出,下半部分仍保留着虫体,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虫草形态。

  青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冬虫夏草的主产区,年产量约100吨至1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年产值高达180亿元至200亿元,是青海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之一。

  对于这份珍贵的资源,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是采挖虫草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研究员李玉玲给出解答:通过多年对冬虫夏草的研究,特别是针对采挖活动对生态影响的调查发现,科学的采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小。

  “近十年,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产量也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目前,青海冬虫夏草的采集量控制在蕴藏量的20%以内,确保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李玉玲说。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因种质和生长环境的差异,品质和市场价格也相差悬殊。其中,寄主昆虫种类是影响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高海拔地区独特的环境使冬虫夏草物质积累更为丰富,品质更高。

工人手持小刷子,认真清理虫草表面的泥土。

  联农带牧 虫草经济的民生答卷

  5月30日清晨,天还未完全放亮,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大山深处,牧民扎西一家已收拾好行装,踏上了虫草采挖之路。山上寒风刺骨,夫妻俩趴在草丛中,目光紧紧锁定地面。当发现虫草的踪迹后,扎西会先轻轻移开表面的碎石,待虫草顶端褐色的子座露出,扎西用特制的小锄头斜插入土轻轻撬动,再用手指捏住根部完整取出。采挖后的关键一步是回填。扎西会将周围散落的泥土聚拢,半跪着一点点填入坑中并压实,确保土层厚度与周边一致。

  “虫草是我们一年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都知道,只有保护好生态,不破坏草皮,来年虫草才会继续生长。”扎西说。整个采挖季下来,两人的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

  在三江源区,冬虫夏草是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姚孝宝介绍,在一些偏远地区,冬虫夏草收入占农牧民总收入的50%至80%,是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经济支柱,在联农带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按照新鲜冬虫夏草每根15元至35元的价格计算,青海省冬虫夏草年均潜在经济价值约为57.57亿元至1054.02亿元。

  这根“经济草”的分量还远不止于此。2024年,青海冬虫夏草产量约为135吨,与往年基本持平。作为冬虫夏草的主要集散地,青海每年销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的冬虫夏草保守估算在90吨至100吨。2024年,青海冬虫夏草出口额达2.1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81.6%,出口量和出口值均居于全国首位。

主播通过直播介绍冬虫夏草。

  市场火热 交易活跃 品质为先

  这段时间,随着新鲜冬虫夏草陆续上市,各地的虫草交易市场也热闹起来。5月27日,西宁市玖鹰虫草交易中心人头攒动。作为青海最主要的虫草交易集散地,市场里随处可见虫草商贩忙碌的身影。

  在一家虫草售卖店,店主马国彪在仔细检查回收来的虫草。门口,工人手持小刷子,认真清理着虫草表面的泥土,并根据虫草的大小及肥瘦,分拣为不同类别。

  “这段时间虫草大量上市,收购的人多,游客也来选购,所以把好质量关很重要。”马国彪说。除了质量,他还要仔细甄别野生虫草中是否夹杂着人工培育的虫草,把好品质关。

  人工虫草是通过室内人工技术形成的冬虫夏草。谈及人工虫草与野生虫草的差异,李玉玲解释道,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寄主昆虫的不同。好虫才能出好草,由于寄主昆虫种类不同,人工驯化难度极大,越是优质的虫源,人工培育就越困难。目前,能够规模驯化的寄主昆虫仅有四川小金蝠蛾。但小金蝠蛾形成的冬虫夏草个体瘦小、色泽偏黑、重量较轻,商品性较差。

  “所以,尽管人工冬虫夏草的培育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受虫源限制,其尚未形成产业化。同时,人工虫草在销售时必须标注‘人工培育’字样,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它与野生虫草的区别。”李玉玲说。

冬虫夏草。

  破局之路 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并行

  冬虫夏草是虫与菌的奇妙结合,只有虫和菌的数量充足,冬虫夏草才会增多。在虫草采挖季限制采挖人数就是为了保留种质资源,给冬虫夏草足够的生长时间。因此,保护好原产地虫草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支持冬虫夏草种质资源保护。2021年,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冬虫夏草自然资源保育及产业升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加强冬虫夏草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冬虫夏草分布区、蕴藏量和采集量变化特点及不同地区可承载采挖量等调查监测。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青海野生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群众采挖逐步规范,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成立五省区冬虫夏草产业保护联盟,建立“源头管控—过程监督—市场整顿”全链条执法机制,首次实现外省追究野生冬虫夏草违法案件“零发生”,资源保护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冬虫夏草产业持续向好。2022年,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青海大学牧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了国内首个AI人工智能溯源平台,运用基因图谱、近红外等科学手段对冬虫夏草溯源。2023年至2024年,共发放溯源码46万枚,覆盖虫草直接经济价值近5亿元。

  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下,青海冬虫夏草产业正走在一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平衡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让这一“高原珍宝”既能造福当地百姓,又能实现长久的生态价值,是青海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吴予琴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