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祁连山
——青海改革样本观察·祁连山国家公园(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杨红霞 张多钧 才贡加
发布时间:2025-06-10 07:02:55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我们发现了荒漠猫幼崽,有四只!”

  5月2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传来消息。视频里,四只奶呼呼的荒漠猫幼崽紧紧依偎,它们刚出生不久,在管护员日常巡护中被发现。

  荒漠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稀且濒危。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野生动物调查首次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清晰拍摄并确认其分布。

  此后,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的荒漠猫身影被记录,它正迅速成为祁连山的旗舰物种和代言明星。

  荒漠猫活跃繁衍、雪豹踪迹跨越东西、黑颈鹤翩翩起舞……野生动物的回归与繁盛,以其最敏感的感知力,印证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

祁连山下的村庄。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生态保护“一条路”

  ——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笃行之路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大的边缘山系,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对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和柴达木四大沙漠的侵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的生态价值决定了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弥足珍贵,保护,是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主旋律和长期使命。

  然而,祁连山的生态丰富性与脆弱性并存。守护这条生态屏障之路,历经了从认识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的艰辛历程。

  2005年,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标志着区域生态保护步入规范化轨道。

  2013年,《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开启系统性、综合性治理的新篇章。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工作启动,意味着保护理念和管理模式向更高层次、更广维度、更强整合力的国家公园体系迈进。

祁连山国家公园植物标本。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国家公园机制引领下,一支由1250名专职管护员和众多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坚实力量,常年驻守一线,用脚步丈量山林,用心血守护家园,共同筑牢祁连山的生态安全底线。

  青阳沟管护站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生态管护力量——青阳沟女子管护队。这支由62名当地藏族牧民女性组成的队伍,在平均海拔3100米、管护面积达15874.2公顷的青阳沟、阿柔、日旭三个片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管护站队员多为年轻母亲,孩子年幼无人照看,她们便带着孩子一起巡山。队员忠可措的孩子小扎西,从不到一岁起就跟随母亲上山,像许多队员的孩子一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小管护员”。孩子们在管护站长大,直到4岁才“下山”去上学。巡山路上,小扎西会主动捡起垃圾交给母亲,队员们欣慰地看到,保护生态的种子已悄然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2021年,青阳沟女子管护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是对她们不畏艰难、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好褒奖。

  保护之路虽然艰辛,最终结出丰硕的生态果实。2022年底的权威评估显示: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区植被覆盖面积较系列工程实施前显著增加4.73万公顷。青海片区自试点建设以来,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植被生态质量整体跃升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是祁连山重焕生机最有力的证明,也是无数守护者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的最好回馈。

荒漠猫幼崽。老虎沟管护站提供

  自然资源“一张图”

  ——摸清家底绘就精准保护蓝图

  祁连山,作为沙漠和戈壁所包围的“冷湿岛”和“湿岛”,以水为灵魂纽带,将高山冰川、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河流湖泊、湿地沼泽有机串联,形成独特而不可分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初,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家底不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迅速将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列为头等要务。

  这项浩大的工程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束后,充分衔接其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成果,进行优化整合与深度挖掘。最终凝结成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报告》,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纷繁复杂的调查成果系统化、数字化整合,实现“园区自然资源一张图”的宏伟目标:草地资源75.82万公顷、林地资源16.45万公顷、湿地资源14.41万公顷……

山脊上瞭望的岩羊。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这张覆盖全域、要素齐全、数据精准的“资源全景图”,如同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办理了详尽的“生态户口簿”和“资源资产清单”。它彻底改变了以往“心中无数”“凭经验管理”的局面,为后续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严格的分区管控、精准的生态修复项目布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资源调查的另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摸清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家底”。体制试点启动后,以神秘而珍贵的雪山之王——雪豹的监测保护为先导,同步铺开了涵盖豺、荒漠猫、兔狲等猫科动物,野牦牛、白唇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黑颈鹤等湿地水鸟,斑尾榛鸡、红喉雉鹑等珍稀雉类,以及各类林区、草原鸟类等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监测调查时,我们力求覆盖区域更广、兼顾季节更全,这样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2017年到2022年完成的第一期系统监测,收获非常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程师马存新介绍,尤为瞩目的是经过连续七年雪豹专项调查,利用科学的种群评估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已达251只。

湖畔休憩的斑头雁。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这一关键数据不仅揭示了旗舰物种的生存状况,更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依托雪豹调查奠定的坚实基础和建立的成熟监测网络,针对哺乳动物、鸟类、野生植物、大型真菌、昆虫等类群的本底专项调查,以及对水生态环境的系统调查相继展开,最终率先构建了覆盖陆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综合数据库。

  如今,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参观者不仅能近距离观察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更能通过青海片区大数据管理平台,轻点鼠标,实时调阅涵盖生态资源分布、科研监测动态、生物多样性信息等海量数据。

  真正的“资源一张图”跃然屏上,科学保护、公众教育和智慧管理的效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山间自由奔跑。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智慧管护“一张网”

  ——天罗地网守护山水草木万物生灵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总面积达158万公顷,涵盖德令哈市、祁连县、天峻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4县(市)的2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保护区域地形复杂多样,高山、峡谷、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交织,社区构成多元,管护任务异常艰巨。

  为有效应对挑战,原有的生态管护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从人员配置、装备保障到巡护管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性优化。

  一张融合高科技与人力、覆盖全域、反应迅速的“智慧管护网”已然织就并高效运转:

  40座标准化管护站如同星罗棋布的堡垒,构成地面守护的坚实节点。

  智能化巡护管护系统投入使用,实现巡护轨迹实时记录、事件快速上报、信息高效流转。

  首支专业化的无人机巡护队伍持证上岗,成为突破地形限制、俯瞰广袤山林的“千里眼”。

  科学精细地划定了2339个巡护网格,责任到人,管理到格。

管护员架设红外相机。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1265名专职管护员年均开展巡护超过5万次,总巡护里程累计169万公里以上,有效巡护覆盖区域超2.6万平方公里,基本实现生态管护空间上的全覆盖。

  这张网的效能,在基层管护站得到生动体现。在老虎沟管护站,82台红外相机如同“电子哨兵”,24小时隐秘记录着辖区内野生动物的行踪和生活习性,为科研和保护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管护员日复一日地人力巡护,用双眼观察,用双手记录,用责任守护。

  山大沟深、森林茂密的大拉洞管护站辖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以往受限于险峻地形,人力巡护鞭长莫及。“以前想去核心区看看,路太难走,还可能遇到危险,但职责所在必须去。现在有了无人机,就像长了翅膀,巡护范围大了,效率高了,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巡护员马成钧深有感触地说,无人机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空中搭档”。

无人机巡护。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位于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牧场管护站,则诠释了“坚守”的意义。这里孤悬于高山之巅,常年人迹罕至,只有夏季偶有牧户身影。管护员尚依夫妇却选择常年驻守于此,守护着这片净土。

  “房子背后的山上总有成群的岩羊活动,感觉像在陪伴着我们。以前从没见过的斑头雁、赤麻鸭,这两年也飞到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我们的新邻居。每年能看到它们出现,心里就特别踏实。”尚依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守护者的自豪与满足。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守护故事,在红外相机无声的记录中、管护员风雨无阻的巡护里、管护站孤独而坚定的守望下被细细编织。它们最终汇聚成详实的监测数据、鲜活的生态影像、动人的守护故事,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其中的万千艰辛。这张日益缜密的“管护网”,是万物生灵自由栖息的保障,也是祁连山生态安全牢不可破的防线。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加码 追加投资5亿元
玉树州与武汉音乐学院达成校地合作
24H热点
青海春季干旱突出沙尘频发 多项气象指标突破历...
青海省果洛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5年青海省第一届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启幕
青海省40名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将赴江苏省开展...
青海48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广东游客在互助体验“头采”乐趣
省政协围绕“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中加大红...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西宁市开展森林法执法检...
G6京藏高速茶格段中桥正式通车
青海省湟中区马铃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②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祁连山
——青海改革样本观察·祁连山国家公园(上)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0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祁连山
——青海改革样本观察·祁连山国家公园(上)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0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祁连山
——青海改革样本观察·祁连山国家公园(上)

  • 2025-06-10 07:02:5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我们发现了荒漠猫幼崽,有四只!”

  5月2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传来消息。视频里,四只奶呼呼的荒漠猫幼崽紧紧依偎,它们刚出生不久,在管护员日常巡护中被发现。

  荒漠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稀且濒危。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野生动物调查首次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清晰拍摄并确认其分布。

  此后,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的荒漠猫身影被记录,它正迅速成为祁连山的旗舰物种和代言明星。

  荒漠猫活跃繁衍、雪豹踪迹跨越东西、黑颈鹤翩翩起舞……野生动物的回归与繁盛,以其最敏感的感知力,印证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

祁连山下的村庄。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生态保护“一条路”

  ——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笃行之路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大的边缘山系,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对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和柴达木四大沙漠的侵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的生态价值决定了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弥足珍贵,保护,是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主旋律和长期使命。

  然而,祁连山的生态丰富性与脆弱性并存。守护这条生态屏障之路,历经了从认识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的艰辛历程。

  2005年,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标志着区域生态保护步入规范化轨道。

  2013年,《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开启系统性、综合性治理的新篇章。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工作启动,意味着保护理念和管理模式向更高层次、更广维度、更强整合力的国家公园体系迈进。

祁连山国家公园植物标本。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国家公园机制引领下,一支由1250名专职管护员和众多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坚实力量,常年驻守一线,用脚步丈量山林,用心血守护家园,共同筑牢祁连山的生态安全底线。

  青阳沟管护站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生态管护力量——青阳沟女子管护队。这支由62名当地藏族牧民女性组成的队伍,在平均海拔3100米、管护面积达15874.2公顷的青阳沟、阿柔、日旭三个片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管护站队员多为年轻母亲,孩子年幼无人照看,她们便带着孩子一起巡山。队员忠可措的孩子小扎西,从不到一岁起就跟随母亲上山,像许多队员的孩子一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小管护员”。孩子们在管护站长大,直到4岁才“下山”去上学。巡山路上,小扎西会主动捡起垃圾交给母亲,队员们欣慰地看到,保护生态的种子已悄然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2021年,青阳沟女子管护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是对她们不畏艰难、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好褒奖。

  保护之路虽然艰辛,最终结出丰硕的生态果实。2022年底的权威评估显示: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区植被覆盖面积较系列工程实施前显著增加4.73万公顷。青海片区自试点建设以来,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植被生态质量整体跃升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是祁连山重焕生机最有力的证明,也是无数守护者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的最好回馈。

荒漠猫幼崽。老虎沟管护站提供

  自然资源“一张图”

  ——摸清家底绘就精准保护蓝图

  祁连山,作为沙漠和戈壁所包围的“冷湿岛”和“湿岛”,以水为灵魂纽带,将高山冰川、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河流湖泊、湿地沼泽有机串联,形成独特而不可分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初,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家底不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迅速将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列为头等要务。

  这项浩大的工程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束后,充分衔接其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成果,进行优化整合与深度挖掘。最终凝结成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报告》,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纷繁复杂的调查成果系统化、数字化整合,实现“园区自然资源一张图”的宏伟目标:草地资源75.82万公顷、林地资源16.45万公顷、湿地资源14.41万公顷……

山脊上瞭望的岩羊。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这张覆盖全域、要素齐全、数据精准的“资源全景图”,如同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办理了详尽的“生态户口簿”和“资源资产清单”。它彻底改变了以往“心中无数”“凭经验管理”的局面,为后续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严格的分区管控、精准的生态修复项目布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资源调查的另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摸清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家底”。体制试点启动后,以神秘而珍贵的雪山之王——雪豹的监测保护为先导,同步铺开了涵盖豺、荒漠猫、兔狲等猫科动物,野牦牛、白唇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黑颈鹤等湿地水鸟,斑尾榛鸡、红喉雉鹑等珍稀雉类,以及各类林区、草原鸟类等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监测调查时,我们力求覆盖区域更广、兼顾季节更全,这样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2017年到2022年完成的第一期系统监测,收获非常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程师马存新介绍,尤为瞩目的是经过连续七年雪豹专项调查,利用科学的种群评估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已达251只。

湖畔休憩的斑头雁。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这一关键数据不仅揭示了旗舰物种的生存状况,更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依托雪豹调查奠定的坚实基础和建立的成熟监测网络,针对哺乳动物、鸟类、野生植物、大型真菌、昆虫等类群的本底专项调查,以及对水生态环境的系统调查相继展开,最终率先构建了覆盖陆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综合数据库。

  如今,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参观者不仅能近距离观察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更能通过青海片区大数据管理平台,轻点鼠标,实时调阅涵盖生态资源分布、科研监测动态、生物多样性信息等海量数据。

  真正的“资源一张图”跃然屏上,科学保护、公众教育和智慧管理的效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山间自由奔跑。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智慧管护“一张网”

  ——天罗地网守护山水草木万物生灵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总面积达158万公顷,涵盖德令哈市、祁连县、天峻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4县(市)的2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保护区域地形复杂多样,高山、峡谷、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交织,社区构成多元,管护任务异常艰巨。

  为有效应对挑战,原有的生态管护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从人员配置、装备保障到巡护管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性优化。

  一张融合高科技与人力、覆盖全域、反应迅速的“智慧管护网”已然织就并高效运转:

  40座标准化管护站如同星罗棋布的堡垒,构成地面守护的坚实节点。

  智能化巡护管护系统投入使用,实现巡护轨迹实时记录、事件快速上报、信息高效流转。

  首支专业化的无人机巡护队伍持证上岗,成为突破地形限制、俯瞰广袤山林的“千里眼”。

  科学精细地划定了2339个巡护网格,责任到人,管理到格。

管护员架设红外相机。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1265名专职管护员年均开展巡护超过5万次,总巡护里程累计169万公里以上,有效巡护覆盖区域超2.6万平方公里,基本实现生态管护空间上的全覆盖。

  这张网的效能,在基层管护站得到生动体现。在老虎沟管护站,82台红外相机如同“电子哨兵”,24小时隐秘记录着辖区内野生动物的行踪和生活习性,为科研和保护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管护员日复一日地人力巡护,用双眼观察,用双手记录,用责任守护。

  山大沟深、森林茂密的大拉洞管护站辖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以往受限于险峻地形,人力巡护鞭长莫及。“以前想去核心区看看,路太难走,还可能遇到危险,但职责所在必须去。现在有了无人机,就像长了翅膀,巡护范围大了,效率高了,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巡护员马成钧深有感触地说,无人机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空中搭档”。

无人机巡护。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摄

  位于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牧场管护站,则诠释了“坚守”的意义。这里孤悬于高山之巅,常年人迹罕至,只有夏季偶有牧户身影。管护员尚依夫妇却选择常年驻守于此,守护着这片净土。

  “房子背后的山上总有成群的岩羊活动,感觉像在陪伴着我们。以前从没见过的斑头雁、赤麻鸭,这两年也飞到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我们的新邻居。每年能看到它们出现,心里就特别踏实。”尚依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守护者的自豪与满足。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守护故事,在红外相机无声的记录中、管护员风雨无阻的巡护里、管护站孤独而坚定的守望下被细细编织。它们最终汇聚成详实的监测数据、鲜活的生态影像、动人的守护故事,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其中的万千艰辛。这张日益缜密的“管护网”,是万物生灵自由栖息的保障,也是祁连山生态安全牢不可破的防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杨红霞 张多钧 才贡加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