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党风廉政
【党旗领航】党建红领航青春力量 柴达木焕新乡村振兴图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雪萌 樊富强
发布时间:2025-06-10 07:37:43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柴达木盆地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在火热上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党建引领下深入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自2024年起,一批又一批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城市的繁华,奔赴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他们以党建为引领,用知识、智慧与汗水,在基层热土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让柴达木盆地的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到村任职大学生入户慰问群众。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引领 筑牢人才根基

  党建引领是海西州推动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核心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红色动能”。从城市校园到乡村田野,巨大的环境差异是每一位到村“任职”大学生面临的首要挑战。但他们深知,只有真正扎根乡土,才能读懂乡村、服务乡村。

  海西州立足高质量抓好2026年村(社区)换届工作,提前谋划布局,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青苗兴村”计划,通过本土挖掘、多方荐才、结对回引、跨村选才、激发情怀“五大引才路径”精准聚才,依托“三级帮带+培训”机制育才,从待遇保障、动态管理等五个方面构建留才体系,以“六个一”实践活动、多岗位锻炼等方式用才,积极鼓励在外大学生回村发展,推动好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布,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村民的挽留和组织的引导下,选择留在了东升村。初到村里时,面对“路不通、水不畅、房不好、电不足、村民没盼头、发展没想法、致富没奔头”的困境,他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将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结,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引导农户将闲置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形成零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优势养殖产业的转变,带领村民将牦牛养殖规模从100头发展到5000头,辐射带动全市42个村,年分红从5万元跃升至2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900万元,实现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双增长”。

  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的村级助理员阿依努尔,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回到家乡。到村任职后,她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依托“党建网格”,发挥双语优势,3个月内走访全村94户,建立“一户一档”,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2024年寒冬,当她发现独居老人木哈麦提爷爷因空气能设备故障受冻时,立即联动村党支部发起“暖冬行动”,线上线下筹集善款2270元,解决了老人的取暖难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让“有事找大学生”成为村民口头禅,展现了党员大学生在党组织引领下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担当。

到村任职大学生在杭州市推销海西农产品。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赋能 助力乡村发展

  党建引领下的结对帮带机制是海西州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抓手。海西州建立“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村书记”结对帮带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系统育才,让到村任职大学生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一线勇挑大梁。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宝库村党支部书记汪延平,2024年底回引到村任职。面对村集体经济枸杞烘干厂设备陈旧、烘干效率低下,以及村集体11.2公顷承包地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挑战,他在帮带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这位“农学小白”深一脚浅一脚踩遍每块枸杞地,在沾满尘土的笔记本上记下十多条“把脉会诊”意见建议,最终牵头制定“竞价承包+技术托管”方案,成功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为村集体“输血”变“造血”找到了关键钥匙。

  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村委会委员杨生斌,自2022年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返乡后,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他走街串巷为独居老人办理医保缴费、社保认证,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余件,成为群众信赖的“和事佬”。在产业发展中,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村集体购买260只母羊发展养殖,带动村集体资金从30余万元增长至12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钱袋子”扩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到村任职大学生在枸杞地查看枸杞生长情况。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搭台 激发创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海西州通过党建搭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创新的舞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中探索新路径,在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创新尖兵”脱颖而出。

  天峻县苏里乡措岗村副主任李登才让,针对本村野血牦牛“品质优、销路窄”的问题,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牵头整合80余万元资金,建成野血牦牛实体店,注册“苏里黑牦牛”商标。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探索生态畜牧业升级路径,不仅拓宽了野血牦牛的销售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增收致富。2024年合作企业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30名牧民就业,其中6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茫崖市花土沟镇岗茨村牧委会委员呼斯乐,怀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回村任职。任职期间,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邀请畜牧专家开展培训,用蒙古语通俗讲解技术知识,并争取资源加强疫病防控,提升了村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他积极对接旅游公司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屠宰场项目落地;创建手工刺绣公司,传承蒙古台吉乃尔传统手工刺绣文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党建领航 收获振兴硕果

  在党旗领航下,海西州到村任职大学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柴达木盆地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截至目前,全州共38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107名大学生任村党组织书记,直接扶持带动了95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92个村已产生收益,惠及4860户村民实现增收1628.34万元。

  这些大学生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从“归雁”成长为“头雁”,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工作,让柴达木盆地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海西州的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在党的旗帜下,用青春和奋斗诠释着对乡村的热爱,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柴达木盆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在党建红的引领下,让青春绿在柴达木盆地这片土地上更加生机勃勃,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海西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加码 追加投资5亿元
玉树州与武汉音乐学院达成校地合作
24H热点
弘扬优良作风,破除“特殊论”“补偿心理”,...
【先锋力量】党建助力强引擎 光伏跑出加速度
【党旗领航】构建多元人才生态链 打造创新发展新动...
【先锋力量】雪域“黑金” 破土生金
【省直机关“四强”党支部建设巡礼】以“四强”建...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西宁市探索开展...
省纪委监委通报1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正风肃纪在身边】2025年4月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
【先锋力量】党建引领多元赋能村集体经济“向阳而生”
【党建新论】在感恩奋进中彰显组织担当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②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党旗领航】党建红领航青春力量 柴达木焕新乡村振兴图景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党旗领航】党建红领航青春力量 柴达木焕新乡村振兴图景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党旗领航】党建红领航青春力量 柴达木焕新乡村振兴图景

  • 2025-06-10 07:37:43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柴达木盆地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在火热上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党建引领下深入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自2024年起,一批又一批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城市的繁华,奔赴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他们以党建为引领,用知识、智慧与汗水,在基层热土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让柴达木盆地的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到村任职大学生入户慰问群众。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引领 筑牢人才根基

  党建引领是海西州推动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核心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红色动能”。从城市校园到乡村田野,巨大的环境差异是每一位到村“任职”大学生面临的首要挑战。但他们深知,只有真正扎根乡土,才能读懂乡村、服务乡村。

  海西州立足高质量抓好2026年村(社区)换届工作,提前谋划布局,实施大学生到村任职“青苗兴村”计划,通过本土挖掘、多方荐才、结对回引、跨村选才、激发情怀“五大引才路径”精准聚才,依托“三级帮带+培训”机制育才,从待遇保障、动态管理等五个方面构建留才体系,以“六个一”实践活动、多岗位锻炼等方式用才,积极鼓励在外大学生回村发展,推动好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布,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村民的挽留和组织的引导下,选择留在了东升村。初到村里时,面对“路不通、水不畅、房不好、电不足、村民没盼头、发展没想法、致富没奔头”的困境,他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将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结,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引导农户将闲置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形成零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优势养殖产业的转变,带领村民将牦牛养殖规模从100头发展到5000头,辐射带动全市42个村,年分红从5万元跃升至2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900万元,实现群众收入和集体经济“双增长”。

  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的村级助理员阿依努尔,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回到家乡。到村任职后,她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依托“党建网格”,发挥双语优势,3个月内走访全村94户,建立“一户一档”,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2024年寒冬,当她发现独居老人木哈麦提爷爷因空气能设备故障受冻时,立即联动村党支部发起“暖冬行动”,线上线下筹集善款2270元,解决了老人的取暖难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让“有事找大学生”成为村民口头禅,展现了党员大学生在党组织引领下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担当。

到村任职大学生在杭州市推销海西农产品。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赋能 助力乡村发展

  党建引领下的结对帮带机制是海西州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抓手。海西州建立“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村书记”结对帮带机制,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系统育才,让到村任职大学生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一线勇挑大梁。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宝库村党支部书记汪延平,2024年底回引到村任职。面对村集体经济枸杞烘干厂设备陈旧、烘干效率低下,以及村集体11.2公顷承包地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挑战,他在帮带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这位“农学小白”深一脚浅一脚踩遍每块枸杞地,在沾满尘土的笔记本上记下十多条“把脉会诊”意见建议,最终牵头制定“竞价承包+技术托管”方案,成功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为村集体“输血”变“造血”找到了关键钥匙。

  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村委会委员杨生斌,自2022年从西南林业大学毕业返乡后,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他走街串巷为独居老人办理医保缴费、社保认证,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余件,成为群众信赖的“和事佬”。在产业发展中,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村集体购买260只母羊发展养殖,带动村集体资金从30余万元增长至12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钱袋子”扩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到村任职大学生在枸杞地查看枸杞生长情况。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搭台 激发创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海西州通过党建搭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创新的舞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中探索新路径,在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创新尖兵”脱颖而出。

  天峻县苏里乡措岗村副主任李登才让,针对本村野血牦牛“品质优、销路窄”的问题,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牵头整合80余万元资金,建成野血牦牛实体店,注册“苏里黑牦牛”商标。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探索生态畜牧业升级路径,不仅拓宽了野血牦牛的销售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增收致富。2024年合作企业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30名牧民就业,其中6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茫崖市花土沟镇岗茨村牧委会委员呼斯乐,怀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回村任职。任职期间,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邀请畜牧专家开展培训,用蒙古语通俗讲解技术知识,并争取资源加强疫病防控,提升了村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他积极对接旅游公司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屠宰场项目落地;创建手工刺绣公司,传承蒙古台吉乃尔传统手工刺绣文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党建领航 收获振兴硕果

  在党旗领航下,海西州到村任职大学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柴达木盆地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截至目前,全州共38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107名大学生任村党组织书记,直接扶持带动了95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92个村已产生收益,惠及4860户村民实现增收1628.34万元。

  这些大学生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从“归雁”成长为“头雁”,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工作,让柴达木盆地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海西州的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在党的旗帜下,用青春和奋斗诠释着对乡村的热爱,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柴达木盆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在党建红的引领下,让青春绿在柴达木盆地这片土地上更加生机勃勃,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海西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李雪萌 樊富强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