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在青海】草原美景引客来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栾雨嘉
发布时间:2025-06-10 07:37:00
编辑:孔令磊
帐篷民宿。栾雨嘉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21日,踏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的能科景区,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前行,广袤无垠的草原在脚下铺展至天际。牦牛与羊群悠然自得地散布其间,时而低头啃食鲜嫩的青草,时而驻足凝望远方,为宁静的草原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极目远眺,葱郁的原始森林错落分布,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美。

  继续前行,一排排洁白的帐篷民宿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草原之上,与远处的森林、脚下的草甸完美相融。景区既彰显浓郁的民族风情,又为游客打造了亲近自然、感受草原魅力的诗意空间。

  “妈妈,我要坐秋千!”循声望去,一个小孩指着观景台上的秋千喊道。

  “草原、森林、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景色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而且距离西宁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特别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游客王琳边说边把孩子抱上秋千。

  “5月17日,景区举办开园仪式,正式开门迎客。人气旺起来,村子的好日子就有指望了!”尖扎县能科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多果加按捺不住兴奋,“七月中旬更美!连片的油菜花田齐刷刷绽放,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随手一拍,都是能当壁纸的大片!”

帐篷餐厅,游客享用美食。栾雨嘉 摄

  多果加眼中的期盼,映射着德乾村的转型之路。曾经,当地村民依靠采挖虫草、放牧维持生计,收入微薄。能科乡虽坐拥绝美风光,却深藏山中无人知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能科乡党委政府与德乾村“两委”反复思索发展破局之道。大家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丰富的能科乡,若想走出传统发展困局,必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德乾村最宝贵的财富,不就是这满眼的青山绿水吗?”多果加感慨。于是,德乾村的发展路径逐渐成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德乾村的家底可太厚实了!”说起村里的资源,多果加如数家珍:草原花海如织毯铺展,原始森林绿荫蔽日,牧场牛羊悠然漫步,峡谷瀑布飞流直下。更令人骄傲的是,帐篷中飘出的酥油茶香、热情奔放的藏族歌舞,无不浸润着藏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把生态美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让游客住进帐篷体验游牧生活,跟着牧民学挤奶、亲手捻毛线,沉浸式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不就是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吗?”

林海草原美景。栾雨嘉 摄

  循着“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的发展蓝图,由县上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的云栖牧原帐篷民宿项目在德乾村顺利落地。29顶藏式风格帐篷巧妙融合现代住宿设施,66个床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两顶通透穹顶的星空帐篷,为游客打造出仰望银河的浪漫空间;400多平方米的帐篷餐厅一次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此外,2.6公里木栈道串联起观景台、趣味秋千等休闲设施,标准化停车场也同步建成,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为实现专业化运营,德乾村将项目委托给第三方公司。“今年,我们与对方签订了一年10万元的租金协议,这笔收益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多果加表示,后续还将根据项目盈利情况动态调整租金,并拿出部分收益为村民分红,让大伙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景区火了,不少人都回来做导游,或者在景区售卖手工艺品、农畜产品、特色小吃等。”多果加翻开手机,展示着村民组建的旅游服务群,“大伙的劲头可足了!不仅自发成立了保护草原志愿服务队,每天定时巡逻,清理垃圾,还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大家都明白,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咱们的金饭碗。”

  拉姆措擦拭着餐桌,眉眼弯成月牙:“以前总觉得守着草山放牧就是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在自家门口上班。现在我在景区帐篷餐厅当服务员,给游客端上酥油茶、青稞酒,听他们夸酸奶好吃、糌粑香,听他们说‘这里比照片还美’,才知道原来家乡的一切都这么珍贵。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爱上家乡,这份工作可比放牧有意思多了!”

  从无人问津的深山村落,到游人如织的生态景区,德乾村的蜕变,不仅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雪域高原结出的丰硕果实。可以看到,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成为了游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加码 追加投资5亿元
玉树州与武汉音乐学院达成校地合作
24H热点
【乡村振兴在青海】草原美景引客来
青海湖周边交通便民服务点全面升级
2019年至今,青藏集团公司累计开行旅游专列171列 ...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精彩继续!河湟大集...
“定制化”专列让青海成为西部旅游的“超级中转站”
省政协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开展调研
“文艺援青”多领域助推青海文艺高质量发展
青海5名摄影师作品入围国际摄影大赛决赛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黄南州举办青甘陕川四省文旅推介会(西宁站)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②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草原美景引客来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草原美景引客来

青海日报
2025-06-10 07:3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草原美景引客来

  • 2025-06-10 07:37:00
  • 来源:青海日报
帐篷民宿。栾雨嘉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21日,踏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的能科景区,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前行,广袤无垠的草原在脚下铺展至天际。牦牛与羊群悠然自得地散布其间,时而低头啃食鲜嫩的青草,时而驻足凝望远方,为宁静的草原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极目远眺,葱郁的原始森林错落分布,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美。

  继续前行,一排排洁白的帐篷民宿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草原之上,与远处的森林、脚下的草甸完美相融。景区既彰显浓郁的民族风情,又为游客打造了亲近自然、感受草原魅力的诗意空间。

  “妈妈,我要坐秋千!”循声望去,一个小孩指着观景台上的秋千喊道。

  “草原、森林、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景色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而且距离西宁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特别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游客王琳边说边把孩子抱上秋千。

  “5月17日,景区举办开园仪式,正式开门迎客。人气旺起来,村子的好日子就有指望了!”尖扎县能科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多果加按捺不住兴奋,“七月中旬更美!连片的油菜花田齐刷刷绽放,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随手一拍,都是能当壁纸的大片!”

帐篷餐厅,游客享用美食。栾雨嘉 摄

  多果加眼中的期盼,映射着德乾村的转型之路。曾经,当地村民依靠采挖虫草、放牧维持生计,收入微薄。能科乡虽坐拥绝美风光,却深藏山中无人知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能科乡党委政府与德乾村“两委”反复思索发展破局之道。大家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丰富的能科乡,若想走出传统发展困局,必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德乾村最宝贵的财富,不就是这满眼的青山绿水吗?”多果加感慨。于是,德乾村的发展路径逐渐成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德乾村的家底可太厚实了!”说起村里的资源,多果加如数家珍:草原花海如织毯铺展,原始森林绿荫蔽日,牧场牛羊悠然漫步,峡谷瀑布飞流直下。更令人骄傲的是,帐篷中飘出的酥油茶香、热情奔放的藏族歌舞,无不浸润着藏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把生态美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让游客住进帐篷体验游牧生活,跟着牧民学挤奶、亲手捻毛线,沉浸式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不就是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吗?”

林海草原美景。栾雨嘉 摄

  循着“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的发展蓝图,由县上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的云栖牧原帐篷民宿项目在德乾村顺利落地。29顶藏式风格帐篷巧妙融合现代住宿设施,66个床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两顶通透穹顶的星空帐篷,为游客打造出仰望银河的浪漫空间;400多平方米的帐篷餐厅一次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此外,2.6公里木栈道串联起观景台、趣味秋千等休闲设施,标准化停车场也同步建成,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为实现专业化运营,德乾村将项目委托给第三方公司。“今年,我们与对方签订了一年10万元的租金协议,这笔收益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多果加表示,后续还将根据项目盈利情况动态调整租金,并拿出部分收益为村民分红,让大伙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景区火了,不少人都回来做导游,或者在景区售卖手工艺品、农畜产品、特色小吃等。”多果加翻开手机,展示着村民组建的旅游服务群,“大伙的劲头可足了!不仅自发成立了保护草原志愿服务队,每天定时巡逻,清理垃圾,还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大家都明白,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咱们的金饭碗。”

  拉姆措擦拭着餐桌,眉眼弯成月牙:“以前总觉得守着草山放牧就是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在自家门口上班。现在我在景区帐篷餐厅当服务员,给游客端上酥油茶、青稞酒,听他们夸酸奶好吃、糌粑香,听他们说‘这里比照片还美’,才知道原来家乡的一切都这么珍贵。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爱上家乡,这份工作可比放牧有意思多了!”

  从无人问津的深山村落,到游人如织的生态景区,德乾村的蜕变,不仅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雪域高原结出的丰硕果实。可以看到,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成为了游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栾雨嘉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