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文化中国行】冲上榜首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王琼
发布时间:2025-06-14 07:38:05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6月13日,《河湟三章》登顶蓝鹰融合影响力排行榜央视纪录片榜首。

  登顶、榜首……这场关于河湟文化的“破圈”狂欢,早已超越了收视率的数字意义。它以影像为舟,载着黄河与湟水滋养的千年文明,驶入大众视野深处,唤醒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觉醒。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既是对地域文化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文化自觉的生动诠释。

  丈量文化厚度,感受文化温度

  《河湟三章》的登顶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创作团队对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与坚守。该片由西宁市委宣传部策划,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领衔主创,历时一年,走访河湟谷地各个村落,采访非遗代表传承人、生态工作者、多民族群众超百位,用近千小时的素材沉淀,打磨出这部文化精品。

  “我们希望通过人的故事,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制作方曾这样表示。班沙尔村的高跷少年李永玺,他期盼父母返乡观看表演的愿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期待,更折射出非遗传承中最本真的情感纽带。这种将宏大文化命题拆解为个体叙事的创作手法,让观众在细微处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生态篇章中,即将退休的林业专家张锦梅的故事同样打动人心。“三十多年来,我们在荒山上种下的每一棵树,都是对自然的承诺。”面对镜头,张锦梅抚摸着亲手培育的丁香树苗感慨道,“如今满城丁香盛开,就是对坚守最好的回应。”这些扎根土地的真实人物与故事,构成了纪录片最坚实的精神内核。

  河湟文化走进全国观众视野

  纪录片的热播,在不同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西宁市历史爱好者王浩坦言:“以往对河湟文化的认知只停留在‘民族交融’的概念上,《河湟三章》却让我看到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高跷少年的勇气、雪豹守护者的坚持、舞者对故土的追寻,这些细节让河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环保从业者李雯则对生态篇章印象深刻:“张锦梅老师用三十年让荒山变绿洲,齐新章副园长为雪豹保护承受争议却依然坚守,这些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河湟文化中‘和’的智慧,对现代生态保护极具启示意义。”

  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样真挚。网友“@青青”在评论区留言:“看到陈风莲带领少数民族妇女创办‘花儿卷卷’工坊,我热泪盈眶。小小的花卷不仅撑起了她们的生活,更让民族团结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振,正是文化觉醒最生动的体现。

  从地域文化到精神灯塔的价值跃迁

  《河湟三章》的成功,不仅在于展现了河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它唤醒了大众对地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观众看完之后表示:“纪录片将非遗传承、生态守护、民族交融三大主题编织成文化觉醒的脉络,让观众意识到: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拼图。”

  纪录片播出后,许多外地游客也纷纷表示,要来青海旅游,要来西宁看看。一位非遗工坊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接到了许多学校和社区的邀约,希望开展河湟文化的宣讲活动。”这证明文化觉醒正在转化为传承行动。

  从高跷少年的团圆期盼,到生态守护者的无悔坚守;从舞者对故土的艺术追寻,到社区工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躬身实践……《河湟三章》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出文化觉醒的壮阔图景。当这部纪录片登顶央视纪录片榜首,它不仅为河湟文化赢得了掌声,更为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本——唯有扎根土地、关照人性、回应时代,方能让文化的星火,汇聚成照亮民族精神家园的璀璨光芒。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 吴晓军主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市首次发布氧环境监测公报
西宁城市IP“宁萌”何以萌动全城?
24H热点
西宁文旅魅力绽放南京文化旅游节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青海湖景区观测...
【文化中国行】《河湟三章》收视率跻身全国纪录片...
诠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焦生福摄影作品的...
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开馆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悠扬戏韵在河湟文化...
波斯地毯亮相青海美术馆
“在西宁”超级演唱会筹备工作有条不紊
青海西宁:文旅盛宴,三大特色活动等你来
【文化中国行】西宁写给自然最动人的生态情书——...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根线缆的荣光——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视角(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心怀家国情 恰同学少年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薄薄的纸张里,叠印着乡村新模样
【乡村振兴在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盐湖:嘱托为帆 竞逐高质量发展蓝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绿色农产品出口“朋友圈”再扩大 青海高原冷凉蔬菜“飞”入北上广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驭“双碳”之风驶向清洁能源新蓝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数智兴农 青货触“电”上网大势渐成——“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③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西宁城市IP“宁萌”何以萌动全城?
西宁城市IP“宁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冲上榜首

西宁晚报
2025-06-14 07:3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冲上榜首

西宁晚报
2025-06-14 07:3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冲上榜首

  • 2025-06-14 07:38:05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6月13日,《河湟三章》登顶蓝鹰融合影响力排行榜央视纪录片榜首。

  登顶、榜首……这场关于河湟文化的“破圈”狂欢,早已超越了收视率的数字意义。它以影像为舟,载着黄河与湟水滋养的千年文明,驶入大众视野深处,唤醒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觉醒。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既是对地域文化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文化自觉的生动诠释。

  丈量文化厚度,感受文化温度

  《河湟三章》的登顶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创作团队对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与坚守。该片由西宁市委宣传部策划,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领衔主创,历时一年,走访河湟谷地各个村落,采访非遗代表传承人、生态工作者、多民族群众超百位,用近千小时的素材沉淀,打磨出这部文化精品。

  “我们希望通过人的故事,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制作方曾这样表示。班沙尔村的高跷少年李永玺,他期盼父母返乡观看表演的愿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期待,更折射出非遗传承中最本真的情感纽带。这种将宏大文化命题拆解为个体叙事的创作手法,让观众在细微处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生态篇章中,即将退休的林业专家张锦梅的故事同样打动人心。“三十多年来,我们在荒山上种下的每一棵树,都是对自然的承诺。”面对镜头,张锦梅抚摸着亲手培育的丁香树苗感慨道,“如今满城丁香盛开,就是对坚守最好的回应。”这些扎根土地的真实人物与故事,构成了纪录片最坚实的精神内核。

  河湟文化走进全国观众视野

  纪录片的热播,在不同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西宁市历史爱好者王浩坦言:“以往对河湟文化的认知只停留在‘民族交融’的概念上,《河湟三章》却让我看到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高跷少年的勇气、雪豹守护者的坚持、舞者对故土的追寻,这些细节让河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环保从业者李雯则对生态篇章印象深刻:“张锦梅老师用三十年让荒山变绿洲,齐新章副园长为雪豹保护承受争议却依然坚守,这些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河湟文化中‘和’的智慧,对现代生态保护极具启示意义。”

  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样真挚。网友“@青青”在评论区留言:“看到陈风莲带领少数民族妇女创办‘花儿卷卷’工坊,我热泪盈眶。小小的花卷不仅撑起了她们的生活,更让民族团结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振,正是文化觉醒最生动的体现。

  从地域文化到精神灯塔的价值跃迁

  《河湟三章》的成功,不仅在于展现了河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它唤醒了大众对地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观众看完之后表示:“纪录片将非遗传承、生态守护、民族交融三大主题编织成文化觉醒的脉络,让观众意识到: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拼图。”

  纪录片播出后,许多外地游客也纷纷表示,要来青海旅游,要来西宁看看。一位非遗工坊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接到了许多学校和社区的邀约,希望开展河湟文化的宣讲活动。”这证明文化觉醒正在转化为传承行动。

  从高跷少年的团圆期盼,到生态守护者的无悔坚守;从舞者对故土的艺术追寻,到社区工作者对民族团结的躬身实践……《河湟三章》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出文化觉醒的壮阔图景。当这部纪录片登顶央视纪录片榜首,它不仅为河湟文化赢得了掌声,更为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范本——唯有扎根土地、关照人性、回应时代,方能让文化的星火,汇聚成照亮民族精神家园的璀璨光芒。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王琼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