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文化旅游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倪晓颖
发布时间:2025-06-14 07:39:31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自然神奇造化,文化薪火相传。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

  青海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文物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资源禀赋优越,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青海的深厚支撑。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历史和岁月的馈赠,一直以来,青海用心拥抱波澜壮阔的过往,不断追寻灿烂闪光的未来,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青海彩陶保护研究。王伟才 摄

  物华焕新

  “瑰宝”从历史中走来

  在青海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正用他们的巧手与智慧,为受损的文物“疗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一件件破碎的陶罐、褪色的壁画在修复师的手中重获新生。

  在青海省博物馆,有这样一件文物,它的造型古朴厚重,又不失时尚之感,像极了今天人们所穿的雪地靴——条纹彩陶靴。这件文物出土于青海柳湾墓地以东300米的农田,距今约3000年,是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彩陶靴,也是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的遗存。

  2024年8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收官。本期国宝盛典中,条纹彩陶靴成功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现场,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向观众讲述了条纹彩陶靴、人身鱼尾金饰片、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这一刻,文物考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意义不言而喻。

  资古而鉴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截至目前,青海省不可移动文物共计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

  如今,更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得到活态传承。青海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2008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颁牌,2019年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今已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范。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保留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这里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形态最具多样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地区,极具文化代表性和保护价值。

  目前,青海已申报设立了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建设,探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先行省建设。各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项目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加强保护区内非遗传承设施建设、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水平。

青海剪纸展示。王伟才 摄

  破局创新

  “遗产”与现代生活巧妙碰撞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青海省博物馆内张灯结彩,年味与文化气息交融。正月初一,一场别开生面、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宝藏新春——春节知识知多少”寻宝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

  春节期间,青海省博物馆还推出“姓氏探秘——你姓什么?”“重造非遗——当湟源排灯遇到锦灰堆”“灯灯灯灯——元宵节灯笼制作活动”等文化活动,将传统节日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让蛇年春节更具文化韵味和时代价值。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青海省博物馆举办了“辟邪纳福 童趣传承”主题社教活动。在文物与习俗的交织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险,以创新实践诠释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活动紧扣“文物活化+非遗传承”主线,构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不止节庆活动。如今,走进青海省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融合了古老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省博物馆利用馆内珍贵的文物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既具有文化深度又贴近生活的文创商品。例如,以齐家文化彩陶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以及打卡青海历史的集卡式通关文牒等。这种创新方式,让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群众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我们深知,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深入人心,尤其是要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王进先说。因此,博物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小小讲解员”培训计划、文物寻宝游戏、非遗类主题社教活动等。在“小小讲解员”项目中,孩子们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自信地站在展柜前,向游客讲述文物的故事。这种角色转换,更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乐趣与责任,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好,并将其发扬光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常红安认为,文化遗产应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进而有为

  青海非遗“时尚再生”

  走进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的陶小堡兰花花非遗展馆,犹如来到了剪纸、青绣艺术的“大观园”。“花开富贵”“九龙图”“蝶恋花”……花样繁多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剪纸、青绣爱好者慕名而来。

  每当有参观者前来,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作品,并随手拿起红纸和剪刀,现场为众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密码,更是与当地民俗、美学等息息相关。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还能通过特定形象及其组合,孕育出深刻内涵。

  青海非遗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近年来,青海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传承能力显著提升,培训宣传广泛开展,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青海非遗,硕果盈枝。全省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761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项,国家级非遗88项,省级非遗335项。全省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95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5名。此外,还有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2个、省级非遗工坊15个、省级青绣就业工坊40个、省级青绣培育工坊70个。

  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新亮点。

  青海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国家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决策部署,发布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工艺项目资源优势,通过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性保护、培训宣传、融合发展、交流展示等方式,推动热贡艺术、藏毯、黑陶、银铜器、土族盘绣、贵南藏绣、藏香等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以非遗赋能,充分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工作模式,促进传统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 吴晓军主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市首次发布氧环境监测公报
西宁城市IP“宁萌”何以萌动全城?
24H热点
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设立
【文化中国行】冲上榜首
西宁文旅魅力绽放南京文化旅游节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青海湖景区观测...
【文化中国行】《河湟三章》收视率跻身全国纪录片...
诠释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焦生福摄影作品的...
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开馆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悠扬戏韵在河湟文化...
波斯地毯亮相青海美术馆
“在西宁”超级演唱会筹备工作有条不紊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根线缆的荣光——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视角(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心怀家国情 恰同学少年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薄薄的纸张里,叠印着乡村新模样
【乡村振兴在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盐湖:嘱托为帆 竞逐高质量发展蓝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绿色农产品出口“朋友圈”再扩大 青海高原冷凉蔬菜“飞”入北上广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驭“双碳”之风驶向清洁能源新蓝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数智兴农 青货触“电”上网大势渐成——“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③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西宁城市IP“宁萌”何以萌动全城?
西宁城市IP“宁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青海日报
2025-06-14 07:3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青海日报
2025-06-14 07:3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 2025-06-14 07:39:31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自然神奇造化,文化薪火相传。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

  青海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文物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资源禀赋优越,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青海的深厚支撑。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历史和岁月的馈赠,一直以来,青海用心拥抱波澜壮阔的过往,不断追寻灿烂闪光的未来,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青海彩陶保护研究。王伟才 摄

  物华焕新

  “瑰宝”从历史中走来

  在青海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正用他们的巧手与智慧,为受损的文物“疗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一件件破碎的陶罐、褪色的壁画在修复师的手中重获新生。

  在青海省博物馆,有这样一件文物,它的造型古朴厚重,又不失时尚之感,像极了今天人们所穿的雪地靴——条纹彩陶靴。这件文物出土于青海柳湾墓地以东300米的农田,距今约3000年,是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彩陶靴,也是青铜时代辛店文化的遗存。

  2024年8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收官。本期国宝盛典中,条纹彩陶靴成功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现场,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向观众讲述了条纹彩陶靴、人身鱼尾金饰片、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这一刻,文物考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意义不言而喻。

  资古而鉴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截至目前,青海省不可移动文物共计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

  如今,更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得到活态传承。青海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2008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颁牌,2019年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今已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范。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保留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这里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形态最具多样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地区,极具文化代表性和保护价值。

  目前,青海已申报设立了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建设,探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先行省建设。各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项目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加强保护区内非遗传承设施建设、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水平。

青海剪纸展示。王伟才 摄

  破局创新

  “遗产”与现代生活巧妙碰撞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青海省博物馆内张灯结彩,年味与文化气息交融。正月初一,一场别开生面、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宝藏新春——春节知识知多少”寻宝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

  春节期间,青海省博物馆还推出“姓氏探秘——你姓什么?”“重造非遗——当湟源排灯遇到锦灰堆”“灯灯灯灯——元宵节灯笼制作活动”等文化活动,将传统节日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让蛇年春节更具文化韵味和时代价值。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青海省博物馆举办了“辟邪纳福 童趣传承”主题社教活动。在文物与习俗的交织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险,以创新实践诠释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活动紧扣“文物活化+非遗传承”主线,构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不止节庆活动。如今,走进青海省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融合了古老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省博物馆利用馆内珍贵的文物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既具有文化深度又贴近生活的文创商品。例如,以齐家文化彩陶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以及打卡青海历史的集卡式通关文牒等。这种创新方式,让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群众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我们深知,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深入人心,尤其是要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王进先说。因此,博物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小小讲解员”培训计划、文物寻宝游戏、非遗类主题社教活动等。在“小小讲解员”项目中,孩子们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自信地站在展柜前,向游客讲述文物的故事。这种角色转换,更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乐趣与责任,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好,并将其发扬光大。”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常红安认为,文化遗产应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进而有为

  青海非遗“时尚再生”

  走进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的陶小堡兰花花非遗展馆,犹如来到了剪纸、青绣艺术的“大观园”。“花开富贵”“九龙图”“蝶恋花”……花样繁多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剪纸、青绣爱好者慕名而来。

  每当有参观者前来,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都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作品,并随手拿起红纸和剪刀,现场为众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密码,更是与当地民俗、美学等息息相关。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能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还能通过特定形象及其组合,孕育出深刻内涵。

  青海非遗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近年来,青海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传承能力显著提升,培训宣传广泛开展,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青海非遗,硕果盈枝。全省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761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项,国家级非遗88项,省级非遗335项。全省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95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5名。此外,还有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2个、省级非遗工坊15个、省级青绣就业工坊40个、省级青绣培育工坊70个。

  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新亮点。

  青海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国家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决策部署,发布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工艺项目资源优势,通过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性保护、培训宣传、融合发展、交流展示等方式,推动热贡艺术、藏毯、黑陶、银铜器、土族盘绣、贵南藏绣、藏香等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以非遗赋能,充分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工作模式,促进传统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倪晓颖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