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民族团结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友爱的种子破土 奋进的果实盈枝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5-06-16 08:23:01
编辑:马琦雯
微信截图_20250616061932

跳起民族团结操。记者 李庆玲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6月12日15时,悠扬的歌声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二年级五班的教室里传出,班主任白霞老师正通过情景模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国”“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白老师总结:“56个民族团结奋进,国家才能蒸蒸日上;同学们团结互助,校园才能更加和谐。”

  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鹏飞介绍,学校本学年共有1340多名学生,其中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全体学生的25%。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构建文明平安、团结、和谐校园。

  走进学校惟真楼三楼,仿佛置身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乐园。学校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展厅,陈列的书籍、各民族的介绍、饱含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走廊里,不仅展示师生共创的手抄报,还有学生身着民族服饰的“最炫民族风”照片墙。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了民族团结教育展厅;同时,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教联体共进等师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育平台,并针对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衣、食、品、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心和帮助。”张鹏飞说。

  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长江路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在每学期开展民族知识讲座、主题作文、研学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五个认同”,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构建起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在良好的氛围感染下,同学们都特别友爱互助。“同学有不会的题目,我会帮助他们解答;同学受伤了,我的包里有创可贴和碘伏棉签,帮他们包扎;如果有人给同学取外号,我会积极反驳,说这样是不对的……”六(一)中队的中队长张居茹说。

  下午课间操时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学生们迅速在操场上列队站好,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脚步轻盈地跳起学校特色的“民族团结操”,孩子们时而张开双臂像雄鹰展翅,时而弯腰转身似骏马奔腾。

  白霞介绍,这套由师生共同编排、融入藏族和蒙古族舞蹈特色的课间操时长约8分钟,全校学生每天下午都会跳,旨在让同学们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团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对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学校开展的思政课让民族团结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思政课老师娜克娅介绍,学校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在新生开学时讲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开学第一课,思政部老师讲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还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省情、州情》课程,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特聘教授专题讲座,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时,借助“第二课堂”,学院组织学生走进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参观,由讲解员和老师共同授课,让学生实地看、用心悟,增进认同与担当。

  “今年5月下旬,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开设了‘指尖上的思政课’特色课堂,以实践教学深化文化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其中,如学前教育专业制作毛毡画、机电专业制作模型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效果良好,既锻炼了能力,也增强了认同感。”娜克娅说。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浙里石榴红”“三交”等活动,对口援青也在浙青两地绘就了山海相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进之歌。借助援青力量,海西州101所学校与浙江省99所学校结对,组织交流活动600余次,并遴选百名各民族学生赴浙江研学,促进两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10月,“浙青同心·共享奥运——浙江奥运健儿代表海西行”活动举行,季博文、黄雅琼等8位浙江奥运健儿代表走进校园,与师生们开展了同升一面五星红旗、同跳一支民族舞蹈、同唱一首民族赞歌等系列活动,弘扬奥运拼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据了解,海西州今年将投入70万元用于深化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建设,打造主题突出、内容规范、有形有感的校园文化,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与新任职省管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社区书记的“双岗”答卷
青海甘德特色产品惊艳亮相扬州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西宁市城东区:端午民俗...
【对话】深入挖掘典型经验 争创新时代好样板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件事 一群人 一座城—...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这场展演活动绘就民族团...
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颗牛肉丸 ...
我省将建立“青海名方”库 推动民族药更好走出去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育心铸魂促团...
热点图片
青海省首家国际品牌授权集合店落地开业
青海省首家国际品牌...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启动 累计放流裸鲤幼苗超2.1亿尾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
青海省送变电公司?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青海省送变电公司?...
青海首部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出台
青海首部拉面产业发...
绿色建材“搬”到家门口!圆易地搬迁户“安居梦”
绿色建材“搬”到家...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文化中国行】古今...
黄河激流勇者进 循化赛场逐梦行——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开幕见闻
黄河激流勇者进 循化...
从第1例到101例,青海好暖
从第1例到101例,青...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友爱的种子破土 奋进的果实盈枝

青海日报
2025-06-16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友爱的种子破土 奋进的果实盈枝

青海日报
2025-06-16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友爱的种子破土 奋进的果实盈枝

  • 2025-06-16 08:23:01
  •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截图_20250616061932

跳起民族团结操。记者 李庆玲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6月12日15时,悠扬的歌声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二年级五班的教室里传出,班主任白霞老师正通过情景模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国”“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白老师总结:“56个民族团结奋进,国家才能蒸蒸日上;同学们团结互助,校园才能更加和谐。”

  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鹏飞介绍,学校本学年共有1340多名学生,其中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全体学生的25%。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构建文明平安、团结、和谐校园。

  走进学校惟真楼三楼,仿佛置身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乐园。学校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展厅,陈列的书籍、各民族的介绍、饱含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走廊里,不仅展示师生共创的手抄报,还有学生身着民族服饰的“最炫民族风”照片墙。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了民族团结教育展厅;同时,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教联体共进等师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育平台,并针对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衣、食、品、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心和帮助。”张鹏飞说。

  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长江路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在每学期开展民族知识讲座、主题作文、研学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五个认同”,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构建起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在良好的氛围感染下,同学们都特别友爱互助。“同学有不会的题目,我会帮助他们解答;同学受伤了,我的包里有创可贴和碘伏棉签,帮他们包扎;如果有人给同学取外号,我会积极反驳,说这样是不对的……”六(一)中队的中队长张居茹说。

  下午课间操时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学生们迅速在操场上列队站好,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脚步轻盈地跳起学校特色的“民族团结操”,孩子们时而张开双臂像雄鹰展翅,时而弯腰转身似骏马奔腾。

  白霞介绍,这套由师生共同编排、融入藏族和蒙古族舞蹈特色的课间操时长约8分钟,全校学生每天下午都会跳,旨在让同学们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团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对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学校开展的思政课让民族团结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思政课老师娜克娅介绍,学校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在新生开学时讲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开学第一课,思政部老师讲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还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省情、州情》课程,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特聘教授专题讲座,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时,借助“第二课堂”,学院组织学生走进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参观,由讲解员和老师共同授课,让学生实地看、用心悟,增进认同与担当。

  “今年5月下旬,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开设了‘指尖上的思政课’特色课堂,以实践教学深化文化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其中,如学前教育专业制作毛毡画、机电专业制作模型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效果良好,既锻炼了能力,也增强了认同感。”娜克娅说。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浙里石榴红”“三交”等活动,对口援青也在浙青两地绘就了山海相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进之歌。借助援青力量,海西州101所学校与浙江省99所学校结对,组织交流活动600余次,并遴选百名各民族学生赴浙江研学,促进两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10月,“浙青同心·共享奥运——浙江奥运健儿代表海西行”活动举行,季博文、黄雅琼等8位浙江奥运健儿代表走进校园,与师生们开展了同升一面五星红旗、同跳一支民族舞蹈、同唱一首民族赞歌等系列活动,弘扬奥运拼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据了解,海西州今年将投入70万元用于深化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建设,打造主题突出、内容规范、有形有感的校园文化,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李庆玲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