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民族团结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发布时间:2025-06-16 08:23:01
编辑:马琦雯
微信截图_20250616063930

  长江源民族学校里的欢声笑语。记者 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六月的长江源村,广场上藏族老人的铜钦琴声与汉族孩童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个镶嵌在青藏高原的移民村落,正以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海拔3000米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行调研。看到全村藏族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有稳定的收入,普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九年时光,生活好了、日子富了,这些告别草原、住进城市的牧民深深感受到,如果好政策是这里的富裕之根,那么,民族团结就是这里的幸福之源。

  每一滴澄澈入海的江源之水,都见证了将江源还给江源的庄严承诺。

  从汉族经营者打造的文旅营地到藏族手工艺人传承的千年技艺,从生态管护员夫妇的草原守护到村党支部引领的共同富裕路,长江源村用炊烟里的团结、产业里的协作、生态里的共识,书写着高原民族团结的时代答卷。

  当汉族经营者高桐在长江源村支起“长江牧歌”帐篷营地的第一顶帐篷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融合了“餐饮体验+户外探索”的项目,会成为汉藏民族协作的生动注脚。

  营地内,藏族青年日格楚正熟练地为游客讲解帐篷构造,从频繁跳槽到月入4500元的营地骨干,他的转变恰如营地外的格桑花,在多民族协作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这种产业协作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就业岗位上——营地联动“蕃巴仓”藏文化餐厅形成产业链,将电音派对与锅庄舞晚会巧妙融合,既让游客领略高原文化魅力,更让藏族群众在参与中收获了尊严与财富。

  而这样的故事,在长江源村的发展脉络中只是一个缩影,当不同民族的智慧在产业创新中碰撞,共富的道路便在协作中越走越宽。

  产业协作的热潮之下,文化的根脉正在这片土地深扎。走进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氆氇的经纬间流淌着吐蕃时期的纹样,掐丝唐卡的金线里缠绕着藏传佛教的智慧,而讲解这些工艺品的,是能用流利汉语交流的藏族社员三木吉。

微信截图_20250616064056

藏族绣娘。记者 马振东 摄

  “2000多名学员里,有藏族妇女、汉族创业者,还有蒙古族牧民。”她指尖的彩线不仅织就了销往西藏、成都的商品,更织就了跨民族的文化纽带——汉族设计师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图案,藏族工匠手把手传授捻线技艺,蒙古族学员带来草原纹饰灵感。

  这种文化共生的场景,在长江源村早已成为日常:节庆活动中,汉式秧歌与藏戏同台展演,饺子与酥油茶摆在同一张餐桌。

  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相互欣赏中交融,“我们”的文化标识便在认同中愈发清晰。

  文化认同的力量,又悄然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共识。沱沱河畔的草场,扎西才仁与妻子尼桑正背着巡护包穿行在牧草间,这对藏族夫妇作为生态管护员,每天要步行20公里监测草场生态。

  “国家给的草原补助让我们吃穿不愁,守护好这片草就是守护自家炕头。”他们的话里,藏着长江源村37户生态管护员家庭的共同信念——这支队伍中既有藏族牧民、汉族退休教师,也有蒙古族兽医,不同民族的人用同样的热忱守护着“中华水塔”。

  村党支部将生态管护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在巡护站设立“民族互助岗”,汉族队员教藏族同事使用智能监测设备,藏族队员向汉族同伴传授辨别牧草的经验。

  当他们在风雪中共同救助羚羊,当他们用汉藏双语向游客宣讲环保理念,长江源的冰川便成为见证: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使命,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

  这份责任与共识,最终沉淀为各族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暖气、天然气啥都有,超市就在家门口。”日格楚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从草原到定居点,长江源村的变迁不仅是产业与生态的进步,更是民生福祉的飞跃——村党支部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的便民设施,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汉族医生为藏族老人义诊,藏族阿佳帮汉族邻居照看孩子,“有事找邻居,有难找支部”成为全村共识。这些温暖的日常,最终凝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沉甸甸的荣誉,更让2021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实至名归。

  正如驻村第一书记梁亮所说:“当各民族像糌粑粉一样揉在一起,当汉藏群众的灶台飘出同样的饭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微信截图_20250616064102

放学时的孩子们。本报记者 陈赟业 摄

  暮色渐浓时,长江源村广场上的锅庄舞越跳越欢。汉族姑娘的红裙与藏族小伙的藏袍在路灯下翻飞,孩子们用汉藏两种语言唱着同一首歌,远处的雪山静默矗立,见证着这个高原村落的奇迹——曾因生态迁徙的牧民们,如今在民族团结的沃土上重建家园,让长江源头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奔向更辽阔的海洋。

  这份在青藏高原书写的共同体实践,恰似江源之水,清澈而坚定地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江海。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与新任职省管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社区书记的“双岗”答卷
青海甘德特色产品惊艳亮相扬州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西宁市城东区:端午民俗...
【对话】深入挖掘典型经验 争创新时代好样板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一件事 一群人 一座城—...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这场展演活动绘就民族团...
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颗牛肉丸 ...
我省将建立“青海名方”库 推动民族药更好走出去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育心铸魂促团...
热点图片
青海省首家国际品牌授权集合店落地开业
青海省首家国际品牌...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启动 累计放流裸鲤幼苗超2.1亿尾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
青海省送变电公司?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青海省送变电公司?...
青海首部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出台
青海首部拉面产业发...
绿色建材“搬”到家门口!圆易地搬迁户“安居梦”
绿色建材“搬”到家...
【文化中国行】古今同“脉” 一路向“新”——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文化中国行】古今...
黄河激流勇者进 循化赛场逐梦行——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开幕见闻
黄河激流勇者进 循化...
从第1例到101例,青海好暖
从第1例到101例,青...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青海日报
2025-06-16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青海日报
2025-06-16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 2025-06-16 08:23:01
  •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截图_20250616063930

  长江源民族学校里的欢声笑语。记者 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六月的长江源村,广场上藏族老人的铜钦琴声与汉族孩童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个镶嵌在青藏高原的移民村落,正以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海拔3000米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行调研。看到全村藏族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有稳定的收入,普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九年时光,生活好了、日子富了,这些告别草原、住进城市的牧民深深感受到,如果好政策是这里的富裕之根,那么,民族团结就是这里的幸福之源。

  每一滴澄澈入海的江源之水,都见证了将江源还给江源的庄严承诺。

  从汉族经营者打造的文旅营地到藏族手工艺人传承的千年技艺,从生态管护员夫妇的草原守护到村党支部引领的共同富裕路,长江源村用炊烟里的团结、产业里的协作、生态里的共识,书写着高原民族团结的时代答卷。

  当汉族经营者高桐在长江源村支起“长江牧歌”帐篷营地的第一顶帐篷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融合了“餐饮体验+户外探索”的项目,会成为汉藏民族协作的生动注脚。

  营地内,藏族青年日格楚正熟练地为游客讲解帐篷构造,从频繁跳槽到月入4500元的营地骨干,他的转变恰如营地外的格桑花,在多民族协作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这种产业协作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就业岗位上——营地联动“蕃巴仓”藏文化餐厅形成产业链,将电音派对与锅庄舞晚会巧妙融合,既让游客领略高原文化魅力,更让藏族群众在参与中收获了尊严与财富。

  而这样的故事,在长江源村的发展脉络中只是一个缩影,当不同民族的智慧在产业创新中碰撞,共富的道路便在协作中越走越宽。

  产业协作的热潮之下,文化的根脉正在这片土地深扎。走进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氆氇的经纬间流淌着吐蕃时期的纹样,掐丝唐卡的金线里缠绕着藏传佛教的智慧,而讲解这些工艺品的,是能用流利汉语交流的藏族社员三木吉。

微信截图_20250616064056

藏族绣娘。记者 马振东 摄

  “2000多名学员里,有藏族妇女、汉族创业者,还有蒙古族牧民。”她指尖的彩线不仅织就了销往西藏、成都的商品,更织就了跨民族的文化纽带——汉族设计师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图案,藏族工匠手把手传授捻线技艺,蒙古族学员带来草原纹饰灵感。

  这种文化共生的场景,在长江源村早已成为日常:节庆活动中,汉式秧歌与藏戏同台展演,饺子与酥油茶摆在同一张餐桌。

  当不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相互欣赏中交融,“我们”的文化标识便在认同中愈发清晰。

  文化认同的力量,又悄然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共识。沱沱河畔的草场,扎西才仁与妻子尼桑正背着巡护包穿行在牧草间,这对藏族夫妇作为生态管护员,每天要步行20公里监测草场生态。

  “国家给的草原补助让我们吃穿不愁,守护好这片草就是守护自家炕头。”他们的话里,藏着长江源村37户生态管护员家庭的共同信念——这支队伍中既有藏族牧民、汉族退休教师,也有蒙古族兽医,不同民族的人用同样的热忱守护着“中华水塔”。

  村党支部将生态管护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在巡护站设立“民族互助岗”,汉族队员教藏族同事使用智能监测设备,藏族队员向汉族同伴传授辨别牧草的经验。

  当他们在风雪中共同救助羚羊,当他们用汉藏双语向游客宣讲环保理念,长江源的冰川便成为见证: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使命,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

  这份责任与共识,最终沉淀为各族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暖气、天然气啥都有,超市就在家门口。”日格楚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从草原到定居点,长江源村的变迁不仅是产业与生态的进步,更是民生福祉的飞跃——村党支部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的便民设施,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汉族医生为藏族老人义诊,藏族阿佳帮汉族邻居照看孩子,“有事找邻居,有难找支部”成为全村共识。这些温暖的日常,最终凝结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沉甸甸的荣誉,更让2021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实至名归。

  正如驻村第一书记梁亮所说:“当各民族像糌粑粉一样揉在一起,当汉藏群众的灶台飘出同样的饭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微信截图_20250616064102

放学时的孩子们。本报记者 陈赟业 摄

  暮色渐浓时,长江源村广场上的锅庄舞越跳越欢。汉族姑娘的红裙与藏族小伙的藏袍在路灯下翻飞,孩子们用汉藏两种语言唱着同一首歌,远处的雪山静默矗立,见证着这个高原村落的奇迹——曾因生态迁徙的牧民们,如今在民族团结的沃土上重建家园,让长江源头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奔向更辽阔的海洋。

  这份在青藏高原书写的共同体实践,恰似江源之水,清澈而坚定地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江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马振东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