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沙棘“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
作者:范程程
发布时间:2025-06-16 09:31:24
编辑:赵生欣
微信截图_20250616070816

业务探讨。记者 祁晓军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一簇簇金黄的沙棘果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果”。作为全国沙棘资源主产区之一,青海245万亩沙棘林不仅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孕育出年产值超亿元的“黄金产业”。从保健品到饮料,这颗“浑身是宝”的小果实串联起全产业链,让昔日的“带刺烦恼”化作今日的“黄金果”。

  青海沙棘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

  你以为沙棘只能是荒野中的荆棘吗?你以为沙棘只能结出酸涩的果实吗?你以为沙棘的价值只能被埋没在深山之中吗?那你就错了!在青海,沙棘已经实现从无人问津的野果到“黄金果”的华丽转身。

  “空气中飘香的是什么味道?”“这是浆果搅拌成果汁后的味道。”走进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只见沙棘冻果被放入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经过果肉分离,最后搅拌形成果汁。

  在综合提取生产线上,超声提取、喷雾干燥、树脂吸附分离、膜过滤等先进生产设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经过一道道繁琐的沙棘原料提取工艺流程,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青藏沙棘是青藏高原本土的野生植物,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候条件下,富含超过190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强大的修复功能,被称为‘沙棘之王’。”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高虹泉说,目前,伊纳维康的沙棘果汁总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灌装成饮料产品年产能可达600万瓶,产品出口美国、捷克、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年产值达1亿元。

  在伊纳维康的化验室,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采集、萃取、分析……伴随着实验器具的碰撞声和实验员的脚步声,一个又一个创意想法在这里变为现实。

  “沙棘的保健功效在欧美国家早被认可,我们的沙棘产品绝大多数是出口,备受国外市场青睐。”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廖友晨说,公司采收的沙棘都是来自青海当地自然挂果成熟的沙棘果,年收购沙棘1000多吨。

  “扩绿”与“增值”有机统一

  高原初夏的阳光下,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的沙棘林迎来一场“绿色革命”——2025年沙棘生态经济林改造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在林地里,工人手持嫁接刀,将优质沙棘雌株接穗精准嫁接到砧木上,为这片沙棘林的未来注入新活力。

  这份期待背后,是沙棘产业令人惊叹的“千锤百炼”:一颗沙棘全果仅含一粒沙棘籽,20吨鲜果才能提取1吨沙棘籽,而20吨沙棘籽仅能萃取出1吨沙棘油。换算下来,400吨沙棘果的精华才能凝练成1吨珍贵的沙棘籽油——正是这样的产出比,让优质原料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此时的改造现场,纵横交错的采摘通道已初具规模。自3月项目启动以来,1000米生产便道和80亩采摘通道相继建成,林分郁闭度从0.8科学调整至0.6。曾经密不透风的丛林如今疏密有致,“现在道路宽敞了,以后果子也好摘好运了。”现场参与改造的一名村民说。

  作为“青海省沙棘产业建设示范县”,湟源县共有沙棘资源总量6.89万亩,其中,沙棘纯林2.97万亩,占沙棘资源总面积的43%。近年来,湟源县以中央、省级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为支撑,完成沙棘经济林改造4100亩,包括嫁接、采摘通道建设、补植补栽、枯死木清理,优化了沙棘生态林林分结构,提高了沙棘果和叶的采摘效率,扩大了沙棘采摘基地面积,实现了生态“扩绿”与经济“增值”的有机统一。

  湟源县林业站站长蒋友胜介绍,湟源县积极推动沙棘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完成30亩沙棘种质资源圃和30亩良种繁育圃的建设,培育出适应高寒高海拔气候、适应干旱抗盐碱性能的沙棘良种,为建设高标准沙棘经济林奠定基础。

  小小沙棘浑身是宝,如今,湟源县已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将围绕新建改建沙棘基地采摘技术标准、沙棘品种改良等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沙棘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种植。2026年,湟源县还将新建沙棘良种采摘基地600亩,改建沙棘采摘基地700亩,同时,进一步推动湟源县域内沙棘“三品一标”工作的认证和申报。

微信截图_20250616070903

即将运往加工车间的沙棘果。记者 赵俊杰 摄

  “小沙棘”做成“大产业”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沙棘资源面积达到245万亩,占全国沙棘资源总面积的8%。其中,天然林101万亩,人工林144万亩。全省可利用沙棘资源面积近40万亩,占全省沙棘资源总面积的17%。

  青海是全国沙棘资源分布主要省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国家将青海列为全国沙棘产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草部门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应势而为,大力扶持推动沙棘规模化发展,逐步完善产业链,努力探索将“小沙棘”做成“大产业”,助力“两山”理念的转化、实践,青海沙棘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青海沙棘精深加工企业以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致力于沙棘产业的开发和延伸,逐步形成“沙棘种植—沙棘饮料—沙棘医药保健食品—沙棘提取物综合开发”的产业链条。

  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这是青海沙棘开发利用的一大特点。青海还在沙棘主产区(县、乡镇)建立沙棘初加工基地和冷冻、冷链设备,就近引导群众、企业积极参与沙棘采摘、加工,进一步提升本地沙棘资源的利用水平。

  以实践为笔,青海在沙棘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中不断书写着生态与经济融合的答案。多年来,青海通过生态造林工程规模化种植的沙棘林,不仅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逐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昔日的“生态卫士”正蝶变为“致富金果”,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共赢之桥,展现出蓬勃的产业生命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与新任职省管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率先在全省开展“两证合一”并联审批
社区书记的“双岗”答卷
24H热点
青海开展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日活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源生万像】寻迹“动物世界”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乡村振兴在青海】黑青稞酿出乡村振兴“好滋味”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场呐喊 直播狂欢 ——第二...
【青春无限 创业有路】把“闷头做事”熬成最硬底气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对话——美国犹他州青少年青海研...
【山河同心 筑梦青海】援青聚力谱新篇 高原奋进绘...
热点图片
青海开展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日活动
青海开展2025年防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感恩·成长】友爱的种子破土 奋进的果实盈枝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源生万像】寻迹“动物世界”
【源生万像】寻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沙棘“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黑青稞酿出乡村振兴“好滋味”
【乡村振兴在青海】...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场呐喊 直播狂欢 ——第二届“青超联赛”第三轮海西主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青春无限 创业有路】把“闷头做事”熬成最硬底气
【青春无限 创业有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民族团结,高原村落的幸福之源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沙棘“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

西海都市报
2025-06-16 09: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沙棘“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

西海都市报
2025-06-16 09: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沙棘“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

  • 2025-06-16 09:31:24
  • 来源:西海都市报
微信截图_20250616070816

业务探讨。记者 祁晓军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一簇簇金黄的沙棘果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果”。作为全国沙棘资源主产区之一,青海245万亩沙棘林不仅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孕育出年产值超亿元的“黄金产业”。从保健品到饮料,这颗“浑身是宝”的小果实串联起全产业链,让昔日的“带刺烦恼”化作今日的“黄金果”。

  青海沙棘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

  你以为沙棘只能是荒野中的荆棘吗?你以为沙棘只能结出酸涩的果实吗?你以为沙棘的价值只能被埋没在深山之中吗?那你就错了!在青海,沙棘已经实现从无人问津的野果到“黄金果”的华丽转身。

  “空气中飘香的是什么味道?”“这是浆果搅拌成果汁后的味道。”走进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只见沙棘冻果被放入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经过果肉分离,最后搅拌形成果汁。

  在综合提取生产线上,超声提取、喷雾干燥、树脂吸附分离、膜过滤等先进生产设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经过一道道繁琐的沙棘原料提取工艺流程,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青藏沙棘是青藏高原本土的野生植物,生长在高海拔的气候条件下,富含超过190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强大的修复功能,被称为‘沙棘之王’。”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高虹泉说,目前,伊纳维康的沙棘果汁总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灌装成饮料产品年产能可达600万瓶,产品出口美国、捷克、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年产值达1亿元。

  在伊纳维康的化验室,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采集、萃取、分析……伴随着实验器具的碰撞声和实验员的脚步声,一个又一个创意想法在这里变为现实。

  “沙棘的保健功效在欧美国家早被认可,我们的沙棘产品绝大多数是出口,备受国外市场青睐。”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廖友晨说,公司采收的沙棘都是来自青海当地自然挂果成熟的沙棘果,年收购沙棘1000多吨。

  “扩绿”与“增值”有机统一

  高原初夏的阳光下,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的沙棘林迎来一场“绿色革命”——2025年沙棘生态经济林改造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在林地里,工人手持嫁接刀,将优质沙棘雌株接穗精准嫁接到砧木上,为这片沙棘林的未来注入新活力。

  这份期待背后,是沙棘产业令人惊叹的“千锤百炼”:一颗沙棘全果仅含一粒沙棘籽,20吨鲜果才能提取1吨沙棘籽,而20吨沙棘籽仅能萃取出1吨沙棘油。换算下来,400吨沙棘果的精华才能凝练成1吨珍贵的沙棘籽油——正是这样的产出比,让优质原料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此时的改造现场,纵横交错的采摘通道已初具规模。自3月项目启动以来,1000米生产便道和80亩采摘通道相继建成,林分郁闭度从0.8科学调整至0.6。曾经密不透风的丛林如今疏密有致,“现在道路宽敞了,以后果子也好摘好运了。”现场参与改造的一名村民说。

  作为“青海省沙棘产业建设示范县”,湟源县共有沙棘资源总量6.89万亩,其中,沙棘纯林2.97万亩,占沙棘资源总面积的43%。近年来,湟源县以中央、省级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为支撑,完成沙棘经济林改造4100亩,包括嫁接、采摘通道建设、补植补栽、枯死木清理,优化了沙棘生态林林分结构,提高了沙棘果和叶的采摘效率,扩大了沙棘采摘基地面积,实现了生态“扩绿”与经济“增值”的有机统一。

  湟源县林业站站长蒋友胜介绍,湟源县积极推动沙棘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完成30亩沙棘种质资源圃和30亩良种繁育圃的建设,培育出适应高寒高海拔气候、适应干旱抗盐碱性能的沙棘良种,为建设高标准沙棘经济林奠定基础。

  小小沙棘浑身是宝,如今,湟源县已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将围绕新建改建沙棘基地采摘技术标准、沙棘品种改良等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沙棘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种植。2026年,湟源县还将新建沙棘良种采摘基地600亩,改建沙棘采摘基地700亩,同时,进一步推动湟源县域内沙棘“三品一标”工作的认证和申报。

微信截图_20250616070903

即将运往加工车间的沙棘果。记者 赵俊杰 摄

  “小沙棘”做成“大产业”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沙棘资源面积达到245万亩,占全国沙棘资源总面积的8%。其中,天然林101万亩,人工林144万亩。全省可利用沙棘资源面积近40万亩,占全省沙棘资源总面积的17%。

  青海是全国沙棘资源分布主要省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国家将青海列为全国沙棘产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草部门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应势而为,大力扶持推动沙棘规模化发展,逐步完善产业链,努力探索将“小沙棘”做成“大产业”,助力“两山”理念的转化、实践,青海沙棘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青海沙棘精深加工企业以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致力于沙棘产业的开发和延伸,逐步形成“沙棘种植—沙棘饮料—沙棘医药保健食品—沙棘提取物综合开发”的产业链条。

  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这是青海沙棘开发利用的一大特点。青海还在沙棘主产区(县、乡镇)建立沙棘初加工基地和冷冻、冷链设备,就近引导群众、企业积极参与沙棘采摘、加工,进一步提升本地沙棘资源的利用水平。

  以实践为笔,青海在沙棘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中不断书写着生态与经济融合的答案。多年来,青海通过生态造林工程规模化种植的沙棘林,不仅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逐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昔日的“生态卫士”正蝶变为“致富金果”,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共赢之桥,展现出蓬勃的产业生命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范程程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