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绿染瀚海志如山——青海“三北”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才贡加
发布时间:2025-06-18 07:14:47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盛夏的克土沙区,绿意浸染黄沙,密林内野兔在撒欢。沙丘草方格上,工人正弯腰将草种精准撒入草方格,这些草方格如同大地铠甲,牢牢锁住流沙。这是青海“三北”工程攻坚战的缩影,更是高原儿女与黄沙鏖战46载的接续奋斗。

  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也是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青海“三北”工程自1978年开始实施,相继完成一期至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如今,六期工程鏖战正酣,省委省政府将防沙治沙作为“国之大者”,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以“一步一镐刨绿洲”的坚韧,在荒漠书写绿色答卷。

  从柴达木的戈壁风沙到共和盆地的流动沙丘,从黄河源头的冻融荒漠到青海湖畔的碧波荡漾,绿色长城在高原大地不断延伸。

克土沙区绿意正浓。

  战略突围:科学布局锁黄龙

  青海沙化土地面积1.85亿亩(1亩约等于0.06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7%,点多、面广、类型复杂,平均海拔超3000米,治理难度极大。“五月飞雪、九月霜冻”的气候让年有效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更短至60天。

  面对自然条件与治理难度的双重挤压,青海林草人始终坚守“沙不退、人不撤”的信念,创新突破,努力破解瓶颈问题。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青海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构建“2+1+12+N”的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划分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两个核心攻坚区和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区一个协同推进区。核心攻坚区重点攻坚,力求有效遏制沙地扩张。协同推进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扩绿、兴绿、护绿。在全省沙化土地分布区设立了12个阻击点,针对沙患、水患、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沙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等生态脆弱、风沙危害突出问题,开展精准治理。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沙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集中分布在木格滩和龙羊峡库区南岸及周边地区,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扩展蔓延,龙羊峡水电站安全告急。

  贵南县创新“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模式,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的方式,外围荒漠区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

  通过三十年“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持续治理,一些抗旱抗寒原生态的冰草、高山蒿草、针茅等野生植物再次生根遍布沙地,遏制了黄河流域贵南段的水土流失。先后命名黄沙头和鲁仓国家沙漠公园、茫曲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木格滩、鲁仓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世界最高海拔国家荒漠化研究定位站建设项目。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植树现场。

  攻坚克难:鏖战沙海破瓶颈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青海仍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瓶颈制约。

  针对高海拔、气候寒冷等自然条件,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的种苗,努力提高治沙成效;针对2024年中央资金下达较晚、有效施工期不足的问题,组织开展决战攻坚行动;针对地方配套资金难题,突破性出台《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实施意见》《青海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有效减轻了基层财政压力。

  素有“风库”之称的共和县沙珠玉乡,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60余天,“三刮四种”“一刮一挪窝”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不知何处能安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真实写照。

  沙珠玉的治沙奇迹,源于大力推进封禁保护与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模式,以“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区”三位一体综合防风固沙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

  如今的沙珠玉乡形成“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新农村风貌,沙漠化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沙漠绿洲”。

  目前,青海“三北”工程总体进展平稳有序。2024年实施的27个项目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454.21万亩;2025年谋划的31个项目已获国家批复18个,总投资20.5亿元。各地正加快推进招投标程序,确保项目能够如期开工建设。

  青海林草局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应用、区域协同、项目管理多措并举,探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同德县唐谷镇加拉村村民栽树现场。

  绿富同兴:创新路径开新局

  沙退一寸,绿进一尺,民添一金。打赢三北攻坚战是一场充满荣光的远征。

  青海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协同推进,持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海南藏族自治州创新推进光伏企业与村集体结对共建光伏生态牧场,以“牧光互补”模式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

  共和县塘格木镇等5个乡镇14个村与黄河水电等10家企业共建32个光伏牧场,养殖规模达2万只。2012年以来,全州建设133个新能源项目,截至2024年底,吸纳当地群众务工5.13万人次,人均月增收4778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光伏治沙等生态工程,发展肉苁蓉、锁阳等特色药材,可形成“生态治理+健康产业”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民增收。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是“三北”工程在青藏高原的示范项目,工程启动以来,带动周边群众增加劳务收入8亿元,绿化区长期聘用农民工600人,3月至11月季节性聘用农民工4900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

  2025年起,青海省林草局将实施的造林、防沙治沙等林草项目全面纳入以工代赈清单,明确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总投资的15%,每100万元投资带动务工群众不少于10人,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实现“治沙”与“富民”双赢。

  绿水逶迤去,金山次第来,从贵南黄沙头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到沙珠玉乡从“风库”到“绿洲”的沧桑巨变;从都兰枸杞林在沙海中绽放的“红色经济”,到塔拉滩光伏矩阵下涌动的“蓝色财富”,一条条生态价值转化的通道正在打通,一片片绿水青山释放的发展红利日益丰厚。

  未来,青海将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纵深推进“三北”工程和荒漠化综合防治,在瀚海戈壁续写绿色传奇,让绿色发展的动能更澎湃,让生态惠民的成色更饱满,为保护“中华水塔”、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西宁市涉旅投诉办结率保持100%
青海果洛:心怀“国之大者” 推进高质量发展
24H热点
青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创近十年来新低
2025年普通高考“评卷开放日”活动举行
青海出台举措填补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空白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青海发布双万兆5G-A及“AI+政企融智”创新产品
青海省开展2025年“绿书签行动”宣传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西宁市、海南州开展食品...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姜昆领衔名家阵容献艺西宁
十四届省委第八轮巡视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热点图片
蘑菇丰收忙 产业富民兴
蘑菇丰收忙 产业富民兴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援青助力,织密城市“智治”网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感恩·成长】爱的种子在青春笔下生根发芽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针尖”上的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在青海】...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西行漫记书写援青情怀——记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 詹茂伟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黄南州四省文旅资源宣传推介会收官
黄南州四省文旅资源...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幕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
超8000名大通护工蹚出一条致富路
超8000名大通护工蹚...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绿染瀚海志如山——青海“三北”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青海日报
2025-06-18 07: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绿染瀚海志如山——青海“三北”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青海日报
2025-06-18 07:1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绿染瀚海志如山——青海“三北”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 2025-06-18 07:14:47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盛夏的克土沙区,绿意浸染黄沙,密林内野兔在撒欢。沙丘草方格上,工人正弯腰将草种精准撒入草方格,这些草方格如同大地铠甲,牢牢锁住流沙。这是青海“三北”工程攻坚战的缩影,更是高原儿女与黄沙鏖战46载的接续奋斗。

  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也是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青海“三北”工程自1978年开始实施,相继完成一期至五期工程建设任务。

  如今,六期工程鏖战正酣,省委省政府将防沙治沙作为“国之大者”,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以“一步一镐刨绿洲”的坚韧,在荒漠书写绿色答卷。

  从柴达木的戈壁风沙到共和盆地的流动沙丘,从黄河源头的冻融荒漠到青海湖畔的碧波荡漾,绿色长城在高原大地不断延伸。

克土沙区绿意正浓。

  战略突围:科学布局锁黄龙

  青海沙化土地面积1.85亿亩(1亩约等于0.067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7%,点多、面广、类型复杂,平均海拔超3000米,治理难度极大。“五月飞雪、九月霜冻”的气候让年有效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更短至60天。

  面对自然条件与治理难度的双重挤压,青海林草人始终坚守“沙不退、人不撤”的信念,创新突破,努力破解瓶颈问题。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青海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构建“2+1+12+N”的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划分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两个核心攻坚区和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区一个协同推进区。核心攻坚区重点攻坚,力求有效遏制沙地扩张。协同推进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扩绿、兴绿、护绿。在全省沙化土地分布区设立了12个阻击点,针对沙患、水患、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沙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等生态脆弱、风沙危害突出问题,开展精准治理。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沙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集中分布在木格滩和龙羊峡库区南岸及周边地区,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扩展蔓延,龙羊峡水电站安全告急。

  贵南县创新“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模式,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的方式,外围荒漠区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

  通过三十年“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持续治理,一些抗旱抗寒原生态的冰草、高山蒿草、针茅等野生植物再次生根遍布沙地,遏制了黄河流域贵南段的水土流失。先后命名黄沙头和鲁仓国家沙漠公园、茫曲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木格滩、鲁仓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世界最高海拔国家荒漠化研究定位站建设项目。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植树现场。

  攻坚克难:鏖战沙海破瓶颈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青海仍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瓶颈制约。

  针对高海拔、气候寒冷等自然条件,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的种苗,努力提高治沙成效;针对2024年中央资金下达较晚、有效施工期不足的问题,组织开展决战攻坚行动;针对地方配套资金难题,突破性出台《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实施意见》《青海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有效减轻了基层财政压力。

  素有“风库”之称的共和县沙珠玉乡,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60余天,“三刮四种”“一刮一挪窝”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不知何处能安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真实写照。

  沙珠玉的治沙奇迹,源于大力推进封禁保护与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模式,以“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区”三位一体综合防风固沙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

  如今的沙珠玉乡形成“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新农村风貌,沙漠化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沙漠绿洲”。

  目前,青海“三北”工程总体进展平稳有序。2024年实施的27个项目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454.21万亩;2025年谋划的31个项目已获国家批复18个,总投资20.5亿元。各地正加快推进招投标程序,确保项目能够如期开工建设。

  青海林草局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应用、区域协同、项目管理多措并举,探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同德县唐谷镇加拉村村民栽树现场。

  绿富同兴:创新路径开新局

  沙退一寸,绿进一尺,民添一金。打赢三北攻坚战是一场充满荣光的远征。

  青海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生态治理与民生福祉协同推进,持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海南藏族自治州创新推进光伏企业与村集体结对共建光伏生态牧场,以“牧光互补”模式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

  共和县塘格木镇等5个乡镇14个村与黄河水电等10家企业共建32个光伏牧场,养殖规模达2万只。2012年以来,全州建设133个新能源项目,截至2024年底,吸纳当地群众务工5.13万人次,人均月增收4778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光伏治沙等生态工程,发展肉苁蓉、锁阳等特色药材,可形成“生态治理+健康产业”融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民增收。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是“三北”工程在青藏高原的示范项目,工程启动以来,带动周边群众增加劳务收入8亿元,绿化区长期聘用农民工600人,3月至11月季节性聘用农民工4900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

  2025年起,青海省林草局将实施的造林、防沙治沙等林草项目全面纳入以工代赈清单,明确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总投资的15%,每100万元投资带动务工群众不少于10人,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实现“治沙”与“富民”双赢。

  绿水逶迤去,金山次第来,从贵南黄沙头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到沙珠玉乡从“风库”到“绿洲”的沧桑巨变;从都兰枸杞林在沙海中绽放的“红色经济”,到塔拉滩光伏矩阵下涌动的“蓝色财富”,一条条生态价值转化的通道正在打通,一片片绿水青山释放的发展红利日益丰厚。

  未来,青海将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纵深推进“三北”工程和荒漠化综合防治,在瀚海戈壁续写绿色传奇,让绿色发展的动能更澎湃,让生态惠民的成色更饱满,为保护“中华水塔”、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张多钧 才贡加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