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
绿水青山高颜值 醉了游客富了百姓
作者:吴梦婷
发布时间:2025-06-18 08:09:36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六月的青海,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游客穿梭于花海与密林之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为游客“打开”高原的百科全书;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场聚阳沟景区,摄影爱好者按下快门记录青海夏日绿意……放眼望去,处处呈现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航拍卡阳村。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自然教育访客体验“一馆纵览山河”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苍松翠柏与高山草甸交织成绿浪,雪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长卷。

  在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内,一场“人与自然对话”的沉浸式体验开始——在标本矩阵和光影艺术间,游客了解着全球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步伐。

  游客通过VR眼镜看到,雪豹在悬崖间轻盈跃动,棕熊在山间奔跑……通过声光模拟装置,祁连山生灵近在眼前,这座集科技、艺术与生态于一体的场馆,让自然教育访客实现“一馆纵览山河”的深度体验。

  祁连山栖息着雪豹、野牦牛、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这些优质自然资源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林草资源为纽带,构建起“自然中心+生态管护站+生态学校+生态社区+合作基地”五位一体的自然教育网络,让林草之美成为研学旅游的活教材。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户外研学点聚阳沟,一场高原上的花儿探索之旅正在开启,研学者沿着木栈道深入林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用放大镜观察金露梅、银露梅花瓣的纹路,用相机记录马先蒿、毛茛的斑斓色彩,通过旱獭洞的分布、赤麻鸭的鸣叫等深入了解聚阳沟的生物关系网。

  2024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依托生态科普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等资源,累计接待自然教育访客超10万人次。当游客在花海中读懂高原的智慧,在研学中成为生态的守护者,这片土地实现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生态美引领山乡巨变

  从祁连山深处仙米林场的天然氧吧,到河湟谷地的七里寺风景区,再到西宁近郊的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青海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正以“林草+”模式实现“双向奔赴”。

  背靠青山,溪水潺潺,绿荫小道,炊烟袅袅。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的卡阳村,静卧在绿水青山之间,远离城市喧嚣,迎接着渴望体验悠闲田园生活的人们。夏季,村口的花海与远处的雪山构成高原夏日风景。冬季,冰雪节上的民俗表演与雪地娱乐项目吸引八方来客。

  近年来,卡阳村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通过“民营企业+合作社+党支部+群众”模式,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和家庭作坊,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村民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卡阳村人均纯收入1.85万元。

  2023年,90后马星带着创业项目回到家乡。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她与爱人在村里打造了线下综合体验基地和心情驿站,为游客带来与传统景区截然不同的游玩体验。如今,她每天都在驿站忙碌,充实而满足地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聊起对体验基地的发展规划,马星说,游客可以白天游览景区,晚上住进民宿,还能玩各种趣味游戏,这些活动能真正把游客留下来。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千亩梨园与黄河丹霞地貌吸引八方游客,春季赏花、秋季采摘拓宽周边百姓的就业渠道;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卓尔山景区依托草原、森林、丹霞地貌复合景观,迎来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通过一张张图片和一段段视频传递着青海自然之美。

  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325.66亿元,其中,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产值达6.83亿元。

  绿水青山引来八方游客

  近年来,青海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旅游胜地,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河湟谷地,七里寺景区声名远扬。这里自然风光旖旎,药泉水以其独特疗效吸引着省外游客慕名而来。每年农历“六月六”,景区还会举办传统的花儿会,悠扬的花儿在山谷间回荡。距离七里寺不远的七里花海景区,月季、万寿菊等花卉竞相绽放。漫步在花田步道上,游客们悠然自得地观景赏花,实现了“人在花中走,身在画中游”的体验。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林草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改变着百姓的生活。2015年起,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田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带领大家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自然环境,借助各类项目,探索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如今,村里木栈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逐步落地,成功打造“达坂驿站·清凉田家沟”旅游品牌。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有人沿着木栈道登顶远眺东峡美景,有人在农家院惬意品味美食。

  “去年,我们村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1万元,比前年多了9万元!”聊起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魏占来难掩喜悦。

  林草资源不仅美化了乡村,更让田家沟村百姓走上致富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隆欣农家院负责人樊海琴说:“这两年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小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绿水青山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观景赏花到民俗体验,从避暑旅居到森林徒步,从高山滑雪到草原露营,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青海林草资源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罗东川: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西宁市涉旅投诉办结率保持100%
青海果洛:心怀“国之大者” 推进高质量发展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光彩耀三江 奋进谱新篇——青海省光彩事业工作综述
【江源近观】青海:“绿色算力”锚定“东数西算”...
以“专”业之力 拓展青海对外开放之路——省政协港...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心、...
【经济聚焦】从“圈住生活”到“圈亮城市”——“...
热点图片
蘑菇丰收忙 产业富民兴
蘑菇丰收忙 产业富民兴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援青助力,织密城市“智治”网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感恩·成长】爱的种子在青春笔下生根发芽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乡村振兴在青海】“针尖”上的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在青海】...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西行漫记书写援青情怀——记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 詹茂伟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黄南州四省文旅资源宣传推介会收官
黄南州四省文旅资源...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幕
青海省“文化和自然...
超8000名大通护工蹚出一条致富路
超8000名大通护工蹚...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
绿水青山高颜值 醉了游客富了百姓

西海都市报
2025-06-18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
绿水青山高颜值 醉了游客富了百姓

西海都市报
2025-06-18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
绿水青山高颜值 醉了游客富了百姓

  • 2025-06-18 08:09:36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六月的青海,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游客穿梭于花海与密林之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为游客“打开”高原的百科全书;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林场聚阳沟景区,摄影爱好者按下快门记录青海夏日绿意……放眼望去,处处呈现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航拍卡阳村。西海新闻记者 祁晓军 摄

  自然教育访客体验“一馆纵览山河”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苍松翠柏与高山草甸交织成绿浪,雪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长卷。

  在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内,一场“人与自然对话”的沉浸式体验开始——在标本矩阵和光影艺术间,游客了解着全球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步伐。

  游客通过VR眼镜看到,雪豹在悬崖间轻盈跃动,棕熊在山间奔跑……通过声光模拟装置,祁连山生灵近在眼前,这座集科技、艺术与生态于一体的场馆,让自然教育访客实现“一馆纵览山河”的深度体验。

  祁连山栖息着雪豹、野牦牛、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这些优质自然资源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林草资源为纽带,构建起“自然中心+生态管护站+生态学校+生态社区+合作基地”五位一体的自然教育网络,让林草之美成为研学旅游的活教材。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户外研学点聚阳沟,一场高原上的花儿探索之旅正在开启,研学者沿着木栈道深入林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用放大镜观察金露梅、银露梅花瓣的纹路,用相机记录马先蒿、毛茛的斑斓色彩,通过旱獭洞的分布、赤麻鸭的鸣叫等深入了解聚阳沟的生物关系网。

  2024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依托生态科普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等资源,累计接待自然教育访客超10万人次。当游客在花海中读懂高原的智慧,在研学中成为生态的守护者,这片土地实现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生态美引领山乡巨变

  从祁连山深处仙米林场的天然氧吧,到河湟谷地的七里寺风景区,再到西宁近郊的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青海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正以“林草+”模式实现“双向奔赴”。

  背靠青山,溪水潺潺,绿荫小道,炊烟袅袅。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的卡阳村,静卧在绿水青山之间,远离城市喧嚣,迎接着渴望体验悠闲田园生活的人们。夏季,村口的花海与远处的雪山构成高原夏日风景。冬季,冰雪节上的民俗表演与雪地娱乐项目吸引八方来客。

  近年来,卡阳村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通过“民营企业+合作社+党支部+群众”模式,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和家庭作坊,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村民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卡阳村人均纯收入1.85万元。

  2023年,90后马星带着创业项目回到家乡。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她与爱人在村里打造了线下综合体验基地和心情驿站,为游客带来与传统景区截然不同的游玩体验。如今,她每天都在驿站忙碌,充实而满足地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聊起对体验基地的发展规划,马星说,游客可以白天游览景区,晚上住进民宿,还能玩各种趣味游戏,这些活动能真正把游客留下来。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千亩梨园与黄河丹霞地貌吸引八方游客,春季赏花、秋季采摘拓宽周边百姓的就业渠道;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卓尔山景区依托草原、森林、丹霞地貌复合景观,迎来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通过一张张图片和一段段视频传递着青海自然之美。

  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325.66亿元,其中,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产值达6.83亿元。

  绿水青山引来八方游客

  近年来,青海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旅游胜地,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河湟谷地,七里寺景区声名远扬。这里自然风光旖旎,药泉水以其独特疗效吸引着省外游客慕名而来。每年农历“六月六”,景区还会举办传统的花儿会,悠扬的花儿在山谷间回荡。距离七里寺不远的七里花海景区,月季、万寿菊等花卉竞相绽放。漫步在花田步道上,游客们悠然自得地观景赏花,实现了“人在花中走,身在画中游”的体验。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林草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改变着百姓的生活。2015年起,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田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魏占来带领大家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自然环境,借助各类项目,探索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如今,村里木栈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逐步落地,成功打造“达坂驿站·清凉田家沟”旅游品牌。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有人沿着木栈道登顶远眺东峡美景,有人在农家院惬意品味美食。

  “去年,我们村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1万元,比前年多了9万元!”聊起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魏占来难掩喜悦。

  林草资源不仅美化了乡村,更让田家沟村百姓走上致富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隆欣农家院负责人樊海琴说:“这两年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小时候我们引以为傲的绿水青山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观景赏花到民俗体验,从避暑旅居到森林徒步,从高山滑雪到草原露营,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青海林草资源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吴梦婷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