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跨越山海,让高原土地结出“金果子”——援青故事②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栾雨嘉
发布时间:2025-06-19 08:23:46
编辑:马琦雯
QQ图片20250619055826杨青松(左一)在田间地头跟群众交谈。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17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的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内,绿意悄然萌发。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黄南州农牧局副局长杨青松与农业技术员俯身于大棚之中,细致察看“花蕾”甜瓜的生长情况。

  只见黑色的薄膜整齐铺设于地面,一株株嫩绿瓜苗顶开薄膜,破土而出,舒展着初生的叶片。津青两地跨越山海的农业协作,正化作土壤里的养分,无声滋养着这片试验田,让丰收的愿景在藤蔓间悄然生长。

  “‘花蕾’甜瓜是从天津引进的特色品种,融合了天津优质育种技术与高原独特生长环境优势。这一品种外观圆润饱满,表皮覆有细腻网纹,得益于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糖分积累高,而且果肉脆嫩多汁,入口如蜜。薄膜覆盖技术,能够保墒、控温,提升抗病性与产量。”看着嫩绿的小苗,杨青松欣喜不已。

  杨青松说:“这批瓜苗承载着两地农业人的心血,等它们丰收上市,不仅能让乡亲们看到特色种植的效益,还能为后续扩大规模、打造高原特色瓜果品牌探出新路。咱们加把劲,把这片试验田变成‘金土地’!”

  时针拨回到2022年7月6日,正值不惑之年的杨青松毅然响应国家对口支援西部政策号召,跨越千里来到黄南州,自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QQ图片20250619055833“花蕾”甜瓜苗子已破土而出。杨青松供图

  犹记得一次下乡调研,寒风凛冽,杨青松跟随驻村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围坐在暖意融融的炉火边,村民的话语却透着无奈与辛酸:村里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合作社销售的都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收入微薄。听到这些,杨青松内心百感交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乡村振兴要想搞好,首要的是农民的钱包要鼓起来。村民虽已脱贫,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还有很多乡亲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帮助!”杨青松深知,为乡亲们实现产业提质增收,既是他肩负的重要职责,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因此他便迅速行动起来。

  杨青松积极协调资金,组织相关部门与群众打造高原鲜食玉米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联系天津农产品销售企业,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利润促增收;为实现黄南州蔬菜品种多元化,设立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引进天津本地特色瓜果蔬菜,并依托天津农科院技术培育筛选符合黄南海拔气候的津菜推广,盘活闲置农业大棚,为当地百姓餐桌提供多元化选择。

  杨青松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他积极联系天津滨海新区,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策划并启动黄南州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头雁培育计划”。培训课程涵盖前沿的种植、养殖技术、实用的农机管理实操、电商运营技巧以及科学的合作社管理方法,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能力。

  经过多期系统培训,800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顺利结业。这些“新农人”学成返乡后,如同播撒在黄南大地的“火种”,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他们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有的用科学管理方法壮大合作社,带动更多农牧民掌握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初级农产品的困局,到全产业链的崛起;从闲置大棚的荒芜,到特色种植的蓬勃,津青两地的协作故事在黄南大地不断续写。杨青松用脚步丈量高原,以行动诠释初心,让“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奋斗精神,在振兴路上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每一株破土的幼苗、每一穗饱满的玉米,都在诉说着这位援青干部跨越山海的坚守,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省政府召开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 罗东川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举办首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大赛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评出首批区级劳务品牌
24H热点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代青永措:返乡创业“新...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跨越山海,让高原土地结出“...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西行漫记书写援青情怀——记...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高中数学讲义”背后的援青...
【青春无限 创业有路】把“闷头做事”熬成最硬底气
【源生万像】寻迹“动物世界”
【致敬新时代政法英模】陈志秀:司法实践初心不改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刁生文:与宠物的温暖契约
我仰山,山俯我,我心有山——记南京市东西部协作...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红骑手”,...
热点图片
首例!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成功开展巩膜后兜带术
首例!青海省西宁市...
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四年蝉联携程口碑榜“中国100必打卡景点”
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四...
青海:玛尔挡水电站日发电量连续创新高
青海:玛尔挡水电站...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夏都红骑手:我在这里有个“家”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首个零工市场工会成立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
【文化中国行】“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活动举行
【文化中国行】“四...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自一线的经济观察】绿水青山高颜值 醉了游客富了百姓
【青海林草产业高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勇争先 绿色“光”芒耀高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跨越山海,让高原土地结出“金果子”——援青故事②

青海日报
2025-06-19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跨越山海,让高原土地结出“金果子”——援青故事②

青海日报
2025-06-19 08:2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跨越山海,让高原土地结出“金果子”——援青故事②

  • 2025-06-19 08:23:46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619055826杨青松(左一)在田间地头跟群众交谈。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17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的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内,绿意悄然萌发。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黄南州农牧局副局长杨青松与农业技术员俯身于大棚之中,细致察看“花蕾”甜瓜的生长情况。

  只见黑色的薄膜整齐铺设于地面,一株株嫩绿瓜苗顶开薄膜,破土而出,舒展着初生的叶片。津青两地跨越山海的农业协作,正化作土壤里的养分,无声滋养着这片试验田,让丰收的愿景在藤蔓间悄然生长。

  “‘花蕾’甜瓜是从天津引进的特色品种,融合了天津优质育种技术与高原独特生长环境优势。这一品种外观圆润饱满,表皮覆有细腻网纹,得益于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糖分积累高,而且果肉脆嫩多汁,入口如蜜。薄膜覆盖技术,能够保墒、控温,提升抗病性与产量。”看着嫩绿的小苗,杨青松欣喜不已。

  杨青松说:“这批瓜苗承载着两地农业人的心血,等它们丰收上市,不仅能让乡亲们看到特色种植的效益,还能为后续扩大规模、打造高原特色瓜果品牌探出新路。咱们加把劲,把这片试验田变成‘金土地’!”

  时针拨回到2022年7月6日,正值不惑之年的杨青松毅然响应国家对口支援西部政策号召,跨越千里来到黄南州,自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QQ图片20250619055833“花蕾”甜瓜苗子已破土而出。杨青松供图

  犹记得一次下乡调研,寒风凛冽,杨青松跟随驻村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围坐在暖意融融的炉火边,村民的话语却透着无奈与辛酸:村里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合作社销售的都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收入微薄。听到这些,杨青松内心百感交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乡村振兴要想搞好,首要的是农民的钱包要鼓起来。村民虽已脱贫,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还有很多乡亲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帮助!”杨青松深知,为乡亲们实现产业提质增收,既是他肩负的重要职责,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因此他便迅速行动起来。

  杨青松积极协调资金,组织相关部门与群众打造高原鲜食玉米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联系天津农产品销售企业,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利润促增收;为实现黄南州蔬菜品种多元化,设立津农精品津菜实验基地,引进天津本地特色瓜果蔬菜,并依托天津农科院技术培育筛选符合黄南海拔气候的津菜推广,盘活闲置农业大棚,为当地百姓餐桌提供多元化选择。

  杨青松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他积极联系天津滨海新区,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策划并启动黄南州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头雁培育计划”。培训课程涵盖前沿的种植、养殖技术、实用的农机管理实操、电商运营技巧以及科学的合作社管理方法,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能力。

  经过多期系统培训,800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顺利结业。这些“新农人”学成返乡后,如同播撒在黄南大地的“火种”,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他们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有的用科学管理方法壮大合作社,带动更多农牧民掌握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初级农产品的困局,到全产业链的崛起;从闲置大棚的荒芜,到特色种植的蓬勃,津青两地的协作故事在黄南大地不断续写。杨青松用脚步丈量高原,以行动诠释初心,让“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奋斗精神,在振兴路上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每一株破土的幼苗、每一穗饱满的玉米,都在诉说着这位援青干部跨越山海的坚守,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栾雨嘉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