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产业四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绿电赋能算力,西宁破题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刘瑜
发布时间:2025-06-20 07:52:35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蓝图,如今正在青藏高原腹地持续转化为生动实践。

  当海拔2200米的冷凉气候成为数据中心的“天然冷却剂”,当80%以上绿电保障的电网为算力注入“绿色基因”,西宁市正以“1+3+N”发展体系构建国家级绿色算力枢纽——1个智算超算核心集群崛起于湟水之畔,3大功能区(南川东川绿色智算核心集聚区、城北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区、城西生活办公商务区)勾勒数字经济新版图,N个行业应用加速赋能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绿色算电协同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前瞻性思维积极擘画扶持政策,靶向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以挑大梁、勇争先的省会担当为全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从全国首个绿色算力地方标准的发布,到算力规模突破1万P的产业跃迁,这座高原城市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动能”,在“东数西算”战略中书写着“绿电算协同”的青海方案。

  海拔2200米的绿色密码:生态优势转化为算力竞争力

  年平均气温7.6℃的气候馈赠,让西宁成为数据中心的“天然冷库”。测算显示,在此布局算力中心投资成本较东部降低20%,运营成本节省30%,PUE值(能源使用效率)稳定在1.2以下的低碳优势,使其在全国算力枢纽中独树一帜。目前,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等12个数据中心拔地而起,12472架标准机架投入运营,在建机架超2.3万架,“通算+智算+超算”的多元体系初步构建,相当于为数字经济装上“高原引擎”。

  这种优势正通过能源结构革新放大效应。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城市建设,西宁建成全省首家虚拟电厂,启动“零碳园区”建设,6兆瓦光储充微电网让绿算企业80%以上用电来自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一数据中心负责人敲着机柜外壳感慨:“外面的冷风就是最好的冷却系统,每度电都带着青海的阳光。”这种“自然冷源+绿电直供”模式,使西宁在全国算力枢纽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政策创新同步构筑“制度高地”。当全国尚处探索阶段,西宁推动青海发布了《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等级评定规范》《清洁能源利用评价方法》等5项地方标准,从基础设施到清洁能源利用都竖起“青海标尺”。叠加电价全国低位、绿电绿证交易试点、对新建/扩建数据中心按投资金额10%给予奖补等政策组合拳,华为、阿里云等头部企业纷至沓来,2024年签约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等2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88.62亿元。彰显“政策磁场”效应。

  从几何中心到算力节点:枢纽能级的数字跃迁

  在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机房,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城市能级的质变——作为东经102度线以西唯一节点,这里每天甘青宁新藏五省区海量数据交互,与2020年落地的西北地区首个根镜像服务器形成“王炸组合”,将网络解析时延降至1ms,5G基站万人密度31.9个,超越多数省会城市。

  产业生态的集聚效应同步显现。全省45%的市场主体、62%的民营企业扎堆西宁,三级贯通的政务云平台催生每年超2000万小时的算力需求。更关键的是人才“洼地”变“高地”的逆袭:依托全省90%的科研机构集聚优势,西宁挂牌成立“绿色算力人才培养基地”和数字经济人才学院,49人专家智囊团队与青海大学共建实验室,在“昆仑英才”“夏都菁英”等政策下,天津大学引进的算力专家直言:“这里搞研究成本比东部低40%。”这种“低电价+高绿电+强政策”的组合,正吸引全国算力要素向高原集聚。

  算电协同的青海解法:当光伏板遇上服务器阵列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光伏一条街”与数据中心群,构成了最富青海特色的产业图景——白天,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算力能源;夜晚,服务器余热为园区供暖。这种“光储充算”一体化模式,正是西宁破解“算力耗电”论点的密钥。2024年以来,全市谋划72个算电协同项目,220亿元资本涌向“光伏+算力”“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场景,虚拟电厂、共享储能等创新机制让每度绿电都精准流向算力需求端。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协同。西宁建立“每月一地”工作机制,将算力产业与盐湖化工、生态旅游等“四地”建设深度绑定。“我们不是建算力孤岛,而是让每个P算力都服务于青海产业升级。”市数据局展示的《西宁市十万卡绿色算力集群实施方案》《西宁市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重大设施布局工作方案(2025—2030年)》勾勒出未来图景:五年内形成光、电、储、算一体化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让“青海绿电”驱动“中国算力”。

  招商引资的“西宁速度”成为产业跃迁注脚。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京沪,9个招商专班奔波40余次拜访超100家企业,长城科技、百度等企业项目落地背后,是“政策+要素+场景”的组合拳——落实产业用地76.4亩,预留土地1469亩,为25家单位和企业成功申报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086.04万元,占全省补助资金的50%以上。

  生态价值的数字转化:绿色算力里的中国智慧

  “用光伏板铺满荒山,让服务器吸收冷风”。西宁通过算电协同,实现“算力增长—绿电消纳—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这种将海拔高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的实践,正在重塑全国数字产业地理版图、为“双碳”目标提供“高原方案”。

  民生赋能更显温度。95.2%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背后,是算力下沉让牧区医保报销时间从20天缩短至3天。“我们的算力中心就是用冷空气算出热效益。”一企业运维总监的比喻,道破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逻辑。从制定全国首个绿色算力标准,到建成青藏高原首个万P级集群,西宁的探索已超越产业本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动实践。

  此刻,南川东川的智算集群灯火与光伏板反光交相辉映,城北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区里“数字绣娘”们用鼠标标注着高原图景,城西绿算企业的屏幕实时跳动着清洁能源与算力的转化曲线——这三个功能区构成的“黄金三角”,正在海拔2200米的高原腹地,绘制着数字中国的绿色坐标。

  而支撑这一切的,不仅是冷凉气候与充足阳光的自然馈赠,更是青海牢记“国之大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时代答卷。当东部企业还在为降温电费发愁,这里的服务器已“喝”着光伏电、“吹”着自然风,用绿色算力重新定义数字经济的价值刻度。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
罗东川会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一行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西宁市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青海省玉树州启动嗨购“6·18”促消费活动
24H热点
一根高原线缆的创新突围之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青海多部门协同发力 引金融“活水”涌向科技创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经济聚焦】青海西宁甘河工业园区:锻强“高原工...
以人大监督之力护航我省金融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盐碱重...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 一季度青海果洛经济运行...
【乡村振兴在青海】“针尖”上的富民产业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热点图片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索南华:新的公“艺”之路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津青共建下的童趣乐园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石榴籽家园”让幸福实实在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经济聚焦】青海西宁甘河工业园区:锻强“高原工业筋骨”
【经济聚焦】青海西...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藏毯向新求变织锦绣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写在三江源头的生命壮歌——青海省4人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纪实
写在三江源头的生命...
以人大监督之力护航我省金融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综述
以人大监督之力护航...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格桑灼灼向阳开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绿电赋能算力,西宁破题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西宁晚报
2025-06-20 07: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绿电赋能算力,西宁破题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西宁晚报
2025-06-20 07: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绿电赋能算力,西宁破题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 2025-06-20 07:52:35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蓝图,如今正在青藏高原腹地持续转化为生动实践。

  当海拔2200米的冷凉气候成为数据中心的“天然冷却剂”,当80%以上绿电保障的电网为算力注入“绿色基因”,西宁市正以“1+3+N”发展体系构建国家级绿色算力枢纽——1个智算超算核心集群崛起于湟水之畔,3大功能区(南川东川绿色智算核心集聚区、城北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区、城西生活办公商务区)勾勒数字经济新版图,N个行业应用加速赋能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绿色算电协同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前瞻性思维积极擘画扶持政策,靶向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以挑大梁、勇争先的省会担当为全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从全国首个绿色算力地方标准的发布,到算力规模突破1万P的产业跃迁,这座高原城市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动能”,在“东数西算”战略中书写着“绿电算协同”的青海方案。

  海拔2200米的绿色密码:生态优势转化为算力竞争力

  年平均气温7.6℃的气候馈赠,让西宁成为数据中心的“天然冷库”。测算显示,在此布局算力中心投资成本较东部降低20%,运营成本节省30%,PUE值(能源使用效率)稳定在1.2以下的低碳优势,使其在全国算力枢纽中独树一帜。目前,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等12个数据中心拔地而起,12472架标准机架投入运营,在建机架超2.3万架,“通算+智算+超算”的多元体系初步构建,相当于为数字经济装上“高原引擎”。

  这种优势正通过能源结构革新放大效应。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城市建设,西宁建成全省首家虚拟电厂,启动“零碳园区”建设,6兆瓦光储充微电网让绿算企业80%以上用电来自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一数据中心负责人敲着机柜外壳感慨:“外面的冷风就是最好的冷却系统,每度电都带着青海的阳光。”这种“自然冷源+绿电直供”模式,使西宁在全国算力枢纽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政策创新同步构筑“制度高地”。当全国尚处探索阶段,西宁推动青海发布了《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等级评定规范》《清洁能源利用评价方法》等5项地方标准,从基础设施到清洁能源利用都竖起“青海标尺”。叠加电价全国低位、绿电绿证交易试点、对新建/扩建数据中心按投资金额10%给予奖补等政策组合拳,华为、阿里云等头部企业纷至沓来,2024年签约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等2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88.62亿元。彰显“政策磁场”效应。

  从几何中心到算力节点:枢纽能级的数字跃迁

  在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机房,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城市能级的质变——作为东经102度线以西唯一节点,这里每天甘青宁新藏五省区海量数据交互,与2020年落地的西北地区首个根镜像服务器形成“王炸组合”,将网络解析时延降至1ms,5G基站万人密度31.9个,超越多数省会城市。

  产业生态的集聚效应同步显现。全省45%的市场主体、62%的民营企业扎堆西宁,三级贯通的政务云平台催生每年超2000万小时的算力需求。更关键的是人才“洼地”变“高地”的逆袭:依托全省90%的科研机构集聚优势,西宁挂牌成立“绿色算力人才培养基地”和数字经济人才学院,49人专家智囊团队与青海大学共建实验室,在“昆仑英才”“夏都菁英”等政策下,天津大学引进的算力专家直言:“这里搞研究成本比东部低40%。”这种“低电价+高绿电+强政策”的组合,正吸引全国算力要素向高原集聚。

  算电协同的青海解法:当光伏板遇上服务器阵列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光伏一条街”与数据中心群,构成了最富青海特色的产业图景——白天,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算力能源;夜晚,服务器余热为园区供暖。这种“光储充算”一体化模式,正是西宁破解“算力耗电”论点的密钥。2024年以来,全市谋划72个算电协同项目,220亿元资本涌向“光伏+算力”“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场景,虚拟电厂、共享储能等创新机制让每度绿电都精准流向算力需求端。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协同。西宁建立“每月一地”工作机制,将算力产业与盐湖化工、生态旅游等“四地”建设深度绑定。“我们不是建算力孤岛,而是让每个P算力都服务于青海产业升级。”市数据局展示的《西宁市十万卡绿色算力集群实施方案》《西宁市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重大设施布局工作方案(2025—2030年)》勾勒出未来图景:五年内形成光、电、储、算一体化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让“青海绿电”驱动“中国算力”。

  招商引资的“西宁速度”成为产业跃迁注脚。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京沪,9个招商专班奔波40余次拜访超100家企业,长城科技、百度等企业项目落地背后,是“政策+要素+场景”的组合拳——落实产业用地76.4亩,预留土地1469亩,为25家单位和企业成功申报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086.04万元,占全省补助资金的50%以上。

  生态价值的数字转化:绿色算力里的中国智慧

  “用光伏板铺满荒山,让服务器吸收冷风”。西宁通过算电协同,实现“算力增长—绿电消纳—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这种将海拔高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的实践,正在重塑全国数字产业地理版图、为“双碳”目标提供“高原方案”。

  民生赋能更显温度。95.2%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背后,是算力下沉让牧区医保报销时间从20天缩短至3天。“我们的算力中心就是用冷空气算出热效益。”一企业运维总监的比喻,道破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逻辑。从制定全国首个绿色算力标准,到建成青藏高原首个万P级集群,西宁的探索已超越产业本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动实践。

  此刻,南川东川的智算集群灯火与光伏板反光交相辉映,城北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区里“数字绣娘”们用鼠标标注着高原图景,城西绿算企业的屏幕实时跳动着清洁能源与算力的转化曲线——这三个功能区构成的“黄金三角”,正在海拔2200米的高原腹地,绘制着数字中国的绿色坐标。

  而支撑这一切的,不仅是冷凉气候与充足阳光的自然馈赠,更是青海牢记“国之大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时代答卷。当东部企业还在为降温电费发愁,这里的服务器已“喝”着光伏电、“吹”着自然风,用绿色算力重新定义数字经济的价值刻度。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刘瑜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