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生态高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美丽中国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5-06-21 08:40:12
编辑:马琦雯
QQ图片20250621062622实时观测的澜沧江——澜沧江扎曲河囊谦辫状水系。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时间:2025年6月16日8时35分

  地点:可可西里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

  估算有30余只藏羚羊迁徙时经过此区域,在千里之外的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藏羚羊迁徙的实时画面呈现在“青海生态之窗”。去年8月,这里还记录到1200余只藏羚羊回迁时经过青藏公路和铁路的珍贵画面。随着“青海生态之窗”作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近距离目睹到“高原精灵”。

  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从祁连山麓到三江源腹地,“青海生态之窗”在电子大屏上分隔出一个个观测点位:打开黄河源鄂陵湖的观测点位,湖岸上停憩的鸬鹚和旷静的湖面形成对比;澜沧江源囊谦辫状水系观测点位,借助大数据传输千里之外水流交错纵横的实时画面;年保玉则观测点位,呈现出雪山、湖泊、草原交辉的美轮美奂……

QQ图片20250621062629实时观测的鄂陵湖。

  时光如昨、历历在目。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行动上见效于工作中,“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

  说起几年来的变化,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陈良博告诉记者:“点位从6个增加到76个,实现对三江源、祁连山等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的视频观测,也对生态环境保护非现场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好比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QQ图片20250621062636青海生态之窗。宋明慧 摄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当高天厚土铺陈出的自然之美同框出镜,“青海生态之窗”成为展示青海魅力的一张“数字名片”,前不久获评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

  不光是“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也在持续完善提档中。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部长保善磊介绍:“环境监测从原来的水、气、土等要素的常规监测拓展至‘天空地’一体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水质监测举例,保善磊讲述着前后的变化。“以前青海湖水质监测只能去现场采样,在限定时间内带回实验室分析水质变化,现在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关键水质指标开展高光谱、多光谱遥感反演,实现了覆盖全湖的快速分析。”

QQ图片20250621062644鄂陵湖鸟类。

  科技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加持力”,保善磊感慨,以前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借助传统监测手段,现在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就会迅速前往处置,监测更加精准,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说到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善磊介绍,三江源区域辽阔、面广点多,尤其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发源地,监测网络的日臻完善,正如保护生态环境的“眼睛”一样,实现了动态监测。

  此外,无人机也成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力量,是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单可以用来采集水样等,还可以通过航拍对比分析特定区域内环境是否发生变化。

QQ图片20250621062651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第二点位观测到的藏羚羊。

  保善磊做着比较,以前水质监测基本是沿河岸或者沿桥梁处布设监测取样点位,现在借助无人机采集水样,不再受水流量大小或河道宽窄、水域面积的限制,采集分析的数据更加精准翔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有目共睹,“生态高地”成为展示江源生态的亮丽名片。随着科技手段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青海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辐射、生态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保善磊介绍,随着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完成实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气象等部门在重点区域优化构建了多要素监测站点体系,纳入各部门例行监测,分别开展专项生态监测工作,形成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生态监测体系。2024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申报的4个监测站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到目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增加到73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增加到99个,增设了地下水监测点27个。建成的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拓展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保善磊有着至深感受:“日益完善的‘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成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哨兵’和‘耳目’,好比精准的‘望闻问切’,是污染防治最重要的基础。”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
罗东川会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一行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17℃的热望:青海湟中冷凉蔬菜的成长图谱
文明城市创建给格尔木带来了啥?
24H热点
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太空种子在大通开始培育
青海大通老爷山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山西杓兰
神秘“兰花”现身大通老爷山
青海出台举措填补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空白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打开一扇门——青海改革...
青海湖新浮标助卫星生态研究
青海省通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
119.13亿元书写西宁亮眼生态答卷
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探索高原发展新路 第六届青藏高...
第十七届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季活动启动
热点图片
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太空种子在大通开始培育
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太...
青海西宁3469个停车位节假日免费开放 错时停车解民忧 便民共享暖民心
青海西宁3469个停车...
他用金子般的心照亮助残路——记全国劳动模范关却才让
他用金子般的心照亮...
【高原GOAL精彩 青超向未来】他们是足球赛场上的“第十二人”
【高原GOAL精彩 青超...
17℃的热望:青海湟中冷凉蔬菜的成长图谱
17℃的热望:青海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担使命 文亭巷里话幸福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西宁曹家堡机场东进场路项目完工
西宁曹家堡机场东进...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果洛主场活动启幕
“西海2261·河湟文化...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美丽中国

青海日报
2025-06-21 08:4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美丽中国

青海日报
2025-06-21 08:4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美丽中国

  • 2025-06-21 08:40:12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621062622实时观测的澜沧江——澜沧江扎曲河囊谦辫状水系。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时间:2025年6月16日8时35分

  地点:可可西里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

  估算有30余只藏羚羊迁徙时经过此区域,在千里之外的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藏羚羊迁徙的实时画面呈现在“青海生态之窗”。去年8月,这里还记录到1200余只藏羚羊回迁时经过青藏公路和铁路的珍贵画面。随着“青海生态之窗”作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近距离目睹到“高原精灵”。

  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从祁连山麓到三江源腹地,“青海生态之窗”在电子大屏上分隔出一个个观测点位:打开黄河源鄂陵湖的观测点位,湖岸上停憩的鸬鹚和旷静的湖面形成对比;澜沧江源囊谦辫状水系观测点位,借助大数据传输千里之外水流交错纵横的实时画面;年保玉则观测点位,呈现出雪山、湖泊、草原交辉的美轮美奂……

QQ图片20250621062629实时观测的鄂陵湖。

  时光如昨、历历在目。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行动上见效于工作中,“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

  说起几年来的变化,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陈良博告诉记者:“点位从6个增加到76个,实现对三江源、祁连山等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的视频观测,也对生态环境保护非现场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好比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QQ图片20250621062636青海生态之窗。宋明慧 摄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当高天厚土铺陈出的自然之美同框出镜,“青海生态之窗”成为展示青海魅力的一张“数字名片”,前不久获评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

  不光是“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也在持续完善提档中。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部长保善磊介绍:“环境监测从原来的水、气、土等要素的常规监测拓展至‘天空地’一体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水质监测举例,保善磊讲述着前后的变化。“以前青海湖水质监测只能去现场采样,在限定时间内带回实验室分析水质变化,现在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关键水质指标开展高光谱、多光谱遥感反演,实现了覆盖全湖的快速分析。”

QQ图片20250621062644鄂陵湖鸟类。

  科技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加持力”,保善磊感慨,以前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借助传统监测手段,现在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就会迅速前往处置,监测更加精准,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说到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善磊介绍,三江源区域辽阔、面广点多,尤其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发源地,监测网络的日臻完善,正如保护生态环境的“眼睛”一样,实现了动态监测。

  此外,无人机也成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力量,是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单可以用来采集水样等,还可以通过航拍对比分析特定区域内环境是否发生变化。

QQ图片20250621062651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第二点位观测到的藏羚羊。

  保善磊做着比较,以前水质监测基本是沿河岸或者沿桥梁处布设监测取样点位,现在借助无人机采集水样,不再受水流量大小或河道宽窄、水域面积的限制,采集分析的数据更加精准翔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有目共睹,“生态高地”成为展示江源生态的亮丽名片。随着科技手段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青海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辐射、生态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保善磊介绍,随着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完成实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气象等部门在重点区域优化构建了多要素监测站点体系,纳入各部门例行监测,分别开展专项生态监测工作,形成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生态监测体系。2024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申报的4个监测站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到目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增加到73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增加到99个,增设了地下水监测点27个。建成的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拓展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保善磊有着至深感受:“日益完善的‘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成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哨兵’和‘耳目’,好比精准的‘望闻问切’,是污染防治最重要的基础。”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宋明慧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