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民族团结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
三江源头书声琅 石榴籽里话团结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董洁
发布时间:2025-06-23 08:11:53
编辑:易 娜
微信截图_2025062305401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书法创作。青海理工学院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19日,高原阳光透过青海理工学院的落地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的黑板上投下斑驳光影。藏族学生尼玛才让正用激光笔划过PPT上的三江源生态图,汉族同学周蜜捧着一台电脑走向讲台,台下学生笔记本沙沙作响。

  尼玛才让讲到:“去年暑假我在玉树草原,遇见生态管护员时,她正用智能手机监测草场——打开‘三江源巡护App’,动动手指就能记录他们巡护的地点、时长、距离,还可以把巡护中发现的动物、植物拍照及时上传,比写巡护日记方便多了。”

  周蜜滑动鼠标,生态组图从三江源湿地切换到光伏治沙基地:“大家看,当牧民通过‘三江源巡护App’守护雪豹时,光伏板在荒漠上织就‘蓝色海洋’——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答卷。”说到共同体意识,她突然指向后排……

  学生马铭淇“唰”地站起来:“从生态保护到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组织去‘两弹一星’基地参观。在原子城展厅,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各民族科研人员为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用汗水、热血和生命熔铸的‘核魂’,他们隐姓埋名时,心里装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56个民族共同的强国梦。这和在青藏高原建设第一所理工类大学一样,各民族同学共同生活、努力学习,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力拼搏。”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时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年来,青海理工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系列行动,从夯实理论阵地到创新教学实践,每一步都扎实有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让理论研究有了实体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现本科生全覆盖,确保思想教育根基扎实稳固。

  而在专业课程领域,同样涌动着育人革新的浪潮——商学院教授孙琪恒在备课本上写下的思考,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管理学》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如果说校内的教学创新是深耕沃土,那么跨校联动则打开了思想交融的新视野。青海理工学院更具突破性的是跨校联动——南京大学“石榴籽奋进行”团队来青研学,青海理工教师赴南京研修,东西部高校用“云端共上思政课”的方式,让长江头与长江尾的青年同上一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跨越千里的思维碰撞,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边界,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两弹一星”基地的参观让马铭淇彻夜难眠。“展示柜里那台手摇计算机,齿轮上还留着科研人员的汗渍——他们隐姓埋名时,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触动被转化为校园里的“铭记历史 爱国奋进”等多场主题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进校园巡讲、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巡展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民族团结的血脉联系,凝聚起携手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走在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西部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的标语矗立在校园中轴,宣传栏里展示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海报,教室里传来各族学生共同学习的琅琅书声,操场上不同民族的学子们一起奔跑跳跃……这些生动场景,折射出青海省教育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显著成效。

  正如孙琪恒教授所说:“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课当中融入思政元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讲专业课的同时,还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青海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晓英表示,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要矢志传承弘扬,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自觉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青海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沃土,争做坚定文化自信的先锋模范。

  当三江源的雪水滋养着课堂,当原子城的精神照亮讲台,青海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各族师生在混班共学中磨出的课本边角,是实验室里协作完成的代码,是食堂里共享的一碗热汤。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年轻心灵的沃土中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北京学习考察
青海省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天津举行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海西再添一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3亿千瓦时
24H热点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西宁市城东区:端午民俗...
【对话】深入挖掘典型经验 争创新时代好样板
热点图片
青海省尖扎县:教育绽放团结花
青海省尖扎县:教育...
青海省囊谦县:“思政+阅读”赋能育人
青海省囊谦县:“思...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外贸“新”风从“青”来 “双向奔赴”启新程——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能量(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感恩·成长】胸怀“国之大者” 涵养家国情怀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亦师亦友,忘年交!——援青故事③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沙柳河畔产业兴 幸福花开别样红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省家政服务业2025年“技术状元”出炉
青海省家政服务业202...
西宁市职工群众主题摄影展开展
西宁市职工群众主题...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
三江源头书声琅 石榴籽里话团结

青海日报
2025-06-23 08:1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
三江源头书声琅 石榴籽里话团结

青海日报
2025-06-23 08:1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感恩·成长】
三江源头书声琅 石榴籽里话团结

  • 2025-06-23 08:11:53
  •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截图_2025062305401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书法创作。青海理工学院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19日,高原阳光透过青海理工学院的落地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的黑板上投下斑驳光影。藏族学生尼玛才让正用激光笔划过PPT上的三江源生态图,汉族同学周蜜捧着一台电脑走向讲台,台下学生笔记本沙沙作响。

  尼玛才让讲到:“去年暑假我在玉树草原,遇见生态管护员时,她正用智能手机监测草场——打开‘三江源巡护App’,动动手指就能记录他们巡护的地点、时长、距离,还可以把巡护中发现的动物、植物拍照及时上传,比写巡护日记方便多了。”

  周蜜滑动鼠标,生态组图从三江源湿地切换到光伏治沙基地:“大家看,当牧民通过‘三江源巡护App’守护雪豹时,光伏板在荒漠上织就‘蓝色海洋’——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答卷。”说到共同体意识,她突然指向后排……

  学生马铭淇“唰”地站起来:“从生态保护到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组织去‘两弹一星’基地参观。在原子城展厅,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各民族科研人员为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用汗水、热血和生命熔铸的‘核魂’,他们隐姓埋名时,心里装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56个民族共同的强国梦。这和在青藏高原建设第一所理工类大学一样,各民族同学共同生活、努力学习,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力拼搏。”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时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年来,青海理工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系列行动,从夯实理论阵地到创新教学实践,每一步都扎实有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让理论研究有了实体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现本科生全覆盖,确保思想教育根基扎实稳固。

  而在专业课程领域,同样涌动着育人革新的浪潮——商学院教授孙琪恒在备课本上写下的思考,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管理学》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如果说校内的教学创新是深耕沃土,那么跨校联动则打开了思想交融的新视野。青海理工学院更具突破性的是跨校联动——南京大学“石榴籽奋进行”团队来青研学,青海理工教师赴南京研修,东西部高校用“云端共上思政课”的方式,让长江头与长江尾的青年同上一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跨越千里的思维碰撞,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边界,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两弹一星”基地的参观让马铭淇彻夜难眠。“展示柜里那台手摇计算机,齿轮上还留着科研人员的汗渍——他们隐姓埋名时,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触动被转化为校园里的“铭记历史 爱国奋进”等多场主题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进校园巡讲、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巡展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民族团结的血脉联系,凝聚起携手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走在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西部新型研究型理工大学”的标语矗立在校园中轴,宣传栏里展示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海报,教室里传来各族学生共同学习的琅琅书声,操场上不同民族的学子们一起奔跑跳跃……这些生动场景,折射出青海省教育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显著成效。

  正如孙琪恒教授所说:“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课当中融入思政元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讲专业课的同时,还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青海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晓英表示,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要矢志传承弘扬,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自觉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青海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沃土,争做坚定文化自信的先锋模范。

  当三江源的雪水滋养着课堂,当原子城的精神照亮讲台,青海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各族师生在混班共学中磨出的课本边角,是实验室里协作完成的代码,是食堂里共享的一碗热汤。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年轻心灵的沃土中绽放出最鲜艳的色彩。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董洁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