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产业四地
【一线故事】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珺 俞惠珍
发布时间:2025-07-03 08:03:44
编辑:马燕燕
QQ图片20250703063954农户采收冷凉蔬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的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频频亮相主流媒体,从央视《焦点访谈》的专题报道到抖音平台的爆款短视频,这一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媒体宠儿”。

  在这场报道热潮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6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湟中产区,对话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揭开冷凉蔬菜走红的深层逻辑。

  “我们提前三个月就签订了采购协议,现在正是采收季,专程来验收品质。”深圳市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杜荣贵手持鲜嫩的菜薹表示:“湟中冷凉蔬菜的脆甜口感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直达港澳超市。”

  湟中区2225-4488米的海拔梯度,形成了昼夜温差达15℃、年日照超2500小时的独特小气候,配合世界级超净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蔬菜天然的品质优势。“这是自然禀赋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指出:“高原特质奠定品质基础,智慧农业则激活产业潜能。”

  步入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智慧农业气息。在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上,湟中区蔬菜产业的实时动态数据不断滚动更新。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园的运营情况,还能实时展示田间互联网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土壤、作物长势及病虫害等数据,这些信息能为农户和农技人员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此外,平台还接入了湟中区农产品价格数据,为种植规划和销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北京农芯科技项目经理周长献边操作演示边介绍。

QQ图片20250703064000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

  据了解,湟中区先后推广胡萝卜水肥一体化、设施温棚智能控制等12项绿色生产技术,仅2025年就投资605万元实施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李家山镇吉家村示范田,新引进的机械播种设备每日可完成4公顷胡萝卜种植,精准定位导航系统让种植效率提升数倍。“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更让蔬菜的品质和稳定性得到保障。”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每亩地的水肥利用率提高了30%,菜薹、蒜苗等主打品种的亩均收益增加了6000元以上。”

  媒体关注的另一焦点,在于湟中冷凉蔬菜构建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现在我们与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开展订单式种植,每年能为当地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伟全难掩喜悦之情:“政府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出台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品牌打响后,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如今,湟中区已建成225座蔬菜保鲜库、7个交易配送中心,通过“农超对接”“电商直供”等模式,将菜薹、娃娃菜等50余个品种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港澳市场。

  冷凉蔬菜已成为湟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区533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蔬菜种植,带动2.06万户从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超2.7亿元。

  多巴镇玉拉村通过“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草莓脱毒繁育产业,近三年完成“东苗西育、西苗东输”1200万株,种植面积位列西宁市第一,带动千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小草莓撬动大产业,正是湟中冷凉蔬菜产业富民效应的生动缩影。”胡建焜介绍:“未来,我们还将依托‘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金字招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样板。”

  从生态优势到技术创新,从市场拓展到乡村振兴,湟中冷凉蔬菜以多维亮点赢得媒体青睐。这场持续的报道热潮,不仅是对产业发展成果的见证,更是对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深度挖掘。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奇迹仍在续写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以优良作风保障新青海建设行稳致远
省政府召开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 罗东川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省委宣传部2025年公开考录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青海西宁:祁连路高架桥主体工程完工通车
青海西宁:“轻微不罚”暖人心 商户致谢送锦旗
24H热点
【一线故事】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农经观察】一只高原蜂的产业破茧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省出口2751吨马铃薯
青海柴达木有机枸杞走俏海外 前5月出口额同比增长37%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前5个月西宁市外贸进出口同...
2025年青海特色产品进京系列活动启幕
央视聚焦西宁民营企业创新
前5个月西宁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7.7%
青海绿电已送达至全国16个省区市
青海:“拉面+骑行”促进多业态融合
热点图片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美食幸福一座城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露营基地逐梦人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
青海互助:油菜花开河湟美
青海互助:油菜花开...
【庆祝建党104周年】青海互助举行新发展党员集中入党宣誓仪式
【庆祝建党104周年】...
【庆祝建党104周年】西宁市城西区: 共赴一场红色视觉盛宴
【庆祝建党104周年】...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戈壁头茬苜蓿迎丰收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一场跨越数百公里的生命接力
一场跨越数百公里的...
青海西宁:一个一个老旧小区破茧成蝶
青海西宁:一个一个...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一线故事】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青海日报
2025-07-03 08: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一线故事】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青海日报
2025-07-03 08: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一线故事】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 2025-07-03 08:03:44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703063954农户采收冷凉蔬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的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频频亮相主流媒体,从央视《焦点访谈》的专题报道到抖音平台的爆款短视频,这一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媒体宠儿”。

  在这场报道热潮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6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湟中产区,对话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揭开冷凉蔬菜走红的深层逻辑。

  “我们提前三个月就签订了采购协议,现在正是采收季,专程来验收品质。”深圳市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杜荣贵手持鲜嫩的菜薹表示:“湟中冷凉蔬菜的脆甜口感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直达港澳超市。”

  湟中区2225-4488米的海拔梯度,形成了昼夜温差达15℃、年日照超2500小时的独特小气候,配合世界级超净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蔬菜天然的品质优势。“这是自然禀赋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指出:“高原特质奠定品质基础,智慧农业则激活产业潜能。”

  步入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智慧农业气息。在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上,湟中区蔬菜产业的实时动态数据不断滚动更新。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园的运营情况,还能实时展示田间互联网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土壤、作物长势及病虫害等数据,这些信息能为农户和农技人员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此外,平台还接入了湟中区农产品价格数据,为种植规划和销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北京农芯科技项目经理周长献边操作演示边介绍。

QQ图片20250703064000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

  据了解,湟中区先后推广胡萝卜水肥一体化、设施温棚智能控制等12项绿色生产技术,仅2025年就投资605万元实施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李家山镇吉家村示范田,新引进的机械播种设备每日可完成4公顷胡萝卜种植,精准定位导航系统让种植效率提升数倍。“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更让蔬菜的品质和稳定性得到保障。”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每亩地的水肥利用率提高了30%,菜薹、蒜苗等主打品种的亩均收益增加了6000元以上。”

  媒体关注的另一焦点,在于湟中冷凉蔬菜构建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现在我们与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开展订单式种植,每年能为当地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伟全难掩喜悦之情:“政府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出台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品牌打响后,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如今,湟中区已建成225座蔬菜保鲜库、7个交易配送中心,通过“农超对接”“电商直供”等模式,将菜薹、娃娃菜等50余个品种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港澳市场。

  冷凉蔬菜已成为湟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区533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蔬菜种植,带动2.06万户从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超2.7亿元。

  多巴镇玉拉村通过“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草莓脱毒繁育产业,近三年完成“东苗西育、西苗东输”1200万株,种植面积位列西宁市第一,带动千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小草莓撬动大产业,正是湟中冷凉蔬菜产业富民效应的生动缩影。”胡建焜介绍:“未来,我们还将依托‘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金字招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样板。”

  从生态优势到技术创新,从市场拓展到乡村振兴,湟中冷凉蔬菜以多维亮点赢得媒体青睐。这场持续的报道热潮,不仅是对产业发展成果的见证,更是对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深度挖掘。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奇迹仍在续写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罗珺 俞惠珍
编辑:马燕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