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告
  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旅游频道游记美文 →正文
纸上西宁:隋唐宋时期青海的桥梁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3-01-15 17:18:54
编辑: 包拓业

  隋唐宋时期在青海建桥史上颇有建树,尤其是吐蕃在这方面有过重要贡献。浩门桥与通济桥

  浩门桥与通济桥都在浩门河上。前者建造于隋代,系木桥,后者修建于宋代,是浮桥。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亲征吐谷浑在西宁张掖道中,“梁浩门,御马度而桥坏,斩朝散大夫黄亘及督役者九人。”这是浩门河上建桥的最早记载,也是青海桥梁史上的第一次塌桥事故。此桥桥址大致在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城南一带,浩门河水深湍急,又系战争中急造桥梁,桥建成后就急于通过庞大的军队、辎重,难免有坍塌之虞。

  据《宋史·地理志》载: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 “建通济桥,又名震武军浮桥,桥头堡名善治堡。”通济桥是陇右都护兼西宁州知州赵隆自西夏夺得古骨龙据点后,在其原址筑古骨龙城,赐名为震武城,后又置震武军,在琵琶峡,即今门源县克图的浩门河北岸(克图现有宋代古城堡遗址及文物遗存)。为支援震武军,特在浩门河上建通济桥,此桥地理位置重要。唐宋黄河五桥

  洪济桥: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因金城公主“嫁奁”得到河西九曲之地后,在黄河上修建了洪济桥。桥址在《元和郡县图志》所载“积石军在廓州西百八十里”,“金天军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济桥”,即今尕马羊曲一带,此处河面狭窄,地形险要。附近有唐代的城堡遗址,为较理想的桥位。后因唐蕃关系的变化和战争的原因,由唐宰相卢怀慎、姚崇建议,唐玄宗诏令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把洪济桥拆毁。

  骆驼桥:为吐蕃所建,桥址约在赤水,今共和曲沟一带的黄河上。

  盐泉桥:为吐蕃所建。此桥位置在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什群峡附近。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与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大战于盐泉,婢婢恐战局被动,遂焚毁盐泉桥。

  大通桥:此处所指大通,并非现在的大通城(古浩门水,今称大通河,是宋以后的河名)。这座大通桥是在黄河上,据《宋史·地理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在今循化古什群峡,南岸有大通城,即旧达南城。大通或达南,都有“河津渡口,可以南通北往”的意思,且此处宜于建桥。

  溪哥桥: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刘仲武知西宁州时,童贯命刘仲武造桥,以为进出之道。此桥于公元1103年被焚过,可见吐蕃曾在此也建过桥。今尖扎李家峡附近仍有古桥的遗址,两岸桥头堡清晰可辨,当是溪哥桥的所在。唐宋湟水二桥

  长宁桥: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虏乃悉众四十万攻承风堡,抵河源军,西入长宁桥、安仁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以锐兵五千破之。”据《读史方舆纪要》等有关文献考,长宁城在西宁西,晋析汉临羌县地置长宁县,长宁谷即长宁川,长宁水流迳晋昌川,有长宁亭。故唐代最初出现的这座长宁桥。应在湟水支流的长宁川,即今北川河上。

  宗河桥:在《青唐录》和《续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青唐录》中称,李远行至湟州,“北临宗河桥。”湟州一般是指乐都,李远行经的湟州,尚在今民和,宗河即湟水,宗河桥,实为湟水桥,桥位在民和附近的湟水上。(节选自《青海公路交通史》)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字体大小[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