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告
  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旅游频道第七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 →正文
赣州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与全国网媒记者对话实录(组图)
来源: 中国江西网
发布时间: 2015-04-21 01:00:25
编辑: 马振龙

  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与全国网媒记者现场对话

  4月19日下午,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与全国50余家重点网媒的记者们就石城“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面对面探讨。他表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石城的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生态体验、温泉养生、四季休闲、客家文化四大品牌,形成“以旅游业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下为对话实录:

  网媒记者:城为什么要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又是如何推进旅游强县建设的?

  鲍峰庭:石城是革命老区,属原中央苏区全红县。过去,受交通、区位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一直欠发达,到目前为止,经济规模仍然偏小、产业支撑薄弱。但石城地处赣鄱源头,拥有16万亩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生态实验区,生态环境非常好,有着得天独厚发展旅游和繁荣文化的资源优势。这几年,我们积极主动策应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扬长避短,扬优乘势,适应新常态,发展新产业,在提高经济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后来赶超的新路子。

  石城县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是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石城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石城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以旅游业为引领,拉动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宗旨是实现强县富民。如今,石城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旅游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蝶变效应”逐步显现。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70.6万人次,同比增长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6.3%。

  围绕“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我县明确提出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态体验、温泉养生、四季休闲、客家文化四大品牌,把泛旅游业培育成为石城的支柱产业。

  一是将县城作为最核心的景区来建设。围绕“求特不求全,求精不求大”目标,突出生态涵养、产业集聚、商贸物流、文化休闲、居家生活等需要,全方位编制城市规划;突出街道清爽、景观自然、功能保障等重点,推进城区基础设施改造、防洪堤景观改造以及客家旅游文化街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度假酒店等工程建设,实现城区南联、北延、西扩,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全力整治违章建筑、违法建设,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精致县城。

  二是将乡村作为最基础的风景来打造。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保留村、撤并萎缩村、保护特色村”的思路,推进新村点建设和交通主干道、旅游公路沿线村庄适度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乱象整治,创建清爽、清新、清洁的农村环境。巩固发展白莲、烟叶等特色农业的同时,引导延伸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乐等新型业态,使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成为一幅夺目的山水画。并且,按照“文化引领,宣传引导,示范引路”的思路,开展国学教育进课堂、进机关、进村庄、进社区以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等活动,推动客家优良传统家风传承,使淳朴民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是将景区作为最响亮的品牌来提升。注重文化融入,巩固拓展老景区,同时,不断挖掘开发特色资源,发动全社会踊跃投入,每年打造一批新景区。注重资源整合,做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以丹霞地貌和温泉养生为主的通天寨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温泉开发和休闲度假有效结合的东华山山地温泉小镇、以生态养生和探奇体验为特色的赣江源生态旅游示范区等10大旅游片区,使各大景区相得益彰、争奇斗艳。如今,石城已成为赣闽粤湘新兴旅游目的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华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30强”等。

  四是将产业作为最强劲的支撑来壮大。坚持旅游业主导的同时,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化等为方向的生态农业,发展以清洁能源、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现代轻纺、新型机械制造为龙头的低碳工业,以商业饮食、宾招酒店、物流仓储、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旅游业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鲍峰庭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网媒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道:“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石城县作为赣南苏区的一员,将如何推进苏区振兴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鲍峰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情真意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特别关注。

  石城作为原中央苏区全红县、赣南老区的一员,充分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厚爱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实现了我县历史上最大的发展变化。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8.9亿元,比2011年增加11.6亿元;财政总收入连续实现“三年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增长104%、63%;30662户农民告别农村危旧土坯房,全县减少贫困人口2.9万。

  感恩奋进,聚力发展。我们一定把感铭之情转化为推进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让石城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实施项目攻坚,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司法部对口支援石城,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科学策划、包装、申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盘子,力推更多好政策落户石城。着重争取鹰瑞梅铁路取道石城并设站,争取吉永泉铁路早日开工建设;推进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将石城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享受生态补偿机制;将石城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全县实施重点工程项目96个,累计完成投资68.8亿元。今年安排重点工程项目46个,年内完成投资26.8亿余元。重点实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天然气管网、旅游公路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省级工业园,实施客家旅游文化街、游客集散中心、金华山(八卦脑)景区等重大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激活新增长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老百姓从中受益。

  第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以旅游业为引领,推动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一是打造全域旅游。精心构建“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全域旅游”格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全力创建全国旅游名牌。二是发展低碳工业。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风电、光电等低碳工业,推进矿山机械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白莲、油茶、米粉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三是壮大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百里荷花带,建设生态果蔬、特种养殖基地,促进全县农业升级发展。四是繁荣现代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物流信息、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健全拓展配套功能,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百姓增收。

  第三,实施精准扶贫,着力改善民生。我们把精准扶贫作为改善民生的总抓手,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石城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首先,做到精准识别。对全县的贫困人口逐村逐户核定,进行登记造册,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逐户建立台账,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确保“不漏一户,不遗一人”。目前全县通过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户48519人。其次,做到精准施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实行对号入座,有的放矢运用好农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九大扶贫方式,增强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舒适住房。再次,做到精准帮扶。一方面,强化结对帮扶,我们采取“76543”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即每位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6—7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5—6户、一般干部及村书记、村主任结对帮扶3—4户,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另一方面,强化精准考核,县委、县政府将结对帮扶工作纳入年度单项考评,对帮扶成效好的给予表彰,工作不力的限期整改,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依据。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将牢牢把握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梁家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打好扶贫攻坚战,带领石城老区人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网媒记者:石城将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推动经济加速发展?

  鲍峰庭: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石城县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所在地,在这里,千里赣江奔腾不息,生态环境全国一流。近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

  第一,打好绿色品牌,推动发展升级。立足赣江源头生态优势,全面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让群众在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发展特色农林业,实现增收致富。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我们主动把赣江源保护区扩大到全县范围,着力构建大赣江源保护区。连续实行商业林木零砍伐制度,关闭所有柴碳市场,清退造纸等消耗木材型企业,全面进行封山育林。启动河流源头和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专项行动。打造江河两岸城乡美景,不断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新建207公里排污管道、457座污水净化池,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二是做大特色农林业。大力培植烟叶、白莲、油茶、薏仁等特色农林业,每年种植烟叶3.3万亩、收购12万担,种植白莲8万亩、产鲜莲3.6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白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油茶11.7万亩,被列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油茶产业项目示范县”。

  第二,用好后发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绿色是石城最美的景观,生态是我县最大的优势。在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中,我们始终注重护绿添绿。在“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框架上,以水为“带”、以路为“轴”、以园串“珠”、以道为“景”,不断增加城市绿化厚度,提升绿化档次。先后规划新建温坊人工湖、仙姑岭湿地公园等,对市民公园、李腊石森林公园等休闲场所进行景观林建设,实现满城飘香、四季皆绿、处处有景。同时,围绕“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城乡通道绿化建设。在鹰瑞和石吉高速、206国道全线补植补造景观树,打造季相变化、特色鲜明的绿色路段。在县城清华大道、沿江路等主要街道种植香樟和杜英,使八方游客一进石城便如置身绿园中。与此同时,突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坚持夯实基础与筑巢引凤相结合,注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投资旅游资源开发,近年来着力推进客家旅游文化街、特色文化展览馆、百里荷花观光带、五星级酒店、游客集散中心、九寨温泉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创评,全力打造核心景区。注重发动群众,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了琴江大畲、珠坑良溪、小松古松、屏山胜利等一批新兴景点。注重加强宣传营销,构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第三,强化环保措施,发展低碳工业。作为赣江源头县,我们始终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一是拒绝污染工业。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招商门槛,坚决拒绝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大力引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绿色企业。坚决把污染治理前移到项目落户的初始阶段,严格落实将防治污染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近几年来,我们累计拒绝了100余个污染项目,换来今天为数不多的“深呼吸小城”称号。二是发展新型工业。我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广绿色能源,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近年来我县围绕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总投资5.5亿元的大唐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1.7亿元的中电投珠坑发电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晶科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中节能风力发电项目,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光伏聚集。

  网媒记者:当前,全国都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整治“四风”,石城如何通过推进作风建设来浓厚氛围,推动振兴发展?

  鲍峰庭:石城县底子薄,要加快振兴发展,不断追赶跨越,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实不易,需要一支境界高、作风硬、干劲足的党员干部队伍。我县牢固树立“作风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围绕发展难点,强化教育引导、匡正风气,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内生动力,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氛围。

  1.强化教育引导,夯实思想基础,激发党员干部争创一流的生机活力。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要加快振兴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就要将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重新种进党员干部心中。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党员干部谋求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为重点,健全“每月一课”制度,利用“赣江源讲堂”“干部夜课”平台,聘请专家学者来县授课,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职责使命,增强推动振兴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将苏区精神种进干部心间。石城县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设立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苏区精神,激活、传承红色基因,让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苏区精神重新回到党员干部身上。三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筑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举办廉政书画展和廉政知识竞赛;开展廉政谈话和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制作廉政公益广告和专题片《清风正气谱新篇》,在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及县电视台展播;深入挖掘、弘扬“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良好风尚和“莲•廉”文化,引导全县上下形成清正廉洁、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2.匡正风气,优化政治生态,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氛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风问题无小事。可以说,所有腐败行为,起初往往都是从作风失范开始的。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县开展治风问责、治软问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一是开展治风问责,重塑群众信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督查机制,成立常态化督查队伍,特别加强节假日期间的监督检查;对领导干部收送“红包”、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违规经商办企业、在社会团体兼职等问题进行专项监督;强化基层突出问题整治,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2014年,实施问责60人,其中给予纪律处分3人、点名道姓曝光7起。二是开展治软问效,提升发展效率。积极推进“效能石城”建设,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做好国务院、省、市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对县本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行政执法专项检查,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2项,督促43个行政执法单位自查自纠,年内减少行政执法检查21次;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发网上送审管理系统,11个涉农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送审,服务效率明显提升。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严格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实行旬调度、月通报、半年“回头看”督察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督察调度、责任倒查和考核奖惩;上千名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子,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三是开展治贪反腐,提高发展质量。我县保持高压态势查处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2014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2件4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人,其中科级干部6人。常态化零容忍治贪反腐,使反腐利剑高悬,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强大震慑。

  3.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让优秀的制度激活党员干部创业干事热情。转变作风不能只是一阵风,只有完善常态化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让作风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才能确保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避免虎头蛇尾。一是完善领导带头制度,形成高效推进风气。领导干部带头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带头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始终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说立行、立见成效,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自上而下形成榜样。二是健全上下协作机制,加快振兴速度。出台并严格执行党政正职权力运行监督、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和任前廉政谈话等制度,加强对行政审批、财政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把好关键节点,完善体制机制,筑牢腐败制度防线。三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奋勇向前。正确界定滥发奖金和补贴范围,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和省委决定在乡镇设立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数等政策,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完善困难党员、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和督查调度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者、惩处为官不为者,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事实,努力在全县形成人人肯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字体大小[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