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信:叩访远古的人
 
http://www.sjywh.com   青海日报  2009-06-01 11:44
 

  青海新闻网讯 细碎的阳光,在李智信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静静地、温暖地照耀着。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里开始。没有料到看上去文弱的他谈话时会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锋芒,而且逻辑清晰、思路敏捷,这与我心目中考古学者说话一定有板有眼、慢条斯理、“古董”味甚浓的想像完全不同。

  1982年2月,李智信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说起学考古,李智信认为那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当时,李智信一心想当个作家,他报考了北大中文系,结果却被考古专业录取了。至今,谈及唐诗宋词,李智信仍有些眉飞色舞。可在内心深处,他早已把考古当成了毕生的追求。在近30年的时光中,他始终与青海文物“不离不弃”,与青海历史“情深意长”。

  在考古所和省文物管理处工作的十七年中,李智信参与了大量的文物普查和文物资料整理工作,在青海历史地理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地处偏远,历史文献本来就少,加之清代以后又少有学者来这里实地考查,因而在史料记载上出现了不少混乱,这给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李智信和他的同事们只能结合各种文献和实地考查去一一加以印证。为此,他寻访研究了一个个古城遗址,参加挖掘了一座座古墓。就是在那些凝结着智慧和创造的旧城遗址上;在那些充溢着瘴气和历史烟云的墓地中,李智信一次次感受到了古代文明幽远的余光,聆听到了古人穿越时空的温情诉说。每一点新的考古发现都令他欣喜若狂,每一个新的疑难问题都令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从中他体验到了考古工作的乐趣,并深深地爱上了考古事业。他说考古总有新的发现,充满了新鲜的期待和守候,这多好啊!

  那些年里,李智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奔波,他几乎跑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跑遍了与文物有关的角角落落。他把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青海的文物考古工作。由于水流湍急,他在骑马考察中落入过汹涌的河水;为了实地勘察,他几乎是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完了湟中全境……在他看来,风吹雨打、泥泞坎坷本来就是考古工作中的家常便饭,根本不值一提。说起当年伏俟城里的大风能把空汽油桶吹得满地乱滚;在苏呼萨的大雪天里因为烧坑把被子都烧着了……他倒是情动于衷,感慨系之。

  在同行眼中,李智信无疑有着辉煌的成就:1995年,他出版了专著《青海文物考辨》,此书不仅对青海境内的古代城址做出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考证,而且解决了长期以来悬疑的诸多问题,如汉代临羌新县故城(湟中多巴塌城)、西晋白土县城(民和鲍家城)的位置等。也是在这本书里,李智信第一次提出了宋代宗哥城在今乐都境内、邈川在今民和境内的观点,得到青海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他曾先后主持过吐谷浑夏都——伏俟城的发掘和青海省博物馆新馆《青海历史文物展》的内容设计工作,该展览荣获全国2001年度十大文物精品展提名奖; 1996年,由他担纲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正式出版;2001年,他担任副主编的《青海省志文物志》出版。同年,他获得了青海省专家的荣誉称号。在青海考古界,他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其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在很多文章中被一再引用……

  然而对于李智信来说,荣誉和成绩并不重要。他更看重的,是考古工作中新的发现。从1989年开始,李智信先后调到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担任党委书记。下基层、跑野外的机会少了,他就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文物研究。他先后撰写了《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娲神论》等十余篇论文,运用考古学、古文字学、古代史籍以及民俗学等方面的资料,对青海的民间广场舞蹈、青海远古彩陶中的漩涡纹、蛙纹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看到不少青海生青海长的年轻人对青海的历史竟然一无所知,李智信深感遗憾;想到那些穿越千年、承载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瑰宝被人们长久地遗忘和冷落,他的心里更有说不出的焦灼……在李智信看来,青海考古事业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宗日文化的溯源,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早期文化发掘与考察等等,诸多缺憾和空白正等待着人们去考证和填补。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和他一样为青海的考古事业尽心尽力……

  时光如白驹过隙,年轻时的李智信可能没有想过,阴差阳错的选择可以伴随如此漫长的岁月,并成就他人生的灿烂。(作者:王丽一)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办公桌 精品展 被子 彩陶 
 
 
  编辑: 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