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青海古战场寻踪系列报道之一:薛仁贵和大非川之战
 
http://www.sjywh.com   西海都市报  2009-06-05 15:30
 

  西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西海锁钥”的称呼。自古以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故而,青海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遗留了众多古战场痕迹。

  为此,《第1阅读》推出“青海古战场寻踪系列报道”。本期,我们去寻访薛仁贵率领十万雄兵在青海的足迹,遥想大顺军为巩固后方远征西宁,再听湟源石堡城下的金戈铁马声。

  唐朝名将薛仁贵骁勇善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为唐朝前期的强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他在青海大非川一役中却全军覆灭,这是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战败。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中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记载。杜甫名篇《兵车行》中也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描写,诗人笔下的青海古战场悲壮凄凉。

  李逢春先生研究青海地方史多年,对薛仁贵在青海的战役了解甚多。西宁市文联刘会彬先生在一次无意的考察中,发现当年大非川战场一带今天有许多薛家人,他们自称是薛仁贵的后代。

  西宁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线重镇,当年是吐谷浑王国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基地,这里有当时军队不可缺少的战马———“青海骢”。

  薛仁贵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白马银甲、腰挂两弓、手持方天画戟的他,在战场上,所到之处,戟挑马踏,敌人兵退如潮。这样一位拥有赫赫战功的大将,当年率领十万雄兵,远赴青海,征讨吐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在战场上创造过无数次神话的他全军覆灭,大非川一役成为了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薛仁贵率领十万雄兵来到青海

  薛仁贵来过青海吗?这是记者脑海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在李逢春先生的讲述下,这一疑问烟消云散。在历史上,这位唐代名将真的来过青海,虽然他有“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美名,但是在大非川(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大河坝及共和县南部地区)一战中,最终“唐军大败,死伤略尽”。

  唐代名将薛仁贵为什么会到青海呢?李逢春先生说他来到青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原来,唐代的时候,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吐蕃根据他提供的军事情报,派遣精锐骑兵突破吐谷浑黄河防线,占领了吐谷浑的主要军事基地,吐谷浑王带领妻子弘化公主被迫迁到了浩门河流域,后来又迁到了今天的甘肃地区。为了援救吐谷浑,唐朝派兵驻扎在凉州和鄯州(今乐都),与吐蕃形成了对峙局面。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又出兵西域取得了安西四镇,原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城也被占领,西域落入吐蕃之手。唐朝不要说河西地区,连三辅之地都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开始战略上主动进攻。为了帮助吐谷浑复国,同时钳制吐蕃在西域地区的兵力,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领十万雄兵来到青海。

  遇到了40万吐蕃大军的伏击

  《旧唐书·薛仁贵传》里对薛仁贵在大非川的战役有详细的记载,这位战功卓著、久经沙场老将的失败竟然是源于郭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孙子兵法》总结了造成战争失败的六种原因,其中之一是说:“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大意是说部下不服从主帅管束,造成部队溃败,叫做“崩”。薛仁贵在青海大非川战役的失败,就是这种效应的实际战例。这是李逢春先生对当年薛仁贵在青海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薛仁贵率领十万之众长足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茫茫的高原,道路崎岖、气候多变、水土不服、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困扰着他们。这位优秀的将领作出了“乌海(今花石峡一带)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时机”的判断,命令后勤部队在大非川地区“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让郭待封就地留守,自己带领轻骑奔袭。薛仁贵安排好这一切后,率部前往乌海,与吐蕃守军数万人展开了激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他速战速决,率军冲杀,取得了胜利,收获了万余头牛羊(可见,当时的吐蕃军队的强盛,消灭一支很小的部队,就会收获万余头牛羊)。正在他准备鼓行西进,直逼乌海城的时候,得到了辎重尽失的消息。原来,郭待封自认为资历和官职都比薛仁贵高,擅自率领后勤部队在茫茫草原上行进。当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托运粮草的一定是马车或者牛车,在道路不便的地方,十万人给养的运送车队想当然是非常缓慢。而且,他们暴露在环境陌生的地方,危险显而易见,最终在半路上遭到了吐蕃军队的截击。这时候,薛仁贵只好退军大非川,可是半路上又遇到了40万吐蕃大军的伏击,仓促迎战,最后全军覆灭,主将和副将都被俘虏。最后,薛仁贵答应了吐蕃提出的唐军不得进入吐谷浑领地的条件后才被放还,回到长安后落了个贬为庶民的下场。一代名将在青海打了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遗憾一生。同时,这次战争也显示了吐蕃强大的战争能力,可以动员40万之众,这只有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做到过,这一次战役也标志着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的计划彻底破灭。

  兴海县的薛家是薛仁贵的后裔吗

  昔日的金戈铁马声已经远去,美丽的大非川地区一片繁荣的景象。西宁市文联刘会彬先生在一次无意的考察中,发现当年大非川战场一带今天有许多薛家人,他们自称是薛仁贵的后代。

  得知这一信息后,记者采访了刘会彬先生,他说:“三年前,我们一行人曾经去过兴海县,大米滩属曲什安乡;又分为东滩和西滩,我们到了属于东滩的团结村,在团结村的村长家吃中午饭。饭是锅盔和熬茶,并有炒菜瓜和炒茄子各一盘。饭后的两大盘子苹果,香甜可口,因为是刚从自家的树上摘的,首先是新鲜,然后是好看又好吃。主人姓薛,我说是薛仁贵的薛吗?他说当然,我说敢和薛仁贵有关系吧!他说当然。他说的当然,可能不是吹嘘。”

  在刘会彬先生的这里,记者收获很大,他不但讲述了许多大非川地区的情况,还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为我们的报道添砖加瓦。那么,兴海县的薛家是薛仁贵的后裔吗?也许,一代名将薛仁贵在这里征战后,留下了一些战败的士兵,他们在青海生根发芽、繁衍生息,他们为了纪念薛将军,认为自己是薛仁贵的后代,这样的可能也许是存在的。但是他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薛仁贵的后裔我们不敢肯定,这还需要地方史专家的考证。可是,我们知道,大非川战役对青海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祁万强)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大米 标志 
 
 
  编辑: 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