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民风民俗:亦扎石社火(上)
 
http://www.sjywh.com   青海日报  2009-06-05 15:33
 

  青海新闻网讯 古城亦扎石,地处贵德县尕让乡亦扎石村,亦扎石古城历史久远,文化渊源可谓深厚,其中民间文艺社火大有可挖掘和研究的价值。

  亦扎石社火由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子河传入,作为比较正统而完整的民间文艺,当年亦扎石派人去后子河学习社火的方法,从而比较完整而系统地掌握了社火演出的知识。

  亦扎石社火演出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是元宵灯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亦扎石社火演出亦有别于贵德其他地区地方,就是不出庄子。因为社火演出是祈求本村神佛的活动,答谢神佛保佑当年的五谷丰登恩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亦扎石的社火演出准备工作自正月初八至十三日完成。每天晚上,表演社火的演员都要到关帝庙大院内演练,咚咚锵锵的鼓乐声一直喧响到半夜方止;上了年纪的社火头儿们则到关帝庙存放社火道具的廊房修补灯架、补扎马子、灌制蜡烛,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三日。

  正月十三是出灯官的日子。清早,庙官在关帝庙大殿点燃起数盏神灯,门前香炉里燃起高香,院中用松枝柏枝煨起火,气氛显得格外庄重而肃穆。灯官带领三班六房的衙役等人,要在庙前叩头祷告。祷告完毕,八、九点钟光景,灯官带领仪仗、衙役走出庙门,开始了一天的“旅程”。

  这行人马除灯官外,由二十人组成,号称“三班六房”。

  灯官前是仪仗队。第一组四人擎四面大旗,第二组四人掌灯,第三组二人举“回避”、“肃静”牌,第四组三人掌鼓、锣、钗,第五组三人,中间一人牵牛,左边一人奉官印,右边一人奉御敕,灯官左右各二衙役手持水火棍护卫。

  灯官骑在牛上,身着宽袍大袖的大红官服,足蹬粉底朝靴,头戴乌纱帽,帽前竖贴一条红纸,上写“天官赐福”四字;手拿一草秆扎成的刷子做“折扇”。随着三声炮响,鼓乐齐鸣,衙役们高喊着“啊噢噢”的助威声迈出庙门。

  除了“官府”一班人马外,这其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物———哑巴。这个角色翻穿皮褂,脸涂得漆黑,口中乱叫。手提一根丈余长的木杆,怀揣一个萝卜头,跑前窜后,见人就似真非真的戳人取乐,近处碰到谁,就拿萝卜头戳谁。当灯官起身时,他第一个跃出庙门,跨越门槛时飞起一脚,将一只鞋抛向门外围观的人群中。据说被鞋子打中者就会脱尽晦气,好运降临。

  出灯官这一天所扮演的角色,在第二天的社火中要饰演四秧歌、四梆子、四拉花姐,哑巴则扮演傻公子。关于社火和一些角色的来历,有下面一段典故。

  明太祖六十五岁时,皇太子未等得继位就死去了。老皇帝很伤心,于是立十六岁的长孙允炆为皇太孙。这位皇储有若其父,秉性仁柔。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允炆继位,是为建文皇帝。这时弱君在朝,强藩在外,显然潜伏着危机,建文帝听从辅臣们的建议,接连处置了几个藩王,使其他藩王也都惊惧起来。

  当朝廷命令北平府守臣逮捕燕王朱棣时,守臣暗中向燕王通气投诚,燕王逐起兵南下,理由是朝中有难,奸臣当权,他要除奸平逆,扶助君王。故美其名曰:“靖难”,燕王兵称“靖难兵”。

  建文帝闻变,即派官兵拒敌,但又在诏令中说:“古人云‘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详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官兵之手脚被缚住了,失败是肯定的。最后应天城破,宫中起了大火。燕王入城来遍索建文帝而不可得,追问宫人,说已投火自焚,火中焦糊尸体就是建文帝和皇后。

  建文帝是否投火自焚呢,这是明史的一大悬案。有人说建文帝夹杂在社火队伍中逃出了应天府。

  社火中的哑巴即是逃出应天府的“建文帝”,让他跑在前面,好冲出城去。胖婆娘为“皇后”,灯官是“宰相”,也是这次“突围”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四秧歌和四梆子是“侍殿将军”和“侍卫”,四拉花姐是皇帝的“眷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建文帝有惠政于民,颇受百姓爱戴,故而不愿说他死了。同时建文帝出走的故事越编越生动,社火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例。不过在社火演出的漫长过程中掺杂了一些迷信思想和纯属娱乐的内容。由于地域的差别和时代的不同,也具有一些地方特色和时代的痕迹。

  灯官在众衙役的前呼后拥下走街串巷,要到全村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前。灯官到来之前,家家都要打扫环境,摆放香案、点上神灯、香炉中燃香,并准备好茶水美酒。灯官到来时,户主或老者跪献上枣,灯官接过枣塞进宽大的袍袖中,权当饮过了茶。因为全村百十户人家,去一家喝一口茶也怕受不了,只是“履行公事”而已。这时众衙役在一旁怪腔怪调地喊叫:“老爷,赏赐个枣吧!”有的灯官会抓起红枣抛撒给眼巴巴的衙役们。待晚上回去时,灯官的袍袖里会或多或少装着十斤八斤的红枣。

  灯官饮了酒、喝了茶,始摇动起草刷扇子,替天神传旨:“本灯府奉神王法旨,领王母金牌、三教宝号,下凡带来清风细雨,压凶神恶煞,保尔百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狼来缩口,贼来迷路……”后边除了吉祥如意的套话外,主要是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说一些让东家开心的话。灯官在替天神“传旨”的同时,也根据每家不同的经济情况,摊派一点灯会所需之钱物。此为公众活动的需要,也是喜佛乐神之好事,东家自然乐意接受,并如数奉送。

  出灯官这一天,更快乐的是孩子们,全村的大小孩子们夹杂在其中跑前跑后,大点的孩子们常常戏弄哑巴,哑巴追逐孩子们,闹得满巷道的“鸡犬不宁”,笑声此起彼伏。转过百家门,傍晚时分,灯官在衙役们的簇拥下才回到关帝庙。

  回到关帝庙,灯官接过衙役手中的水火棍当戒尺,要求参加出灯官活动的众衙役轮流伏在长凳上,逐个打一遍屁股(当然是装腔作势)哑巴被打后方能开口说话。最后是庙官打灯官,因为庙官是遵奉神的旨意行事。这是灯官及其所带一班人马到人间传喻神旨回来后的洗礼,抖落世间之红尘,洗刷沾染之晦气,让他们清廉为官,尽职服役。

  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演出社火,白天一场,晚上一场共六场,地点分别在上庄、中庄、下庄三处。

  这三天每天清晨,都要在关帝庙大院煨焚香,由庙官祷告神灵。只听得三声炮响,化了妆的社火队伍成双排,由傻公子、胖婆娘打头领队,演出队伍开始奔赴演出地点。演出队伍一到场,随着锣鼓的节奏,傻公子、胖婆娘各带一排人马,绕场摆开二龙阵。这实际是打开场地,为社火演出做准备。

  这期间另有一卖膏药的角色,他身背纸糊的破药箱,上面写着“一本万利”,手拿拨浪鼓,肩扛“旗幡”,腰间挂一只墨斗,到处兜售“膏药”。这一角色是演出场地的秩序维护者,如果哪里拥挤,或有小孩在场上乱闯,他就伸手在墨斗里醮点墨汁,一挥手将墨汁甩在你脸上,所以人们避之惟恐不及。待到场地打开,观众安静下来,演员队伍也撤至场边,这才开始依次上场表演节目。

  首先上场是傻公子和胖婆娘,他们各唱一段秧歌,拉开社火演唱的序幕,而后退场。

  第一场是秧歌演唱,由四秧歌、四梆子、四拉花姐组成。他们踏着锣鼓的节奏,在场上穿插舞蹈,四秧歌和四梆子始终占据着四面八方的位置。四拉花姐紧跟着四秧歌,一边扭捏着身子,一边拖着长袖左右摆动,为歌者伴舞。每一通鼓罢,再换一人上场。

  扭秧歌者腰间挂着腰鼓,边唱边击鼓;梆子手握七寸长一对短棒,敲击出清脆悦耳的节奏。人们说秧歌唱的是天下太平,梆子敲的是五谷丰登,拉花姐拉的是八方招财。(作者王延龄)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长袖 场地 大门 拨浪鼓 
 
 
  编辑: 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