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青海视觉资源:风景这边独好
 
http://www.sjywh.com   青海新闻网  2009-06-06 10:4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海纪录片巡礼

  青海新闻网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海省的纪录片由早期的初创渐呈新貌,一大批纪录片脱颖而出,为省内外、海内外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产品;为青海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变迁、青海的壮丽河山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为宣传青海多元的文化、讲述青海人民奋发的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多年来,青海的纪录片人在这里把镜头聚焦于青海的山川河流、自然奇境、人文历史、百姓生活,创作出了一部部纪录片佳作,三十年的纪录片发展堪称一次曲径通幽的旅行。在此,我们可以将旅行中的收获略作管窥。

  近高原,青海的纪录片人在这里找到了“富矿区”

  1984年5月,青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大型电视系列片《唐蕃古道》。同年4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沿着当年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路线,追寻西部各民族的历史踪影,真实地展示了青海高原各族人民的生活风貌、民族风情,以及西部壮丽的河山风光、富饶的物产资源、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热情颂扬了源远流长的汉藏传统友谊,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文献、科学价值。1986年获全国系列片一等奖。1987年受到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民委、青海省政府嘉奖。

  电视专题片《热贡艺术》,文献版由青海电视台、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摄制,对外版由青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该片全面介绍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热贡艺术的渊源和发展,集中展现了它的成就和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外版曾获1986年度全国电视对外宣传节目评选二等奖,文献片获1989年青海省第二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

  电视艺术片《梦界——朱乃正的艺术》由青海电视台录制,编导刘郎。该片艺术地介绍了青海画家朱乃正的油画、水墨画、水粉画等书画艺术,表现了画家执著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境界,展现了画家由“写境”到“造境”的转变过程和画家特有的气质、个性。该片曾获全国第二届文艺星光奖、“文化生活”栏目一等奖及1989年青海省第二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电视片《格拉丹冬的女儿》由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青海电视台联合录制。该片真实反映了世居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腹地的玉树藏族人民的生活,并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探寻藏族人民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生存意志。通过对严峻的自然环境的真实记录,讴歌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该片曾获1990年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地方台30分钟栏目”一等奖和摄像、音乐两个单项奖。1994年获青海省第三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电视专题片《我们青海》由青海电视台录制。该片向人们展示了青海的高天旷野、瑰丽风光以及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灿烂文化、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带给青海的巨大变化,讴歌了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英雄业绩。1990年,该片获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社会政治类一等奖。大型电视系列片《走向西藏》由青海电视台、福建长龙影视公司联合摄制。该片客观、真实、形象地展示了横跨世界屋脊、被誉为“天路”的青藏公路穿越浩瀚戈壁,跨过昆仑山、唐古拉山,途经永冻层地段的全景概貌;多层面、立体化地表现了这条大动脉及所经地域各不相同的文化景观、普通人的生活与西部壮美神奇的自然风光。该片曾获1993年度青海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由青海电视台、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联合录制。该片在表现西藏高原雄奇、博大、壮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对4位艺术家和朝圣僧侣艰难步履的展示,揭示了西藏诱人的内在精神和境界。该片曾获全国第四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地方台50分钟”栏目一等奖和优秀撰稿奖。1994年获青海省第三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

  《上下五千年》是由青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艺术组片。全片分《风骚》、《流沙》、《鬼斧》、《兴亡》、《发现》、《无极》6部。每部50分钟。该片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以爱国主义为基调,讴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曾获中国电视奖1992年电视社教节目评选一等奖,1992年度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4年青海省第3届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

  《铸剑昆仑》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艰难历程的大型文献记录片。该片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揭示了一个特殊时期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展现经天纬地的历史场景、突破两弹难题的秘密历程,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该片播出后,在青海省和中国核工业系统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河南、广东等地引起强烈反响。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对《铸剑昆仑》给予高度评价:该纪录片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是一部具有震撼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力作。

  电视纪录片《青海湖之波》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电视台于1994年联合录制。该纪录片以纯朴的纪实手法,全景式地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青海湖环湖地区的新风貌,揭示了改革开放大潮波及环湖草原后牧人们在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剖析了改革开放和牧业生产大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矛盾,揭示了看似宁静的草原正在发生着的前所未有的躁动。

  关注自然与环保:纪录片的又一个春天

  纪录片《黑颈鹤之乡》由青海电视台于1980年摄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科学工作者为了摸清黑颈鹤的生物学特性,保护黑颈鹤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沿着黑颈鹤飞过的线路,经青、甘、宁、陕、川、黔、滇等省区,对黑颈鹤的交配繁殖、育鹤孵化、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编导王怀信花三年时间成功地记录了这次考察活动,填补了中国对黑颈鹤研究缺乏完整资料记载的空白。此片曾获全国首届电视专题片节目二等奖和林业部科学奖。

  《遥远的唐古拉》是青海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它以质朴、宁静的叙述风格向观众展示了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牧民的心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讲述了唐古拉乡牧民郭多杰一家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孤独单调的生活历程,乐观而自然的生活情状,充分揭示了这些草原牧人、高原之子的生存状况、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该片获得了1999年度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

  两集电视纪录片《为了生命的永存》是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它以自然,纯朴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原治多县西部工委干警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和珍稀野生动物,同非法盗猎者和非法采金者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动表现了战斗在第一线的环保卫士们平凡的生活和感人的事迹。片中可可西里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环境和神奇景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在诞生过神话和传说的昆仑山里,生活着一些忍受着高寒缺氧和恶劣气候的藏族牧民,他们每天的生活平静而又缺少色彩,离神话和传说是那样的遥远,但他们却总是与大自然一起呼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纪录片《昆仑山下》讲述了自然环境、人与动物之间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三江源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造成该地区冰川退缩、湖泊干涸、江河断流,湿地退化,对此青海省有关部门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了大规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以改变生态环境,缓解干旱缺水状况。《播雨记》记录了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作业过程中的故事。

  2003年,中国政府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了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使三江源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走向绿色家园》反映了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基本做法和三江源地区的新面貌。

  《大冰湖》对高原野生动物和可鲁克湖的巡湖人倾注了深情的关注。

  高原人的生活,在纪录片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三集电视专题片《离天最近的地方》,生动、真实地反映了生息劳作在高寒辽远的青南草原上的藏族牧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热情讴歌了草原牧民坚毅、顽强、从容、乐观、友善的崇高品质和人生态度。该片拍摄角度新颖,质朴,自然;细节生动,散发着纪录片手段的独特魅力。

  青海电视台的纪录片《李文莱的夏天》,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山村——松多发生的故事。该片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没有解说词,情节的贯穿是主人公用真实感人的再现来完成。该片获四川国际电视节入围奖、青海新闻一等奖。

  纪录片《河那边》生动地记录了在河曲草原上的小桑吉卓玛因患有严重的先天性恐高症而没有勇气走过那座通向学校的摇晃的吊桥,最后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终于踏上了那座曾经让她胆战心惊的黄河吊桥,走向了课堂。该片荣获“国际纪录片、纪实类节目制作系列研讨活动最佳导演奖”。

  生活在青海乐都县南山腹地徐家台的老人徐进仓,尽管不识字,但对于传统文化——书法有一种近乎于执著的迷恋,就是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为了一副春联居然与自己的兄长徐进仁反目成仇,长期冷战,不相往来。为了获取一副渴望已久的中堂,他竟然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纪录片《文明边缘地带》将我们带到了文化的乡村。

  年逾古稀的老藏医罗布藏在河曲草原上行医半个多世纪,深受草原牧民的爱戴,随着时代的变迁,罗布藏的晚年生活却深深地陷入了苦闷与徬徨:为什么他潜心研制的新藏药几乎无人问津?为什么常来找他看病的牧民不再光顾?但他依然深信他新研制的藏药一定会有一个喜人的销路。《老藏医罗布藏的故事》给我们做出了解答。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贡麻乡地处偏远,属于气候恶劣的青南地区,海拔43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3.2摄氏度,全年结冰期长达282天。12岁的主人公尼玛是贡麻乡寄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尽管学校的宿舍夏天重新整修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尼玛他们这些寄宿的孩子感到特别难熬。他们维持体温的热量来自于每天课间操的不断运动。就在有一天,他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纪录片《暖冬》对唤起社会的关注及民众的爱心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充满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和浓厚的高原生活气息。孩子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追求知识、盼望学习和渴望改善生活条件的淳朴的脸庞及身影,具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该片获得了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奖。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大山深处的塔沙坡是个典型的撒拉族村落。在这里,品学兼优的姐姐春梅是弟弟马伊心中的榜样。可姐弟俩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因为马伊在塔沙坡小学,春梅则在离村十多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即将到来的古尔邦节让姐弟俩兴奋不已。节日虽然像往常一样欢乐喜庆,春梅的命运却在此期间被改变。按照当地的传统,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面对塔沙坡孩子们的善良和求学若渴的眼神,村小学惟一的老师周健才让做出了他的抉择……为此,《塔沙坡》的镜头聚焦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问题上。

  秋天,收获的时节。我们对纪录片的巡礼,让人们看到了青海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日益丰富,对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关注也日益突出,在表现形式上显出了多元模式,对生活的挖掘也不断深入,表达手段趋于成熟。这也说明:青海因为它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和多彩的人文风采,具有潜力巨大的视觉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将对青海的旅游、文化开发、利用,提供深度和广度。(作者:葛建中 郭国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成功 
 
 
  编辑: 王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