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和谐·发展看全局 三江源:锦绣山河春意浓
 
http://www.sjywh.com   青海日报  2009-06-06 10:59
 

  青海新闻网讯



       在已经过去的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给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规模宏大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乘势而上,成为我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省委、省政府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这项工程的实施力度。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也在资金和政策上不断加大支持和倾斜。


这一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50033.6万元,5400户近23081名牧民自愿搬迁到就近的城镇定居,实现禁牧的草场达4218万亩,完成减畜263.93万羊单位;并完成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103.06万亩,人工补植苗木64.59万亩,同时对3959万亩草场的鼠害进行了有效防治。请看特别策划———《三江源:锦绣山河春意浓》。


       在喜事频传的2006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无疑是我省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举世瞩目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已渐入佳境,巨大的投资将恢复的不仅是江河源头美丽的自然风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得以延续和普及。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平稳推进的第二年。这一年,已有累计5400多户的牧民自愿搬迁到就近的城镇定居,42180万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也就在这一年,大型电视专题片《走进三江源》在央视播放,面向全国举办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公益广告词”征集活动和首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也同时开展,神奇壮丽的三江源吸引了亿万中国人的目光。

  也就在这一年,三江源地区实施了大面积的草原灭鼠、人工降雨和人工种草工程,许多“黑土滩”和退化、沙化的草原长出了鲜嫩的绿草;在广袤的玛多草原上,许多干涸多年的湖泊再次“现身”,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明镜般闪烁,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只要有人类的关怀和呵护,三江源重现昔日风采的时间将为时不远……

  提起三江源,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三江源的变迁和此项旷世工程的来由。进入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把人类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推向无法预知的变数,大量的二氧化碳被肆意排放到脆弱的大气层,“温室效应”增强,许多冰山在不该融化的季节里融化了,降水也变得没有了规律,持续的干旱如噩梦般挥之不去,往昔似繁星般洒落在高原上的湖泊渐渐消失,就连那烟波浩淼、一望无际,曾被古人称作“西海”的青海湖也在逐年退缩;格拉丹东雪山无奈地看着脚下的小溪一条一条地干涸,约古宗列的草原也无力涌出更多的清泉……

  其实,大自然早在20年前就以她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发出过警告:黄河、长江上游的来水量变得无法预测;千里草原失去了往日的繁茂,退化、沙化面积日益扩大,牧民们怎么也不理解,慷慨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草原为什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吝啬。与此同时,干旱、水灾、风沙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光顾全省其它地区,以干燥少雨著称的柴达木盆地遭遇了罕见的水灾,一向风调雨顺的贵德、尖扎、循化等黄河谷地旱灾频发,数万亩农田“喊渴”的声音不绝于耳。直到此时,我们才逐渐意识到,除了工业排放和自然本身的规律,人类自身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过度利用,也是造成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的主要元凶。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省的许多有识之士就把目光紧紧聚焦到三江源,他们用手中的笔和摄影机镜头,忠实地记录了江河源头的变化,并满怀一腔热血奔走呼号。作为全省备受关注的权威性党报,《青海日报》把生态保护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及时开辟了《家园守望者》专版,《忧患江河源》等多篇深度报道无不震撼着每个青海人的心灵。也就从那时起,三江源地区日趋严峻的生态状况,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00年5月,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并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随后,国家林业局又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先后投资20多亿元,在青海境内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四大工程。一场“保护三江源、保护母亲河”的巨大工程从此拉开帷幕。

  近年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成为省内众多媒体上频频出现的热点词汇,退化草场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和禁牧搬迁、小城镇建设等宏大的生态工程更成为全省各界关注的焦点。身在三江源地区的广大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举世瞩目的生态建设和恢复工程中,项目区的牧民群众开始时并不理解,大多数采取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省、州、县、乡的各级领导和干部亲自进入牧民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就拨开了群众心头的迷雾。同时,国家为三江源生态项目投资的76亿元资金也将陆续到位,一系列前人未曾尝试过的保护和建设工程随即实施。

  2006年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年,也是成果丰硕的一年。工程共完成投资50033.6万元,完成禁牧搬迁牧民5400户、23081人,实现减畜263.93万羊单位,禁牧4218万亩,在以区域内各县县城为中心的城镇或建制镇周围,共建成规模不等的搬迁牧民社区32个。完成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103.06万亩,人工补植苗木64.59万亩,同时共对3959万亩草场的鼠害进行了有效防治,其中地面鼠3284.55万亩,地下鼠674.45万亩,占整个三江源区已查明鼠害面积的49.4%,平均灭效率达96%以上。完成黑土滩综合治理2万亩,建人工草地2500亩、半人工草地3500亩。建成养畜暖棚285座、贮草棚570间,人工种植饲草(料)1880亩。科技支撑项目中“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项目”、“三江源区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三江源区适宜栽培草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等三大项目均已接近尾声。生态监测项目已初步确定草地生态监测点119个、林地生态监测点499个、湿地生态监测点12个、水土保持监测点19个、土壤监测点50个、水资源监测点15个、荒漠化监测点18个、环境质量监测点39个、气象监测点21个,初步完成了监测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生态监测体系。与此同时,三江源的许多地区降雨量充沛,草原植被正在逐步恢复,位于黄河源头,素有千湖之县的玛多县的部分湖泊出现了积水,各种野生动物频繁出没在千里草原。

  2006年,随着大型电视片《走进三江源》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以及面向全国举办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公益广告词”征集活动的开展和首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的举办,三江源作为青海的又一标志,逐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认识青海、了解青海的纽带和桥梁。国内外环保专家来了,环保志愿者来了……他们都怀着对母亲河的眷恋,用心去体验三江源,用眼睛去看三江源一天天恢复容貌的过程。

  新闻档案

        2006年3月-10月

  陆续刊登了《玉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呈五大亮点》、《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展顺利》、《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渐佳境》、《三江源拒绝白色污染》等多篇新闻报道,全面反映我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进程,同时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共同开创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貌。

  2006年6月22日

  为配合青藏铁路的开通,推出专版《天路托起的丰碑———绿色青海》反映我省在保护“中华水塔”、恢复三江源自然生态中做出的巨大努力,也回顾了我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让山河重披绿装的艰难历程。

  2006年11月16日-12月11日

  连续刊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巡礼》系列报道8篇,系统报道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三江源地区,亲自指导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开展退牧还草、禁牧搬迁等各项工作,给予这项世纪工程高度的关注。许多报道中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全面反映项目区各族群众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理解和支持,讴歌了新时期的干部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自然所表现出的无私精神。

  背景链接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将我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纳入了重点保护与建设范围,总面积达15.23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统筹考虑,将实施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恶化退化草场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以禁牧搬迁、小城镇建设、草地保护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技支撑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支撑项目,项目总投资达76亿元。通过上述这三大类二十多个建设项目的实施,近期内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地减畜459万羊单位,基本实现畜草平衡;森林覆盖率提高7%,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20%-40%;增加水源涵养量13.2亿立方米,增加黄河径流12亿立方米。尽快使保护区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进而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的总目标。曲江才仁

 百姓评论

 曲江才让

       作为草原上普通的牧民,我们亲眼目睹了这十几年来草原上发生的变化,也饱偿了生态恶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艰辛。现在我们搬出家乡的草场,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做了一点点牺牲,但国家给我们的补偿和关怀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所以,只要人人为生态保护工程做点贡献,将来我们这里的生态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索布扎西

  全家人卖掉牲畜离开草场时,心里也非常矛盾,毕竟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但看着一天天变成沙漠的草原和年年减少的羊群,思想中对政府实施的生态保护和退牧还草工作更加理解了。我们牧民最大的希望是政府能长期把这项工作搞下去,即使哪天草原生态恢复了,我们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破坏,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看到水草丰美的草原。

  才让杰

  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这篇“大文章”,不仅使“中华水塔”和全球的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青南牧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重新塑造和改变的不仅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这里的干部和群众也将经受一次生态保护观念的洗礼。

  晓 丹

       江源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大江大河最为集中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青海虽然不是经济强省,但它牺牲局部利益,为维护中国、亚洲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所表现出的胸襟和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胸襟宽广的青海一如博大的三江源,一定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向往,生态环境日益恢复的三江源也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作者:湘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草种 策划 财富 热点 
 
 
  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