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宗喀与宗喀莲花山圣地(上)
 
http://www.sjywh.com   青海日报  2009-06-08 11:20
 

  宗喀是青海东部地区的一个历史地名,在藏文史料中多指青海境内的宗拉让莫(俗称拉吉雪山)与宗喀杰日(小积石山)的合称。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从青海源头的察汗托罗海和海晏县包呼图河北部的洪呼尼日哈分别流出的几条支流:北面一条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流至西宁注入湟水,称北川河;中间一条从湟中县至海晏县的水峡流出,经上五庄、西纳川至多巴,与从南流经海晏、涅源西石峡的湟水相汇合,流至西宁,统称西川河。在西宁北川河、西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河四水交汇,流经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又有许多支流注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享堂与大通河(旧称代通河,现又称浩门河)相汇合,流至甘肃永登注入黄河。从西宁流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这条河流在藏语中称宗曲,史称宗河、宗水。宗曲(宗水)两岸的广大地区总称为宗喀,意为宗曲沿岸地带,汉语称湟水,湟水流经地带称河湟地区。其流经面积为七县一市,即湟源县、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西宁市。二是由于在宗曲河两岸的许多山坡上长满野葱,又叫山葱,藏语中叫“宗”或“日宗”,由此而产生宗喀的名称,宗喀在藏语中沿用至今。宗喀的地理范围,西南部是牧区和农业区的分水岭———日月山及点缀在草原上美如蓝宝石的青海湖,藏语称措温波或赤雪嘉姆。西北两面远处由绵延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脉环围,近处达坂山峙立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与门源回族自治县之间。宗喀杰日(小积石山)山屏幛于东面,正南为宗拉让莫(拉吉雪山)。相传,宗喀杰日是阿尼玛卿山神的第三子居住的神山,远眺山形,犹如转轮王高坐于宝座之上,正如《圣地颂》里所说的“山高恰似擎天柱”。

  而宗喀在一些佛教史和《圣地颂》中则被称颂为佛教圣地。据《塔尔寺志》载:宗喀莲花山四周峰峦重迭,山形妙如千瓣莲花,南有拉茂日(天女)山,据说在此山岩上有自然生成的莲花生大师身像,山顶似一座笔架之峰。山前后的岩石自然断开,各成一峰。水源从北向南流至岩洞前形成一个清澈水池。传说清晨红日出山时,水光映入洞中,莲花生大师的身影便在水池中显现,后来水池干涸,身影难以看到。北有达日山(意为虎山),似指今日之老爷山,此山原名称元朔山或老虎山。传说山崖上有天然生出的无量光佛(又名阿弥陀佛)身像,此像若遇到巧合时机,能在山崖下的水中映出倒影。西有西弥山,传说在山崖上自然显现弥勒佛身像,崖称滴水崖,形成滴水清泉。每逢日照山峰时,从崖下的泉水中能看到弥勒佛的倒影。另外,宗喀地区早在东汉以后就出现了许多佛教古刹和洞窟。如北禅寺、南禅寺、平安夏宗崖窟、互助白马寺(玛藏观)、西宁大佛寺等。宋元明清以来,宗喀地区佛教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了民和地区的鸿化寺(佐毛喀)、喀的卡哇寺,乐都的瞿昙寺、药草台寺,互助的佑宁寺、却藏寺,大通的广惠寺、仙米寺、朱固寺(今属门源县),湟中的塔尔寺,湟源的东科尔寺和扎藏寺等。寺僧少者几十人,多者达几千人,宗喀成了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

  在宗喀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著名人物,即宗喀王和宗喀万户。北宋时期,在青海高原宗喀地区兴起了一个藏族地方政权,藏文史籍中称宗喀政权,是由吐蕃后裔宗喀王(997~1065年)建立的政权,宗喀王在汉文史料中音译为口角口厮口罗,意为“王子”或“佛子”。宗喀王少年时来宗喀地方,因他是吐蕃的子孙,被当地大族拥立为王子,以兴佛法,建立政权。起初他在宗哥城(今平安)建都,以大首领李立遵为相,后李立遵欲自立为王,宗喀王迁都邈川(乐都至民和一带),立邈川首领温逋奇为论道,不久,温逋奇也想自立。宗喀王兴兵平叛之后,于1032年迁都青唐城(今之西宁市),至此,宗喀王才真正掌握政权。他所建立的宗喀地方政权,与北宋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接受所封保顺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洮凉两州剌史等官爵,通贡瓦市,由朝廷拨发月俸,共同抗击两夏元吴。宗喀王祖孙三代执掌宗喀政权70余年,其间,不仅对藏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藏汉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而且由于宗喀王尊崇佛教,使佛教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据说青唐城中的建筑中一半是佛寺建筑,由此可见当时的佛教盛况。(上)(作者:杨贵明)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宝石 笔架 
 
 
  编辑: 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