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国防教育网
青海民族文化网
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海北旅游网
青海国防教育网
青海民族文化网
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海北旅游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三江源生态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资讯 正文
“花儿”绽放老爷山
 
http://www.qhnews.com   青海日报  2009-07-24 09:24
 

  青海新闻网讯

  (一)

  半个多世纪前,花儿研究者张亚雄先生在《花儿集》中称:青海是花儿的家乡!的确,在青海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花儿。正如花儿中所唱:“一把儿芝麻撒上天,脚夫哥,会唱的花儿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了还唱它三年。”

  作家钟南则从现代视角写出了花儿的风骨:用最最原始的声音/与现代文明对抗/它处在包围圈中/却无视留声机的轰鸣/青海花儿/似淡淡夕阳里的泛水草/向着过往的雁群/固执地甩一甩头/一种野性的歌声/翻来覆去地演绎/最最原始的美丽/正如一块石头/被远远地抛在了/古老的高原。

  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以及新疆等地的一种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青海也称为“少年”,花儿有独特的格律和演唱方式,演唱时即兴编词,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根据格律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青海花儿属于河湟花儿。

  关于花儿的渊源,有不同说法,认为花儿产生于明代的学者较多,据研究者们的考察,对花儿最早的记载是明神宗万历年间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吟》一诗:“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之后,有更多诗人吟咏花儿及其盛况,由此可知,花儿的产生应当更早。

  如果说高洪是走马听“花”,那么清代诗人叶礼就坐在花儿中,描写着花儿:“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一幅田间地头“漫花儿”的乡村风情图悠然而出。

   (二)

  “花儿会”这一说法历史并不长,从前民间把这种风俗活动称之为“浪山”、“浪山场”或“浪春台会”。所谓“浪”就是春游,花儿里就有“朝山英雄浪山友”的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朝山浪会”的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形成了各地的“花儿会”,如青海乐都的瞿昙寺“花儿会”、民和药水泉“花儿会”,互助丹麻“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等,均闻名于世。据史载,老爷山“花儿会”产生于明代,以场面宏大、参与人数众多著称。

  相传老爷山原来只有朝山会。清朝末年一位叫才让曹的藏族姑娘朝山时唱了一支新的“花儿令”,人们纷纷跟她学唱,因为才让曹是长寿的意思,那首花儿令就叫长寿令。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人们都来和这位藏族姑娘对唱,人越来越多,会场越来越大,就形成了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爱情生活为主线,涉及古代先民的商贸、军旅、耕作、狩猎等大量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了婚嫁、居室、服饰、饮食、交通、岁时民风民俗。其唱词以七字句(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这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花儿语言生动、形象、诙谐、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等代表性曲目。这些曲调韵律独特、唱词直白、高亢嘹亮、婉转悠扬,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爱。

  花儿会演唱形式有群众自发性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之中,数十人或上百人自由应和,场面热烈;也有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的演唱会,有固定的演唱场所,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

  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都用汉语演唱花儿,这也是老爷山“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歌会的显著特点。

  据《大通县志》记载,当时大通在全省有名的“花儿王”有回族歌手祁奴海、冶进元、马辅成;土族歌手佛六花、龚尕五、董六斤;藏族歌手相国秀、鲁尕姐、鲁玉明等,回族歌手马辅成、张桂英还曾在全省首届花儿汇演中获一等奖。在2009年青海花儿电视大赛上,大通花儿歌手向国安、童守蓉荣获金、银奖。

  (三)

  “花儿会”是河湟民众的狂欢节!

   在湟水谷地,六月是人们可以直起腰吁一口气的时候,这时庄稼地里的草已锄完,就任庄稼拼命抽穗。和煦的轻风,温和的阳光,油油的青草地,万物一派盎然生机,趁着六月六,邀一两位挚友,三三两两,皆着浓装艳服,相聚于老爷山上,以花儿传情,以花儿会友,以花儿咏志。

  一连几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如潮,缭绕山川。

  有学者认为“花儿会”与《周礼·地官·媒氏》所描绘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场面相似。时处仲春之月,男女可自由相会,也可以“奔者不禁”。据说早先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花儿会”时,前来参会的男男女女社交完全自由,自由对歌,自由交友,不少人因“花儿会”喜结连理。老爷山花儿会与中原桑林之舞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是因朝山会衍生的,与中原的桑林之舞又不完全相同。

  “花儿会”上,男女即兴对唱竞技深受人们喜爱,密林花丛之中,氛围宽松,场面热烈,有别于有诸多禁忌“你唱时老汉们骂哩”的村庄。面对盛夏美景,人们可纵情对歌,即兴编唱,或缠绵含蓄,或大胆挑逗。如“老爷山上的刺梅花,扎是扎呀摘两把。只要尕阿姐说句话,死哩活哩(是)我不怕。兔儿钻到刺底下,老鹰来了它不怕。要想把这路断下,除非我把气咽下……”大胆坦率的心声,让心中情感的潮水随歌而起,让萦绕于心头的真爱之歌无拘无束的流淌。“高墙的园子里白牡丹,叶叶儿苫过了塄坎。早起晚夕的我你(哈)牵,你我(哈)没牵过半天。”许多的花儿调令就是对恋人的代称,如《大眼睛令》、《尕三妹令》、《乖嘴儿令》、《红花姐令》、《尕阿姐令》、《尕阿哥令》、《我的人令》、《好心肠令》等等,这些浓烈的调令其实就是庄稼人的爱情宣言!

  老爷山“花儿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花儿会”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人人都着盛装,个个皆露喜色。有衣着黑马甲、头戴白帽的回族小伙,有戴漂亮插花小礼帽,腰带绣工考究裹锦缎背心,胸前挂满银项圈,穿云边绣花鞋的土族阿姑,还有一身锦缎藏袍,头戴金玉珠宝首饰,梳小辫的藏族姑娘。他们五彩缤纷的服饰成了“花儿会”的一抹亮丽的风景。“花儿会”上人们没有贵贱之分,没有民族之别,眼中、耳中、心中只有传唱了几百年的花儿,只有呵护心灵自由的“护心油”,只有对幸福、自由的憧憬。有人感叹:“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这样场面宏大,参与人数众多,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民间文艺活动了。”

  (四)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追求纯真的爱情,憧憬幸福的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在“花儿会”上,人们坦诚相待,率真的花儿能沟通感情,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对于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3个民族的大通县来说,“花儿会”无疑是加强民族交流与沟通、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润滑剂。

  2005年,CCTV《一路顺风》栏目组来大通县老爷山采风,热情的民众当场一展歌喉,用热情奔放、曲调丰富的大通花儿给八方宾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来宾们领略了青海花儿文化的艺术魅力。2005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为保护老爷山“花儿会”这一传统文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领导支持、开发、专项资金、宣传等方面全力保护老爷山“花儿会”,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5月,老爷山“花儿会”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老爷山风景区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大通县政府正斥巨资全力打造老爷山精品旅游区,建设周边地区景观,改变老爷山基础设施,给老爷山“花儿会”这朵奇葩营造了一个自由绽放的平台。

  我们相信,“老爷山上的刺梅花儿”将会更艳、更香!(作者:冶生福)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交友 一批 背心 
 
 
  编辑: 马燕燕
 
 
评论 笔名:

发表标题:

  

相关文章
 
新闻搜索
关键字: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2005,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青B2-2004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