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守望沱沱河——走进长江源头第一水文站
 
http://www.sjywh.com   青海日报  2012-01-09 10:29
 

    青海新闻网讯 2011年10月25日清晨,长江源头第一镇的唐古拉山镇异常寒冷,刺骨的寒风席卷着漫天的黄尘,冰冷的雪粒狂风呼啸而来,气温已降到零下20摄氏度。早晨8时,在横跨沱沱河的一座旧桥上,长江源头沱沱河水文站的水文工作者冒着严寒开始了日常的水文测量工作。

  来到桥上不过十几分钟,三名水文职工厚厚的棉帽上已经结满了晶莹的白霜。王鹏驾驶的水文桥测车正在预热,叶虎林、余丁凯在桥上狠劲跺着麻木的双脚,哈着白气搓了搓冰冷的双手,缓缓放下沉重的铅鱼,要准备测量了。桥测车缓缓从东往西行驶着,274米宽的沱沱河泛着清冷的白光,今天他们要测量61个测点的水情数据。余丁凯操控的铅鱼在湍急的水流中不时溅起激越的浪花,仪器上的电铃声时断时续,叶虎林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个又一个珍贵的数据……2个多小时过去了,寒风中他们的工作仍在继续。下午,他们还要到90多公里外的雁石坪去巡查流量……这是沱沱河水文站职工每天的普通工作。

  沱沱河水文站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水文站,是长江源头最上游的一个水文站。万里长江从各拉丹冬雪山群发源后,汇冰川融水、集群峰融雪、纳百川细流,流至沱沱河水文站驻地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沱沱河沿时,已经成为一条滔滔大河。这里平均海拔4600多米,气候恶劣,空气稀薄,被称为“生命的禁区”。自1958年设站以来,凭着对水文事业的坚定信念,一代又一代水文职工以顽强的毅力在这块高原极地守望着沱沱河,观测着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冰情等珍贵的水文数据,为保护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奉献着青春和生命。

  沱沱河沿距省会西宁1300多公里,从格尔木市到水文站的430多公里路途中要翻越昆仑山口、五道梁、风火山口等高海拔地区,横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张大嘴巴喘气,晃晃悠悠走路”是到过这里的人共同的感受。在沱沱河沿,即使无任何负重站立不动,心脏承受着数倍于平原地区的负荷,同样的水文观测,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付出更多的血汗。

  家住西宁的老职工余丁楷是继承父辈的遗志在沱沱河水文站参加工作的。19年漫长的高海拔缺氧地区的工作经历使他嘴唇青紫,面庞清癯黧黑,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比起父辈们,我们现在吃的这点苦算得了什么?”这个泥土一样质朴的汉子一口回绝了省水文局领导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地区工作的好意。他说,他刚进站那会儿,站里有好几个上海籍老前辈,他们一生都驻守在长江源头,咱们现在条件这么好,作为青海人,干不好自己的工作说不过去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夸夸其谈,简短的叙说之后便是大山一样的沉默。

  先进的水文巡测车、坚固温暖的站房结束了骑骆驼、住帐篷测流的历史,宽带网络、电视电话、冰箱空调等现代工作生活设施拉近了他们与时代的步伐,一代代水文人在这里扎根,全国水利系统“十面红旗”标兵单位、“先进水文站”和“甲等水文站”等荣誉称号使这个只有5名职工的小站在长江流域水文系统成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心灵如江源之水般清澈透亮,他们的守望如雪山冰川般纯洁坚韧。年轻的80后站长叶虎林,自2004年来到沱沱河水文站后认真学习水文专业理论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了河流特性和测验方式,成为工作骨干。在他的带领下,水文站每年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水文测验任务,为保护母亲河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然而,由于工作条件所限,对象谈了六七个,个人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在沱沱河水文站已经工作11个年头的刘希凯,腼腆而不善言辞,“既然选择了水文,我就要干好!”顾不上年仅7岁的孩子,远离下岗在家的爱人,将自己无悔的坚守都献了这条滔滔的大江。在2010年温泉水库抗洪抢险的战场上,在玉树抗震救灾的壮行中都闪动着他消瘦的身影…… “虽然条件艰苦,可是再苦的地方总要有人干”司机兼监测员王鹏如是说,来自宁夏的年轻职工王双林就是步着前人的足迹毅然来到了这里……

  坚守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境界。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告别家庭的温暖馨香……沱沱河畔的水文人与雪山为伍,与江河为伴,在这块高天净土上战风雪、斗严寒,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坚守着对水文工作的忠诚,在茫茫高原奉献着平凡而美丽的人生。 (作者:蔺毅)

 
 
  编辑: 包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