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专家:青海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马洪波

  观点:把三江源生态保护放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争取我国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通过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通过建立经济、有效并且能够吸纳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模式,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当地百姓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

  三江源是独特的、惟一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乃至全球最稀缺的资本和资源。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保障中华民族和整个欧亚地区的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变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单一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为协调好21世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在后哥本哈根时代,作为我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生态牌”,必须把三江源生态保护放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争取我国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2005年,被称为“新世纪中国生态一号工程”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巩固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作为转变牧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作为改变青南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机遇,按照“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三大目标的要求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逐步缓解,主要河流径流量稳中有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出现了良好的趋势;二是当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快;三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好“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和长治久安,必须通过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在我国改革和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必须恪守生态公平理念,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经济、有效并且能够吸纳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模式,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当地百姓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

  第一,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途径,走出一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一方面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生态型非农产业为着力点,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绿色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以及草原、森林碳汇交易等制度,发展生态服务市场和交易机制。第二,尊重并发挥当地文化保护生态的积极作用,坚持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第三,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积极支持和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活动,逐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在重大政策和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有利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的体制机制,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近期要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总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不仅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必将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作者:解丽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