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分享到:

(受权发布)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青海省贯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5 12:49    编辑:王海莲

  为推动数字乡村在我省的应用普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凸显信息化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努力使数字乡村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数字动力。

  (二)阶段目标

  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省行政村4G网络基本覆盖,农牧区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牧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有新进步。乡村4G网络普及,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建设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形成兼具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实体,培育形成一批农牧区电商产品品牌,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信息化的作用更加显著。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牧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着力推动实施十大行动

  (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步伐。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进度,构建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进村入户基础资源信息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掌上农牧服务,实现政策法规、农牧业科教、农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资源率先在平台上线,加快推进相关部门涉农信息服务在平台共享。鼓励开发适应“三农三牧”特点的定位终端、信息终端、技术产品,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农村牧区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牧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建设自然资源空间信息库。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作为专项数据纳入信息库,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加大农牧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力度,完善升级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助力生态监测平台建设。开展测量标志普查,建设测量标志库,开展测绘基准与坐标系统需求调研,启动全省重点区域卫星导航定位基站加密工作,全面完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为用户提供广域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精准定位服务。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逐步推进“智慧水利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优化区域布局,补齐农田基础设施数字化短板。加快推动农牧区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牧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牧业、智慧气象、智慧物流建设。

  (二)农牧业产业数字化行动

  扩大农牧业物联网试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牧机械等领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化种养殖场等大型生产基地,实施农牧业生产环境智能监控、养殖个体体征智能监测、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产地质量安全监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精细饲喂繁育、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打造智慧农牧场。

  构建农牧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应用青海省“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优化升级省级农牧云数据中心,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乡四级牦牛藏羊追溯平台,实现各层级追溯平台的互联互通、协调运作。建立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形成农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市场价格等基础数据,重点推进重要农畜产品、动植物病虫害防控、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农牧业资源环境、农牧区经营管理、科技推广培训、农机应用管理、渔业渔政管理等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大力推进导航定位、卫星遥感数据在精准化农牧业作业、智慧农牧业中的应用。

  发展农牧业农牧区电子商务。推动农畜产品、农牧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牧业相关优质产品和服务上网销售,打造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网络品牌,培育一批“青字号”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大力培育农牧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建立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牧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创新市场监督管理方式,提高追踪溯源能力,提升市场执法水平,强化侵权假冒全链条打击,引导和规范农牧区电商良性发展。

  集约构建农牧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实施“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加强交通运输与商贸流通、电商快递、农畜产品经销等相关经营主体的深入合作,统筹物流配送服务网络与农资供销、农畜产品经销网路,集约构建农牧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络,推动邮政寄送、农牧区客运小件快运、电商快递、冷链运输等农村物流发展,畅通农畜产品进城、农牧业生产资料和农牧民生活消费品下乡的物流融合服务体系。推动农牧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农牧区物流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提高农牧区物流配送效率。

  (三)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应用行动

  推动农牧业装备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牧业装备制造业结合,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支持引导科研单位和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研制推广农牧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牧业装备智能化水平。

  优化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建立具有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组建适应农牧区多方面信息需求的省级农牧业信息化科技服务专家咨询团队,面向农牧民推送农牧业生产、就业劳务、政策培训等综合信息。建立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牧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完善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牧民解决农牧业生产难题。

  (四)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行动

  推广农牧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牧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对农牧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开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发,建设产品保鲜贮藏与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推动农畜产品加工附产物的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季节性供给问题。

  (五)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行动

  加强农牧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支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广电行业大数据应用等,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积极开展文物、非遗数字资源保护工作,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依法打击农牧区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牧区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牧区少年儿童。深入发掘独具青海特色的网络文化,立足省情实际对优秀乡村文化、本土文化进行全面宣传介绍和推广。

  (六)乡村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推动“互联网+党建+群建”。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促进智慧群团建设,畅通社情民意。积极推进青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上IPTV项目,打造远程教育终端站“一站多用”模式。完善以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平台为主体的“青海党建”系列新媒体平台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党员教育“精准滴灌”,实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牢牢把握党建信息化建设主导权,积极推进智慧群团建设,发挥“网上工会”“青年之声”“网上妇女之家”“青海科普”“青海红十字会”“智慧残联”等新媒体平台作用,构建倾听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开展思想引领、提升群众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强化技能培训、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困难问题的网络服务体系平台,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牧区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农牧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畅通社情民意,更好保障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推动农牧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实施农牧区“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七)信息惠民服务再深化行动

  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未联网学校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联网应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

  支持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网上转移接续。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农牧区提供远程会诊、教学等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网上查询、缴费、待遇发放、转移接续等功能,为参保群众提供全网式、全流程、无差别的方便快捷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面向孤寡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体系。

  (八)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行动

  完善对农牧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牧区双创人才培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促进智慧农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去从事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工作。开展数字乡村专业培训。创新农牧区普惠金融服务,改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降低农牧区金融服务门槛,为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九)提升网络扶贫应用水平行动

  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农牧民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快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建立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社会资金协同机制,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好各类产业扶贫产品“组合拳”,充分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等的联动聚合效应,形成合力助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继续做好“万企帮万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加大对数字乡村深入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十)城乡信息化融合行动

  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特色保护类村庄发掘独特资源,建设互联网特色乡村。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促进数字乡村交流合作。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地落实落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国家和省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普及网络知识,特别关注农牧区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生力量的主体作用,提高农牧民信息素养,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