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走进丹噶尔,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23 08:59:30
编辑:孔令磊
    马海龙 摄
马海龙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座古城,分隔古今。

  向内俯瞰历史深处,向外眺望现代繁华。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明清时这里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当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开设商行。百年的商业贸易,见证了汉、藏、蒙古、回等多民族在这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并在此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也在高原创造了商业奇迹!

  没错,这就是丹噶尔,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向来被世人称之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

  丹噶尔为何被建?600多年前,这里为何会兴起民族贸易?据说那个时候这里的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一度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丹噶尔,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沉淀的历史,也是“烟火气”的当下。这个承载着湟源历史文化脉络的百年古城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今天,我们重新走进丹噶尔古城,为你揭开这座古城神秘的面纱。

  丹噶尔从何而来?

  丹噶尔从何而来?

  历史上,丹噶尔为何如此重要?

  丹噶尔的蒙语意思为“白海螺”。名字来源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丹噶尔古城东面百米处,当时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

  历史上,丹噶尔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还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自西汉以来,战事连连,留下20多处遗址和军事设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丹噶尔具有的区位优势:对外有山阻之险,可防御外敌,对内可北连新疆,西通西藏,东靠西宁、兰州,南接四川,是东南西北的交会点,是内地通往西藏、新疆的门户。地处青海地区农牧交错线上,以西为牧业区,以东则是农业区。在雍正后又成为甘肃行省和青海办事大臣所辖蒙藏游牧区(这是清代“青海”的地域范围)的行政分界点,即处在所谓“边内”和“边外”的交界处。

  雍正元年八月,康熙皇帝去世后,罗布藏丹津乘机煽动起兵反清。十月,朝廷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叛乱。

  雍正二年春,年羹尧上书《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五月,清廷采纳了年羹尧的建议,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整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朝廷批准将贸易之地移至西宁口外的丹噶尔寺(东科尔寺),丹噶尔由此成为政府规定的合法的边关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雍正五年在原明朝西宁卫治遗址上修筑了丹噶尔古城,并设立了丹噶尔营,负责丹噶尔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军事防务,维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

  丹噶尔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自清政府在丹噶尔设立互市之后,丹噶尔的商业地位超过西宁,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民族贸易为何兴起?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条800米长的丹噶尔大街,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贯穿其中,人们依稀能从这些古建筑身上看到当年的商贾云集和热闹繁华。

  其实,丹噶尔成为边关互市起源于唐代。

  那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牲畜、茶叶、粮食、布匹、皮货等产品进行互市,从此,哈拉库图逐渐成为重要的商旅之地,标志着丹噶尔茶马互市的正式开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也由此开始。

  从那以后,唐王朝从吐蕃换取了大量的战马,耕牛及其他畜产品,不但壮大了唐朝军队的力量,也为农耕提供了耕牛,其中在唐贞观到麟德(公元627年—665年)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唐朝的官马发展到70多万匹,而吐蕃牧民通过互市也换取了大量的茶叶、粮食及其他的生活用品,这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这种互利互惠的交易让唐朝和吐蕃牧民都尝到了甜头,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边关互市时断时续。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公元1796年—1860年)的六十余年时间里,丹噶尔民族贸易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来自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湖南、甘肃等地的商人、工匠都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来此从事商贸、加工、制造等行业。当时,在这儿交易的货物品种多达二三百种,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城内东西大街及城外丰盛街、东关、西关街、南城台都成为繁华的商业贸易区。

  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为何在此?

  说湟源,不得不提排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每当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走在湟源的大街,你会觉得灯河与群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之感,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享受着一种良辰美景,它们述说着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湟源排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丹地民族贸易的繁荣昌盛,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带到湟源,有力促进了湟源经济的发展。据传,当初街市商家在夜间为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在灯笼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随后,各商号、店铺、厅署机关、单位纷纷仿制扇形、椭圆形、梅花形、凤儿形、卧桥形等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风靡一时。

  今年56岁的党青云,是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从小便对排灯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致力于湟源排灯发展事业,同时也见证了湟源排灯发展变迁。

  经过他们不断地摸索和改良,如今的湟源排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又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令丹噶尔自豪和骄傲的是,2006年,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湟源也因此成为“中国排灯之乡”。(记者 张永黎)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陈刚主持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陈刚致辞 吴晓军主持
柴达木盆地已形成完整冬虫夏草生态扩繁技术体系
以忠诚书志 用生命作答
关于第三届青海省改革创新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公告
省人社厅关于防范职称评审诈骗的提醒
西宁市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西宁市发布药品安全巩固提升典型案例
24H热点
凝心铸魂激发新斗志 担当实干踏上新征程
【整改进行时】狠抓落实,高标准刷新整改“进度条”
第二届全国镁资源利用学术会议在海西召开
省委网信办:强化作风建设 助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经济聚焦】“融”活小微企业 “贷”动乡村振兴
三江源国家一级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回升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拉觉悟生态教育站
七月757.42万人次畅游大美青海
【经济走笔】“政银担”联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教育厅安排部署2023年秋季开学工作
热点图片
西宁市10对新人共办低碳简约集体婚礼
西宁市10对新人共办...
三江源国家一级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回升
三江源国家一级野生...
【三江源小百科】尕朵觉悟
【三江源小百科】尕...
“融”活小微企业 “贷”动乡村振兴
“融”活小微企业 “...
乐都:城乡水利网保障大民生
乐都:城乡水利网保...
机杼声声织“美景”
机杼声声织“美景”
小玩具走向大市场
小玩具走向大市场
“丰”景美如画
“丰”景美如画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走进丹噶尔,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西宁晚报
2023-08-23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走进丹噶尔,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西宁晚报
2023-08-23 08: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走进丹噶尔,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 2023-08-23 08:59:30
  • 来源:西宁晚报
    马海龙 摄
马海龙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座古城,分隔古今。

  向内俯瞰历史深处,向外眺望现代繁华。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明清时这里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当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开设商行。百年的商业贸易,见证了汉、藏、蒙古、回等多民族在这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并在此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也在高原创造了商业奇迹!

  没错,这就是丹噶尔,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向来被世人称之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

  丹噶尔为何被建?600多年前,这里为何会兴起民族贸易?据说那个时候这里的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一度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丹噶尔,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沉淀的历史,也是“烟火气”的当下。这个承载着湟源历史文化脉络的百年古城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今天,我们重新走进丹噶尔古城,为你揭开这座古城神秘的面纱。

  丹噶尔从何而来?

  丹噶尔从何而来?

  历史上,丹噶尔为何如此重要?

  丹噶尔的蒙语意思为“白海螺”。名字来源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丹噶尔古城东面百米处,当时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

  历史上,丹噶尔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还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自西汉以来,战事连连,留下20多处遗址和军事设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丹噶尔具有的区位优势:对外有山阻之险,可防御外敌,对内可北连新疆,西通西藏,东靠西宁、兰州,南接四川,是东南西北的交会点,是内地通往西藏、新疆的门户。地处青海地区农牧交错线上,以西为牧业区,以东则是农业区。在雍正后又成为甘肃行省和青海办事大臣所辖蒙藏游牧区(这是清代“青海”的地域范围)的行政分界点,即处在所谓“边内”和“边外”的交界处。

  雍正元年八月,康熙皇帝去世后,罗布藏丹津乘机煽动起兵反清。十月,朝廷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叛乱。

  雍正二年春,年羹尧上书《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五月,清廷采纳了年羹尧的建议,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整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朝廷批准将贸易之地移至西宁口外的丹噶尔寺(东科尔寺),丹噶尔由此成为政府规定的合法的边关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雍正五年在原明朝西宁卫治遗址上修筑了丹噶尔古城,并设立了丹噶尔营,负责丹噶尔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军事防务,维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

  丹噶尔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自清政府在丹噶尔设立互市之后,丹噶尔的商业地位超过西宁,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民族贸易为何兴起?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条800米长的丹噶尔大街,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贯穿其中,人们依稀能从这些古建筑身上看到当年的商贾云集和热闹繁华。

  其实,丹噶尔成为边关互市起源于唐代。

  那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牲畜、茶叶、粮食、布匹、皮货等产品进行互市,从此,哈拉库图逐渐成为重要的商旅之地,标志着丹噶尔茶马互市的正式开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也由此开始。

  从那以后,唐王朝从吐蕃换取了大量的战马,耕牛及其他畜产品,不但壮大了唐朝军队的力量,也为农耕提供了耕牛,其中在唐贞观到麟德(公元627年—665年)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唐朝的官马发展到70多万匹,而吐蕃牧民通过互市也换取了大量的茶叶、粮食及其他的生活用品,这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这种互利互惠的交易让唐朝和吐蕃牧民都尝到了甜头,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边关互市时断时续。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公元1796年—1860年)的六十余年时间里,丹噶尔民族贸易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来自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湖南、甘肃等地的商人、工匠都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来此从事商贸、加工、制造等行业。当时,在这儿交易的货物品种多达二三百种,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城内东西大街及城外丰盛街、东关、西关街、南城台都成为繁华的商业贸易区。

  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为何在此?

  说湟源,不得不提排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每当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走在湟源的大街,你会觉得灯河与群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之感,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享受着一种良辰美景,它们述说着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湟源排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丹地民族贸易的繁荣昌盛,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带到湟源,有力促进了湟源经济的发展。据传,当初街市商家在夜间为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在灯笼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随后,各商号、店铺、厅署机关、单位纷纷仿制扇形、椭圆形、梅花形、凤儿形、卧桥形等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风靡一时。

  今年56岁的党青云,是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从小便对排灯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致力于湟源排灯发展事业,同时也见证了湟源排灯发展变迁。

  经过他们不断地摸索和改良,如今的湟源排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又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令丹噶尔自豪和骄傲的是,2006年,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湟源也因此成为“中国排灯之乡”。(记者 张永黎)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