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2023年4月份以来,由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组建的“蓝焰”文艺小分队一路行程10000余公里,先后赴青海省玛多县、泽库县、循化县、茫崖市、共和县、曲麻莱县、海晏县等37个基层队站和训演一线,一路欢歌、一路真情、一路感动,为指战员送去文化大餐和“四位一体”暖心服务。
记者跟随“蓝焰”文艺小分队辗转几地,越是深入,就越被他们的精神震撼;越是了解,就越被他们的故事感动。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有几个瞬间和几个人物深深地印在了记者的脑海中。
故事一:这里是我第二故乡
时间:8月22日
地点:果洛藏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黄河路特勤站
主要人物:范斌斌
28米、4200米,是湖北省咸宁市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海拔高度,也是范斌斌这两年的生活轨迹。
2021年9月,范斌斌毅然决然踏上援青路,从咸宁市通山县郑家坪消防救援站溯源而上,来到果洛州玛沁县黄河路特勤站开展为期三年的援青之旅。
高原严峻的条件给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来了个下马威。“我跟着队友出警,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滴水成冰,大风一吹,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范斌斌回忆刚来玛沁县时的工作场景,“吃不吃饭一个样,肚子一直胀得厉害,睡不睡觉一个样,每晚都是似睡非睡的状态,有病没病也一个样,感觉浑身哪哪都不得劲,晚上休息时,难免就会想家。”
虽然自然环境严苛,但范斌斌“扎根雪域、奉献高原”的理想信念愈发火热。
2022年3月,玛沁县大武镇柯曲河附近草场起火。接到报警后,范斌斌立即带领队友赶赴火灾现场。由于草场面积大,加上草原风势急,火势正在不断向外蔓延,情况十分危急。
为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范斌斌和队友们冒着浓烟将火源两侧的干草铲除,并在火灾蔓延的方向不断用水枪进行压制火势,切断火源。半个小时后,明火被成功扑灭,但由于地皮下引燃导致浓烟较大,范斌斌和队友们又依次排开,利用往复式细水雾和铁扫把对引燃地方进行浇淋,防止复燃。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成功扑灭了这场火灾。
处理完所有火点的范斌斌这才松了一口气,松懈下来之后,瞬间觉得心脏要从嘴里跳出来一样,喘着粗气,久久无法直立行走。长此以往的救援任务,也让范斌斌落下了心悸的毛病。
作为玛沁县黄河路特勤站副站长,两年间,范斌斌结合咸宁支队的工作经验,科学施训,按纲施训,建立了“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结对互助机制,并制定“一对一”训练计划,全员体能达标率有了显著提升,全队成功处置了“2·20”花久高速半挂车火灾、“3·17”柯曲河草场火灾、“3·14”青海众磊科技有限公司饲草库房火灾等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定点资助玛沁县道扎福利学校3名贫困学生,以实际行动护航雪域学子的求学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
我问范斌斌,这两年在高原工作辛苦吗?
“苦!但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情之所依。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为家乡做贡献,辛苦点儿怕什么。”范斌斌说。
故事二:总有人需要在这里扎根
时间:9月1日
地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创业路消防救援站
主要人物:魏东然
2016年底,青海省最边远的茫崖消防中队成立,离西宁1280公里的距离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在乌兰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的魏东然主动要求去茫崖任职,而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很多人都认为魏东然的脑袋“被门夹了”,因为茫崖令人望而生畏的并不是海拔,而是满目望去皆是戈壁。“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可魏东然心里清楚,只有在更艰苦的地方,他才能得到锻炼,他的职业需要他把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刚来的时候茫崖还没有建市,只有两三条街道,几千人。出去一趟,回来嘴里、鼻腔里全是沙尘,队上加我一共十个人,许多同我一起来的队员思想有些波动。我其实也一样,但是作为他们的指导员,我必须放下个人情绪,去开导安抚他们,努力想出各种办法开展警营文化生活,总有人需要在这里扎根啊。”魏东然说。
在干部调整时,上级考虑到魏东然家庭情况,多次找他谈话,给他换个岗位,换个离家近的地方,方便照顾他生病的妻子。但每一次,他总会有理由留下来。要么是队上刚调过来专职队员思想不稳定,他时间长,好做工作;要么是怕别人来这里不习惯,等等。他总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怎么能老想着让组织照顾我呢”。
虽然茫崖荒凉,但是救援任务却很重,这里不仅是通甘入疆的咽喉要道,也是青海的西大门,每天从国道315线经过的车流量有8000余辆,并且大型运输车辆和危化品罐车居多。
2022年,315国道一辆装载26吨液氨的罐车发生侧翻,现场情况十分危急。
魏东然跟队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虽无人员伤亡,但液氨车罐体已整体倒在地上,泄露情况十分明显。液氨在室外条件下极易挥发,形成气态氨气,会刺激、腐蚀人的呼吸道以及眼部黏膜,甚至会造成失明和窒息死亡。
作为交通要道,车流众多,泄漏氨气一旦随风飘散,将对过往车辆、人员造成极大伤害,后果不敢想象。
对泄漏罐体堵漏作业成了最紧急的事情。
“你们没经验,我去!”魏东然当即换上重型防化服,带着堵漏工具,毅然决然只身进入泄漏区。堵住又喷出来,喷出来再堵,就这样“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来三次”,魏东然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尝试了十余次后,堵漏成功。
为了实时监控液氨罐车破损罐体情况,魏东然还需要每隔一小时上前查看一次,直到吊车和拖车到场,魏东然一共查看了28次。
“上前侦检的这28次中,你害怕吗?心里在想什么?”采访到这,记者忍不住打断陷入回忆的魏东然,问道。
“怕啊,但是我们队上的娃娃们年龄都还小,也没什么经验,我是他们的老大哥,老婆孩子都有了,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总归是比他们好向家里人交代一些。”
从现役部队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茫崖待了7个年头的魏东然已经迎来送往了7批队员,而他一直坚守在原地,像一棵骆驼刺一样,将自己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戈壁。
故事三:苍茫戈壁深处的“孤勇者”
时间:9月2日
地点:国道315线1152公里处茫崖综合救援站
主要人物:综合救援站队员
这是一片枯燥的土地,百里无人烟,千里无兴盛。沿途公路中与你相伴而行的只有三种事物,公路、黄沙和由黄沙堆积风蚀而成的雅丹地貌。
然而就是在这荒芜到让人“发慌”的地方,在国道315线1152公里处驻扎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茫崖综合救援站。他们是大漠深处的“草原五班”,是苍茫戈壁的“守夜人”。站上长期保持4名消防指战员常态化驻勤,全力保障国道315线、省道318线综合救援。
茫崖综合救援站距离最近的茫崖市有80多公里,其他最近的城镇也均在百公里以上。为方便过往人员车辆,站内设置了“24小时消防便民服务站”,提供休息区、饮用水、应急医药、充电、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等服务。
“每天都会有群众过来寻求帮助,有高原反应需要药的,有需要热水的,问路的等等”,驻勤的茫崖市创业路消防站副站长白永成说道,“这里生活真的很枯燥,但一次次为民服务后,也让我感受到这里除了应急救援外,还可以干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国道315线的特殊性,救援站多数出警都是货车车辆事故以及一些危化品运输车事故,救援任务任重道远。
“入职第一次出警就是在救援站,一起车辆碰撞事故,到场后看到被困司机光着上身,满脸是血,当时气温零下20摄氏度,受伤司机瑟瑟发抖,眼里满是期许,我赶紧脱下棉衣给被困者穿上”。消防员陈玉明眼含泪花说道,“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名货车司机,这次救援让我想起了他靠跑货运拉扯我长大的不易,希望每一名驾驶员都能平平安安。”
救援站的设立缩短的是与周边地区的救援距离,延长的却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自2022年成立以来,茫崖综合救援站已经成功处置70余起应急救援事故,给予过往群众便民服务数百次。
夜幕降临,戈壁的夜很静,静到能听见狂风中细沙在轻轻流动,静到能听见这千年的荒漠在低声沉鸣……这里没有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更没有湖光山色、花红柳绿,综合救援站内透出来的暖光像一座灯塔,为过往的人员车辆指引方向、给予力量……
故事四:扎根昆仑的战斗班长
时间:9月3日
地点:格尔木市东城区黄河路消防救援站
主要人物:马先孝
说起马先孝,格尔木市东城区黄河路消防救援站上无人不竖大拇指。
马先孝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个“脑山村”,自小家庭贫苦,勤耕农作、勤俭节约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品格。从小受到政府、爱心人士资助完成学业的他,树立了知恩感恩、报效国家的理想抱负。
2010年,马先孝加入了消防救援队伍,一路摸爬滚打,成了一名“胸戴党员徽章、站在排头当尖兵”的“别人家的孩子”。
为了快速掌握救援技能,早日进入救援“攻坚组”,马先孝常常一个人加练到深夜,即使腿上、身上到处都是磕碰伤,也从来没有松懈过。高空救援项目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操作规程严,为了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保持高空救援操作的稳定性、灵敏性,马先孝用绳索把自己挂在空中反复练习攀爬、索降和救援技术。烈日严冬一练就是一整天,手套靴子不知道磨烂了多少双,冬天寒风吹刺骨、夏日烈焰晒爆皮的经历,在马先孝身上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训练场上快一秒、救援现场就能快一分,平时流点血、受点苦没有什么,关键时候能救一个人、挽回一条命,我的这点儿付出就不算什么了。”马先孝说。
今年4月,格尔木市某小区一妇女因家庭矛盾,醉酒后将自己反锁在家中并打开煤气,手持匕首、打火机,准备自杀。
到达现场后,马先孝带领攻坚组携带破拆设备、液压顶撑设备,前往女子家门口破门救援。怕惊吓刺激到女子造成情绪波动,马先孝尽量静音操作,一遍一遍尝试着顶撑角度和支点,好不容易敲开了一个缝隙,马先孝眼疾手快把自己的四指塞入了门缝,反锁后的铁皮门形成了巨大的夹合力,马先孝的手指像断了一样钻心的疼。嘭……液压剪扩钳沿着马先孝手指卡开的缝隙吃上了劲,门锁应声打开。
马先孝一个健步夺下了女子手中的刀和打火机,随后死死地抱住轻生女子,一个年轻的生命被成功救了下来。救援结束,缓过神来的马先孝摘下手套,这才发现被门挤压的左手四指已然红肿失去了知觉……
这样的救援经历,马先孝几乎每个月都会遇到。从事消防救援工作13年来,马先孝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400余起,抢救被困人员60多人,参与社会救助200余件,先后4次负伤。
我问马先孝,是什么驱动着他一定要一直在一线工作?
“在这里能找到一种归属感。”马先孝想了一会说。
“归属感?”我问。
马先孝看着我,眼神中带着坚定说:“对,归属感。”
最终,在马先孝的个人年终总结中找到了他所说的“归属感”——“我热爱格尔木这片土地,也深深地热爱着消防事业,我将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和消防队员所肩负的神圣职责。‘人民消防为人民’,选择这个职业,我无憾亦无悔!”
记者手记:
每个消防员战斗服胸牌背后都写有自己的血型,如果在战斗中发生意外失血过多昏迷了,便于及时输血抢救;火灾救援佩戴的呼救器,打开后30秒静止不动,就会发出警报和闪光,能让战友在浓烟毒气或坍塌埋压中找到……在随行采访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指战员任凭严寒酷暑,岿然不动、坚韧不拔的背影;任凭枯燥乏味,坚定不移、竭诚为民的决心。他们深植于这片高原净土,艰苦创业奉献青春,唱响“我为祖国护人民”的大风之歌。
我震撼于他们的精神,感动于他们的执着,人民必会牢记那些为了人民奉献的人。站在青海高原,凝望着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耳边不自觉地就回响起这首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