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
反季节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樊娅楠
发布时间:2023-10-10 08:47:18
编辑:党成恩
    大通温室大棚(海龙 摄)
大通温室大棚。海龙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你知道吗?喜光、喜温、喜肥的南方水果——人参果‘上’了高原并喜获丰收,传授技艺、流转土地、解决村民就业,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向阳堡村村民马法图麻高兴地说。

  眼下,正是果蔬成熟的季节,沿着平坦宽阔的公路,伴着雨后清新的气息,记者走进位于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村的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探寻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密钥”。

  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

  室外寒风瑟瑟,基地大棚里却暖意融融,泥土的芬芳伴着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

  “忙碌又幸福,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采摘、装箱,62岁的马法图麻熟练地忙着手中的活儿,满脸洋溢着喜悦。

  天气渐冷,寒意渐浓,农田被闲置下来,躲在家里不出门,曾是村民们再熟悉不过的记忆。然而,近年来,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村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

  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反季节果蔬种植,让这里的村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你看,这几个西红柿的须根该摘除了,不然会影响后期结果。”基地一建好,马法图麻就开始在这里打工,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能照顾年幼的孙子,还学会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她告诉记者,等后面如果有闲余的精力,也想租借大棚种植果蔬。

  “利用温室大棚可以调节蔬菜生长节奏、成熟时间,选择反季节上市,这样可以卖上好价钱。”马法图麻说,与种植露天蔬菜相比,大棚果蔬的采摘时间有所延长,产量、品质都有明显提升。

  反季节果蔬“钱”景好

  “来来来,赶快尝一尝!这个水分足,很好吃!”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吴鸿辉捧着刚摘下的人参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人参果属于喜光、喜温、喜肥植物,一般多生长于南方,如何把它成功引进到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大通县,对吴鸿辉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去年我们引进人参果,特别注重温控和水肥管理,果实结得还不错,但甜度还有些欠缺,有了今年的经验后,相信明年会种得更好!”吴鸿辉说。

  不断探索研究反季节特色水果种植,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共建温室大棚47栋,先后成功引入大果樱桃、蟠桃、小西红柿等,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红彤彤的小西红柿皮薄肉厚、口感香甜,色泽鲜亮的人参果果肉清爽多汁、风味特别,这些高原上种出的果蔬既新鲜又美味,让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我们不虚此行。”正在采摘的市民小张点赞道。

  “菜有菜味,果有果香。”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近年来,大通县在蔬菜生产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逐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

  家门口就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听我们聊得热闹,在一旁摘西红柿的小马也打开了话匣子:“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还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以前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自从基地建在家门口,一年四季都能来打工,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稳定收入。”32岁的小马在基地务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在乡村振兴路上,谁也不甘落后。她告诉记者,基地最忙的时候,和她一起务工的村民有十几个。

  2020年基地种植的大果樱桃、蟠桃被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基地进入正常生产年份后,预计特色水果产量达50吨,年产值300万元以上,不仅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还带动周边村庄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吸纳20多人长期务工,年总收入达60余万元。

  反季节蔬菜提升了种植业附加值,延伸出了休闲采摘农业,面对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吴鸿辉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改造升级温室大棚,积极引进各类果蔬新品种,利用现有资源,争取打造大棚果蔬特色品牌,将本地果蔬推向更大的市场。”

  近年来,大通县坚持“走在前、作表率”,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统领,以深入实施“八大行动”为抓手,积极培育县域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蓄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原农业发展“大通模式”。据悉,该县已打造出全省首个循环式育苗基地,建成并投产路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和鲑鳟鱼种质资源繁育基地。

推荐阅读
陈刚调研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省发布镁产业专利导航成果
西成铁路当顺隧道2号横洞挑顶安全顺利完成
省优秀民营企业 企业家拟表彰候选对象补充公示
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拟表彰对象公示
西宁市全力推进冬季供暖保障工作
海北"祁连藏羊"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24H热点
总书记重要指示在青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反响热烈
【二十大精神在支部】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全会精神在基层】“您点单,我服务”
【走进主题展览】淬火炼真钢 清风暖民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提升竞争力 赋能新发展
【西海论坛】"搭桥""驾船"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先锋力量】以党建执行力打通“痛点堵点”
青海首家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项目落地
【办实事 解民忧】人民调解员助力基层治理
【权威访谈】访海北州门源县委书记孙绣宗
热点图片
这些“朋友”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这些“朋友”需要我...
格尔木:聚力转型 “碳”寻绿色发展
格尔木:聚力转型 “...
全国示范!西宁市一家巾帼示范基地上榜
全国示范!西宁市一...
为企纾困的“钉子哥” 关爱同仁的“大家长”
为企纾困的“钉子哥...
乡村振兴,铺就拉洞台村幸福画卷——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见闻
乡村振兴,铺就拉洞...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速推进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
【乡村振兴在青海】“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李家峡水电站5号机组进入72小时试运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
反季节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西宁晚报
2023-10-10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
反季节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西宁晚报
2023-10-10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
反季节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 2023-10-10 08:47:18
  • 来源:西宁晚报
    大通温室大棚(海龙 摄)
大通温室大棚。海龙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你知道吗?喜光、喜温、喜肥的南方水果——人参果‘上’了高原并喜获丰收,传授技艺、流转土地、解决村民就业,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向阳堡村村民马法图麻高兴地说。

  眼下,正是果蔬成熟的季节,沿着平坦宽阔的公路,伴着雨后清新的气息,记者走进位于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村的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探寻果蔬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密钥”。

  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

  室外寒风瑟瑟,基地大棚里却暖意融融,泥土的芬芳伴着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

  “忙碌又幸福,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采摘、装箱,62岁的马法图麻熟练地忙着手中的活儿,满脸洋溢着喜悦。

  天气渐冷,寒意渐浓,农田被闲置下来,躲在家里不出门,曾是村民们再熟悉不过的记忆。然而,近年来,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村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

  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反季节果蔬种植,让这里的村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你看,这几个西红柿的须根该摘除了,不然会影响后期结果。”基地一建好,马法图麻就开始在这里打工,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能照顾年幼的孙子,还学会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她告诉记者,等后面如果有闲余的精力,也想租借大棚种植果蔬。

  “利用温室大棚可以调节蔬菜生长节奏、成熟时间,选择反季节上市,这样可以卖上好价钱。”马法图麻说,与种植露天蔬菜相比,大棚果蔬的采摘时间有所延长,产量、品质都有明显提升。

  反季节果蔬“钱”景好

  “来来来,赶快尝一尝!这个水分足,很好吃!”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吴鸿辉捧着刚摘下的人参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人参果属于喜光、喜温、喜肥植物,一般多生长于南方,如何把它成功引进到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大通县,对吴鸿辉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去年我们引进人参果,特别注重温控和水肥管理,果实结得还不错,但甜度还有些欠缺,有了今年的经验后,相信明年会种得更好!”吴鸿辉说。

  不断探索研究反季节特色水果种植,大通晟锦设施农业基地共建温室大棚47栋,先后成功引入大果樱桃、蟠桃、小西红柿等,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红彤彤的小西红柿皮薄肉厚、口感香甜,色泽鲜亮的人参果果肉清爽多汁、风味特别,这些高原上种出的果蔬既新鲜又美味,让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我们不虚此行。”正在采摘的市民小张点赞道。

  “菜有菜味,果有果香。”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近年来,大通县在蔬菜生产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逐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

  家门口就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听我们聊得热闹,在一旁摘西红柿的小马也打开了话匣子:“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还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以前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自从基地建在家门口,一年四季都能来打工,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稳定收入。”32岁的小马在基地务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在乡村振兴路上,谁也不甘落后。她告诉记者,基地最忙的时候,和她一起务工的村民有十几个。

  2020年基地种植的大果樱桃、蟠桃被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基地进入正常生产年份后,预计特色水果产量达50吨,年产值300万元以上,不仅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还带动周边村庄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吸纳20多人长期务工,年总收入达60余万元。

  反季节蔬菜提升了种植业附加值,延伸出了休闲采摘农业,面对设施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吴鸿辉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改造升级温室大棚,积极引进各类果蔬新品种,利用现有资源,争取打造大棚果蔬特色品牌,将本地果蔬推向更大的市场。”

  近年来,大通县坚持“走在前、作表率”,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统领,以深入实施“八大行动”为抓手,积极培育县域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蓄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原农业发展“大通模式”。据悉,该县已打造出全省首个循环式育苗基地,建成并投产路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和鲑鳟鱼种质资源繁育基地。

作者 樊娅楠
编辑:党成恩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