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青组
发布时间:2023-10-10 08:47:19
编辑:党成恩

饲草正丰收。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9月19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秋日“芳华”胜春朝,传统藏式房屋镶嵌在群山之坳,炊烟袅袅,宁静悠远,干净的柏油路两旁,一边是金黄的饲草燕麦,一边是低垂着脑袋的黑青稞,静待收割。

  当收割机的轰鸣声响彻村子,56岁的多吉先加早早出了门,看着村里的饲草燕麦大丰收,内心很是踏实,看完燕麦,他朝着合作社走去,这个地方是他除了庄稼地以外,最愿意去的地方,他在这里上班,当着副经理。

  “今天要来很多人,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我们的豌豆粉、青稞面。”

  在同仁市,日秀玛村传统手工制作的豌豆粉、青稞面人尽皆知,多年以前多吉先加家的磨坊总是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如今,豌豆粉搬进了村上的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和黑青稞、菜籽油等一起成了村上的“明星”产品。

  正想着,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就带着一大帮人来到了多吉先加眼前。

  “经理,豌豆粉是怎么加工的?”

  “你家里有多少地,一年收入怎么样?”

  面对镜头和陌生的面孔,多吉先加有些羞怯,但是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他侃侃而谈。

  “如今家里的地不用自己种,每年拿不少分红,还按月领工资,一年收入好着哩。”

  “那以前呢,以前收入怎么样?”

  面对记者的问题,多吉先加陷入沉思。

  以前的日秀玛村是同仁市的“小粮仓”,地多、地大,天然绿色生长的植物给村子带来了无限生机,可是,“靠天吃饭,围着黄土地转”的日子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走”,他们到县城打工、做生意,久而久之,村里人少了,地也荒了。

  多吉先加家有3.4公顷地,一家人全围着庄稼转,一年到头也就1万元左右的收入,为了节省开支和劳力,他家每年都有很多轮歇地,他说:“以前种那么多地,只能靠儿子一个人出去打工,到了农忙的时候还必须赶回来帮忙,所以就种一部分地。”

  很多村民和多吉先加一样,让田地轮歇或者干脆撂荒,以至于曾经的“小粮仓”遍野是荒地,看着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多吉先加心里很不是滋味。

  党的二十大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进了这个小山坳。在黄乃亥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日秀玛村整治撂荒地、调整产业结构,齐头并进,小山村开始“华丽转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总思路。”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娓娓道来。

  可是,如今的轻描淡写依然藏不住昨日的风雨兼程,调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村民们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把地交给村集体种,那岂不是自己的地不能自己做主。”

  “土地入股了,家里没有饲草,牛羊吃什么?”

  ……

  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放心,联村领导、乡党委副书记杨斌,合作社理事长、村书记先卡加,合作社副经理、致富带头人多吉先加,还有其他党员干部共同组成了一个“党建+”阵营,用了半年时间走村入户,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最终探索出了“六化”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去年,全村249户村民的耕地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种的200公顷饲草燕麦,133.3公顷黑青稞喜获丰收;村里的豌豆、菜籽等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在同仁市区直销店“大卖”;原来的34.13公顷撂荒地变成了饲草集中连片种植带;村上新建的饲草料储备库以及生产加工车间堆满了饲草,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绿色输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70余台现代农机正在秋收时节“大显身手”;去年合作社收入418万元,117万元用来分红,解决就业40余人……

  多吉先加说:“我家3.4公顷地全部入股了,地不用自己种,一年分红有15000元,我在合作社上班一年工资22000元,儿子可以安心打工,媳妇照顾好孙子,生活挺好的。”

  事实证明,资金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收益分红化的“六化”模式,是一条符合日秀玛实际、具有日秀玛特色的“致富路”。

  出村时,现代化机械在日秀玛村的层层梯田间忙个不停,远处山头上厂房屹立,秋日的喜鹊叫个不停,乡党委副书记杨斌笑着说:“产业壮大了,村庄更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增强了,如今,鼎鼎有名的‘日秀玛模式’还延续到了隔壁羊直沟村和阿吾乎村,正在那里生根发芽。”

推荐阅读
陈刚调研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青海省发布镁产业专利导航成果
西成铁路当顺隧道2号横洞挑顶安全顺利完成
省优秀民营企业 企业家拟表彰候选对象补充公示
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拟表彰对象公示
西宁市全力推进冬季供暖保障工作
海北"祁连藏羊"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24H热点
总书记重要指示在青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反响热烈
【二十大精神在支部】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全会精神在基层】“您点单,我服务”
【走进主题展览】淬火炼真钢 清风暖民心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提升竞争力 赋能新发展
【西海论坛】"搭桥""驾船"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先锋力量】以党建执行力打通“痛点堵点”
青海首家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项目落地
【办实事 解民忧】人民调解员助力基层治理
【权威访谈】访海北州门源县委书记孙绣宗
热点图片
这些“朋友”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这些“朋友”需要我...
格尔木:聚力转型 “碳”寻绿色发展
格尔木:聚力转型 “...
全国示范!西宁市一家巾帼示范基地上榜
全国示范!西宁市一...
为企纾困的“钉子哥” 关爱同仁的“大家长”
为企纾困的“钉子哥...
乡村振兴,铺就拉洞台村幸福画卷——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见闻
乡村振兴,铺就拉洞...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速推进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
【乡村振兴在青海】“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李家峡水电站5号机组进入72小时试运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青海日报
2023-10-10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青海日报
2023-10-10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亮成绩、展形象,二十大精神在支部”一线巡礼】
小山坳蹚出致富路

  • 2023-10-10 08:47:19
  • 来源:青海日报

饲草正丰收。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9月19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秋日“芳华”胜春朝,传统藏式房屋镶嵌在群山之坳,炊烟袅袅,宁静悠远,干净的柏油路两旁,一边是金黄的饲草燕麦,一边是低垂着脑袋的黑青稞,静待收割。

  当收割机的轰鸣声响彻村子,56岁的多吉先加早早出了门,看着村里的饲草燕麦大丰收,内心很是踏实,看完燕麦,他朝着合作社走去,这个地方是他除了庄稼地以外,最愿意去的地方,他在这里上班,当着副经理。

  “今天要来很多人,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我们的豌豆粉、青稞面。”

  在同仁市,日秀玛村传统手工制作的豌豆粉、青稞面人尽皆知,多年以前多吉先加家的磨坊总是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如今,豌豆粉搬进了村上的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和黑青稞、菜籽油等一起成了村上的“明星”产品。

  正想着,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就带着一大帮人来到了多吉先加眼前。

  “经理,豌豆粉是怎么加工的?”

  “你家里有多少地,一年收入怎么样?”

  面对镜头和陌生的面孔,多吉先加有些羞怯,但是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他侃侃而谈。

  “如今家里的地不用自己种,每年拿不少分红,还按月领工资,一年收入好着哩。”

  “那以前呢,以前收入怎么样?”

  面对记者的问题,多吉先加陷入沉思。

  以前的日秀玛村是同仁市的“小粮仓”,地多、地大,天然绿色生长的植物给村子带来了无限生机,可是,“靠天吃饭,围着黄土地转”的日子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走”,他们到县城打工、做生意,久而久之,村里人少了,地也荒了。

  多吉先加家有3.4公顷地,一家人全围着庄稼转,一年到头也就1万元左右的收入,为了节省开支和劳力,他家每年都有很多轮歇地,他说:“以前种那么多地,只能靠儿子一个人出去打工,到了农忙的时候还必须赶回来帮忙,所以就种一部分地。”

  很多村民和多吉先加一样,让田地轮歇或者干脆撂荒,以至于曾经的“小粮仓”遍野是荒地,看着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多吉先加心里很不是滋味。

  党的二十大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进了这个小山坳。在黄乃亥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日秀玛村整治撂荒地、调整产业结构,齐头并进,小山村开始“华丽转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总思路。”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娓娓道来。

  可是,如今的轻描淡写依然藏不住昨日的风雨兼程,调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村民们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把地交给村集体种,那岂不是自己的地不能自己做主。”

  “土地入股了,家里没有饲草,牛羊吃什么?”

  ……

  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放心,联村领导、乡党委副书记杨斌,合作社理事长、村书记先卡加,合作社副经理、致富带头人多吉先加,还有其他党员干部共同组成了一个“党建+”阵营,用了半年时间走村入户,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最终探索出了“六化”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去年,全村249户村民的耕地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种的200公顷饲草燕麦,133.3公顷黑青稞喜获丰收;村里的豌豆、菜籽等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在同仁市区直销店“大卖”;原来的34.13公顷撂荒地变成了饲草集中连片种植带;村上新建的饲草料储备库以及生产加工车间堆满了饲草,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绿色输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70余台现代农机正在秋收时节“大显身手”;去年合作社收入418万元,117万元用来分红,解决就业40余人……

  多吉先加说:“我家3.4公顷地全部入股了,地不用自己种,一年分红有15000元,我在合作社上班一年工资22000元,儿子可以安心打工,媳妇照顾好孙子,生活挺好的。”

  事实证明,资金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收益分红化的“六化”模式,是一条符合日秀玛实际、具有日秀玛特色的“致富路”。

  出村时,现代化机械在日秀玛村的层层梯田间忙个不停,远处山头上厂房屹立,秋日的喜鹊叫个不停,乡党委副书记杨斌笑着说:“产业壮大了,村庄更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增强了,如今,鼎鼎有名的‘日秀玛模式’还延续到了隔壁羊直沟村和阿吾乎村,正在那里生根发芽。”

作者 牛玉娇 青组
编辑:党成恩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