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许多候鸟在西宁市北川河湿地的冰面和河水中栖息、觅食。目前在这里栖息的有白鹭、赤麻鸭、绿头鸭等候鸟,随着西宁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每到冬季,成群候鸟来到西宁城市周边的湿地、河畔中越冬。祁国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2023年,青海省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湿地保护和公益司法协作机制,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玉树隆宝滩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新增泽库泽曲、曲麻莱德曲源、乌兰都兰湖3处国家重要湿地,填补了我省国家重要湿地空白。
作为湿地大省,青海省湿地面积为712.39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居全国前列。过去一年,我省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湿地资源管护工作,省林草局会同省政府18个部门(单位)建立了“青海省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印发《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实施方案》《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黄河保护法工作大纲》。发布《小微湿地认定规范》《湟水流域水生植物繁育技术规程》2项地方标准。编制完成《青海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黄河青海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2022-2030年)》。
严格落实重要湿地占用审核,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受理湿地占用事项21项,依法依规审核办结16项。认定平安西村小岛等13处湿地为青海省小微湿地,填补了青海小微湿地的空白。达日、甘德2个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争取各类湿地保护项目资金7247万元,分别实施了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和泽库泽曲、乌兰都兰湖省级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9项。另外,国家下达我省湿地监测样地416个,已全部完成外业监测调查工作。对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冬格措纳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草地、湿地、沙地和野生动物等生态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已编制完成年度监测报告。
获得1项省级科技成果(湟水流域水生植物繁育技术规程),《湿地水鸟同步调查技术标准》《小微湿地修复技术标准》2项地方标准,已列入2023年青海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新组建青海省湿地专家库,全省生态等多个领域68名专家纳入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