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迎接全省两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乐享高品质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庆玲 李延平
发布时间:2024-01-17 08:31:56
编辑:张小千

农村孩子吃上免费“营养餐”。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大部署。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书写出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精准施策,助力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实施改造后,做了屋顶防水,划了停车位,还拆了煤房,小区看上去整洁又美观。”说起小区变化,西宁市民崔先生滔滔不绝。崔先生家住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东交通巷20号院,未改造前院内环境脏、乱、差,还存在安全隐患。从居民群众关心居住方方面面入手,去年夏天社区对小区整体风貌进行了提升改造。

  当前,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民生问题已从过去“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在过去一年,青海统筹实施了3.4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34户城镇棚户区改造、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加装电梯100部,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

  春天,“就业专列”从青海出发开往东部城市,成为东西部深化劳务协作的一道靓丽风景;毕业季,“就业大巴直通车”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就业;一年四季,各项技能培训班在青海大地遍地开花,学员们在这里学成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青海扛牢稳就业保就业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奔赴心仪的工作岗位,用勤劳成就美好生活。

  在过去一年,青海全力促进就业,对全年“12+N”项公共就业专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专项活动,邀请江苏企业来青参加“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省级专场招聘会,对接江苏支持全省在无锡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赴对口援青省市对接人社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畅通线下招聘会信息,提升就业群体参与积极性,给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方向和空间。

  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质量,上门送政策、上门送岗位、上门送服务,主动协调专车、专列、包车等方式,引导务工人员集中输转外出,健全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形成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过去一年里,青海省委省政府都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同频共振”

  “你多久前去医院检查了,有没有高血压病史,哪里疼你给我指一下……”透过屏幕,来自青海省藏医院的专家为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藏医院住院的病人实现远程看病。

  这样的案例不是个案。让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青海在全省范围内组建县域医共体42个,覆盖57家县级医院、338家基层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等上下贯通,通过整合县域医疗资源及省级医院帮扶带动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方便群众就近看病治疗。

  城乡之间实现“同频共振”的,远不止于此。共同富裕,重在城乡“共同”,通过深化改革,青海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在城市里看似很方便,但在青海偏远牧区却是一件难事。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探索出“定点送教”新模式,依托各乡镇现有幼儿园做基础,以半个小时车程为半径,在全县划定17个“定点”,过去一年,一所所“迷你”幼儿园相继开园。

  回顾2023年,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博爱巷博爱花苑的魏义生,可以说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心。老人说:“社区为我们免费送餐,还聘请专业人员对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们都很放心,社区已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

  听民声,解民忧。青海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同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跟随柴米油盐逐渐融进了寻常百姓生活;而随着一批批民生项目的落地见效,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共建共治共享,解锁社会治理“幸福密码”

  “在西宁创新创业,平安总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原因。”“有矛盾纠纷,我们第一时间能找到说理的地方。”关于选择在哪一座城市生活,以及在这个城市生活能拥有多少幸福感,每个人都有不同体会。

  过去一年,西宁市和海东市分别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同时西宁市“强化市域法治保障 有效防范化解行政争议”经验做法入选“优秀创新经验”名单。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荣誉的背后更是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是一块起着重要作用的“压舱石”。不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自从实行了网格化,有事就找网格员,当天事当天办,特别好!”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村民马艳高兴地说。沙沟乡通过网格化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网格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提高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在青海大地上,无数个网格员正用智慧和汗水织密平安网络。

  “大平安”社会治理格局加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在过去一年,因一件件民生项目的实施,从城市到乡村,青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在用真情为群众构建起一个更加有品质、更加舒心、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立足开年,展望全年。在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道路上,青海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怀信心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青海省盐湖镁高端材料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海东受灾地区春耕农资储备充足设施农业恢复生产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号)
青海新闻网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名单公示
西宁市百名青年干部开展“双看”活动
西宁50家优质企业力推特色产品“进港”
24H热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厚积薄...
【喜迎全省两会】和星星对话、与羚羊亲密接触 青海...
花灯花海惹人醉
【喜迎全省两会】从300余只到3400余只 普氏原羚见...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冬春胜景】玩冰乐雪热嗨寒冬 ...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视点】 峰回路转“谋”转型 柳...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门源多部门紧急救援
【回眸2023】把汗水洒在田野里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让“绿色”更具价值
【生态观察】满怀青绿 “三生共赢”绘新景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厚积薄发,打造百亿企业方阵——西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喜迎全省两会】和星星对话、与羚羊亲密接触 青海湖畔有个诗意的“羚羊小镇”
【喜迎全省两会】和...
花灯花海惹人醉
花灯花海惹人醉
【喜迎全省两会】从300余只到3400余只 普氏原羚见证青海湖生态之变
【喜迎全省两会】从3...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冬春胜景】玩冰乐雪热嗨寒冬 ——“大美青海冬春游”系列报道之五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视点】 峰回路转“谋”转型 柳暗花明向“绿”行
【迎接全省两会·今日...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门源多部门紧急救援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
【回眸2023】把汗水洒在田野里
【回眸2023】把汗水...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迎接全省两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乐享高品质生活

青海日报
2024-01-17 08: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迎接全省两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乐享高品质生活

青海日报
2024-01-17 08: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迎接全省两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乐享高品质生活

  • 2024-01-17 08:31:56
  • 来源:青海日报

农村孩子吃上免费“营养餐”。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大部署。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书写出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精准施策,助力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实施改造后,做了屋顶防水,划了停车位,还拆了煤房,小区看上去整洁又美观。”说起小区变化,西宁市民崔先生滔滔不绝。崔先生家住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东交通巷20号院,未改造前院内环境脏、乱、差,还存在安全隐患。从居民群众关心居住方方面面入手,去年夏天社区对小区整体风貌进行了提升改造。

  当前,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民生问题已从过去“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在过去一年,青海统筹实施了3.4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34户城镇棚户区改造、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加装电梯100部,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

  春天,“就业专列”从青海出发开往东部城市,成为东西部深化劳务协作的一道靓丽风景;毕业季,“就业大巴直通车”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就业;一年四季,各项技能培训班在青海大地遍地开花,学员们在这里学成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青海扛牢稳就业保就业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奔赴心仪的工作岗位,用勤劳成就美好生活。

  在过去一年,青海全力促进就业,对全年“12+N”项公共就业专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专项活动,邀请江苏企业来青参加“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省级专场招聘会,对接江苏支持全省在无锡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赴对口援青省市对接人社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畅通线下招聘会信息,提升就业群体参与积极性,给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方向和空间。

  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质量,上门送政策、上门送岗位、上门送服务,主动协调专车、专列、包车等方式,引导务工人员集中输转外出,健全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形成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强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过去一年里,青海省委省政府都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同频共振”

  “你多久前去医院检查了,有没有高血压病史,哪里疼你给我指一下……”透过屏幕,来自青海省藏医院的专家为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藏医院住院的病人实现远程看病。

  这样的案例不是个案。让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青海在全省范围内组建县域医共体42个,覆盖57家县级医院、338家基层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等上下贯通,通过整合县域医疗资源及省级医院帮扶带动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方便群众就近看病治疗。

  城乡之间实现“同频共振”的,远不止于此。共同富裕,重在城乡“共同”,通过深化改革,青海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在城市里看似很方便,但在青海偏远牧区却是一件难事。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探索出“定点送教”新模式,依托各乡镇现有幼儿园做基础,以半个小时车程为半径,在全县划定17个“定点”,过去一年,一所所“迷你”幼儿园相继开园。

  回顾2023年,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博爱巷博爱花苑的魏义生,可以说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心。老人说:“社区为我们免费送餐,还聘请专业人员对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们都很放心,社区已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

  听民声,解民忧。青海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同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跟随柴米油盐逐渐融进了寻常百姓生活;而随着一批批民生项目的落地见效,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共建共治共享,解锁社会治理“幸福密码”

  “在西宁创新创业,平安总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原因。”“有矛盾纠纷,我们第一时间能找到说理的地方。”关于选择在哪一座城市生活,以及在这个城市生活能拥有多少幸福感,每个人都有不同体会。

  过去一年,西宁市和海东市分别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同时西宁市“强化市域法治保障 有效防范化解行政争议”经验做法入选“优秀创新经验”名单。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荣誉的背后更是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是一块起着重要作用的“压舱石”。不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自从实行了网格化,有事就找网格员,当天事当天办,特别好!”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村民马艳高兴地说。沙沟乡通过网格化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网格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提高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在青海大地上,无数个网格员正用智慧和汗水织密平安网络。

  “大平安”社会治理格局加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在过去一年,因一件件民生项目的实施,从城市到乡村,青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在用真情为群众构建起一个更加有品质、更加舒心、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立足开年,展望全年。在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道路上,青海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怀信心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作者 李庆玲 李延平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