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隆冬时节,冰冻的青海湖湖面湛蓝如镜。站在仙女湾景区新建的木栈道上,有幸看到“鸟中仙子”黑颈鹤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在冰面上悠闲散步,赤麻鸭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仿佛走入一个冰雪的童话世界。
回想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在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强调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牢记殷殷嘱托,青海儿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如今,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加快创建湿地类型国家公园。
“410只,跟我们上个月调查观测到的数量差不多。”这是前两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和鸟类巡护员监测记录到的大天鹅数量。
“这几年经过调查,来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的数量基本维持在500只左右。青海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同时又是中国境内夏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数10万只。”孙建青说。
详实的鸟类观测数据实现了从单纯的鸟类保护,向以科研为主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的转变。同时开展的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环湖监测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水生生物调查、生态环境及资源状况综合调查等,为更好地保护青海湖提供了规范有效和准确实在的数据支撑。
2023年,实施了总投资1.44亿元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14项生态保护项目。编制“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生态网络感知监测监管基础平台项目等12个可研报告,争取财政预算资金960万元,启动建设青海湖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持续实施刚毛藻综合治理项目,刚毛藻异常增殖趋势得到遏制。成立中国科学院青海湖综合观测研究站,新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调配工作人员充实保护站巡护监测力量,进一步提高了青海湖巡护监测和巡护管护水平。制定实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方案,对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28个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编制2022年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实现重点生态保护对象和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联合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旅游市场规范整治、青海湖裸鲤保护等专项行动,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经过努力,2023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4540.98平方公里,水位达3196.72米,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41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3400余只,鸟类种数达281种,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同时,青海湖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保护青海湖是生态课题,更是发展课题。
海北州刚察县将旅游发展与解决农牧民群众就业相结合,四个特许经营点之一的青海湖圣泉湾生态体验区通过设置保洁员、安全员、引导员、讲解员等岗位,推动群众就业从传统畜牧业向生态旅游转移。去年四个特许经营点实现直接就业114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70人,参与群众户均增收达1万元。
“我们在统筹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公园创建的前期65项任务,进入到绩效评估阶段,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更多的访客、环湖群众享受到国家公园共创共建的成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说。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资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2024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继续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保护好“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优化完善国家公园“1+10”高标准建设规划体系,修编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法治建设,加快开展创建成效评估工作,力争今年如期申报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努力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形成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融相生的“青海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