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河湟文化寻访录】河湟社火话舞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玮
发布时间:2024-02-23 08:58:03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舞龙是河湟社火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更凝聚着人们的精气神,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塑造了河湟人的内在精神。

  在河湟社火表演中,一般在“老秧歌”(老羊哥)唱完太平歌后,舞龙就作为第一个正式节目,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或唢呐曲《过江》的伴奏下出场了。只见一个身手矫健的小伙子手持“龙珠”在前面引逗。十几个人高擎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穿梭挥舞,上下翻飞,时而奔跃游动,时而聚拢盘卧,时而似腾云驾雾,时而似翻江倒海,把龙的威严气象、磅礴气势、沉雄豪壮、苍茫高古和巨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者无不心生敬畏,精神为之一振。

舞龙时的“过关”。资料图片

  画龙与点睛

  舞龙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极具文化性、民俗性、观赏性和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舞龙也各不相同。仅按照舞龙道具的材质来分,就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竹龙、棕龙、板凳龙、鸡毛龙等等。道具的材质不同,其表演形式和技巧也自然不同。尽管不同地区的舞龙形式不同,风格迥异,但作为一种象征民族精神的传统舞蹈,舞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所包含的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通过舞龙所要表达的其他朴素情感却是一致的。

  河湟社火中舞龙的道具都是布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的骨架是用铁丝绾成的。井石先生在其长篇小说中就描写过这样一只铁丝绾成的龙头。龙身是用竹子扎成一节一节再连接起来的,每一节龙身上都配以木棍作为手柄。龙身一般为十二节,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果遇到闰年就扎成十三节。龙头和龙身扎好以后,外面再罩上事先画好的龙皮。画龙皮的活计一般由火神会出面邀请村里的画匠承担。赵宗福先生在《老树虬枝盘泰山——忆著名农民书法家莫如志》一文中就曾提到,当年,我省著名书法家莫如志住在湟中农村,每年春节不仅为当地乡民书写对联、表帐,还热情地为社火队画旱船、绘龙皮。至于龙尾巴,过去人们往往因陋就简地用一把鞭麻或猫儿刺代替。一方面是形似,一方面可以起到打场子的作用。舞龙时,拥挤的人们怕龙尾巴上的猫儿刺扫在脸上,就会纷纷后退。一条制作精美的道具龙,口内红珠摆动,颌下长须飘扬,周身鳞光闪闪,栩栩如生,好不威风。

  道具龙制作完成后,还要由灯官或火神会的会头为其“点睛”。只见灯官手持毛笔,蘸饱墨汁,先点一下“龙”的左眼,喊一声:“左眼明了。”旁边众人高声齐喊:“明了!”再点一下右眼,喊一声:“右眼明了。”众人再齐声附和:“明了!”最后喊一声:“天眼开了。”众人高呼:“开了!”经此一番仪式,眼前形象逼真的道具龙便成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象征。人们纷纷燃起鞭炮,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绸、被面搭在龙头上,顺带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希冀也寄托在这祥瑞的神兽上。待灯官一声令下,人们就高擎着两条龙,浩浩荡荡走出火神庙,去泉边饮水或去山神庙祭拜山神。

舞龙,舞出了河湟人的精气神,也舞出了对风调雨顺的憧憬。资料图片

  舞龙与“过关”

  河湟地区的社火队在表演时一般会出两条龙,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据说青龙代表海里的龙王,可保一方风调雨顺;而黄龙代表人间的帝王,可以保佑国泰民安。有些村庄的社火队限于人手,只舞一条龙,表演起来就要单调逊色很多,因为许多需要两条龙穿插配合的动作单龙是无法完成的。当然也有一些社火队同时舞九条龙,气势非凡,蔚为壮观。

  舞龙是一项集体活动,非常考验参与者的团队精神。舞龙时,要求所有人动作连贯,步伐一致,密切配合,讲究步法灵活,快而不乱。每个参与者必须时刻关注同伴的动作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完美的表演效果,也才能将龙的精神和气度展现出来。

  舞龙常用的队形有圆场、四门、舔龙、穿花、对盘、卷心菜、翻背花、结盘、反回盘、龙吃水、倒回龙、龙摆尾等。基本步法有游龙步、飞龙步、腾云步、碎步等,根据不同的队形变换运用。舞龙的众人要在引龙者和舞龙头者的指挥、带领下,通过各种队形和步法的变换,把龙的盘、翻、滚、游、穿、戏、咬、踏等多种动作表现出来。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数龙头和龙尾。龙头本身就有相当重量,再加上人们层层缠裹上去的红绸和被面,就更重了,只有身强力健的男子方能擎起。一位在社火队里专门舞龙头的把式曾对笔者讲过,擎着龙头耍上一天,到了晚上两只胳膊抖得连饭碗都端不住。舞龙尾者在跑动时总是跑外圈,距离最远,所以也要体力好。

  舞龙开始时,看社火的人们为了沾一点龙的福气,会纷纷跑进场内,在龙身子底下钻过来钻过去,称之为“过关”。每当这时候,场上的舞龙者也会绷直龙身,好让乡亲们抱着孩子,扶着老人,从龙身子下面钻过,求得一份新年的吉祥和喜庆。笔者小时候最期待这一时刻,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出人群,从黄龙的龙头下面开始,一节一节依次从龙身下绕过,再从青龙的龙尾依次跑回来。即便到了如今,听到锣鼓和唢呐声响起,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跑到龙身下面去“过关”。还有那胆大的,会用力从龙头上揪下几根龙须,拿回家去缝在小孩的衣服上,据说可以保佑小孩邪祟不侵。

  源远流长的舞龙习俗

  乡村里晚间演出夜社火的时候,人们会在龙头和龙身内装上灯泡,远远望去似流星般闪烁。随着舞动,整条龙通明透亮,金光闪耀,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据说在没有电灯的早年间,人们会在龙身内点上防风防滴的羊油蜡烛,整个表演过程中这些蜡烛既不熄灭,也不会引燃龙身。其实,早在宋代文人笔下就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写道:“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这是对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元宵夜舞龙的真实记录。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对正月十五夜间舞龙活动最富诗意的描写。

  古人对龙的崇拜,大概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又与原始落后的农耕文明有关。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时,人们只能靠天吃饭。他们希望通过祈祷神灵来保佑风调雨顺。在他们看来,龙拥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能力,是掌管雨水的水神。故而《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于是,龙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人们通过舞龙这种方式表达对龙神的敬仰,希望龙神能够赐予好的年成。

  舞龙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六》中写道:“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把舞龙作为一种求神祈雨的祭祀仪式。自汉代以降,舞龙由一项神秘色彩浓厚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性的表演活动。隋唐以后,舞龙从宫廷流入民间,开始成为元宵节灯会上的表演节目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早已摆脱一年一度社火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束缚,成为一项常见的营造喜庆气氛的活动。前不久,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和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牵头举办了一场“龙腾盛世·舞韵飞扬”舞龙大赛,来自西宁市及各县区的18支舞龙队参加了表演。身着盛装的舞龙队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通过一系列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动作,生动展现了龙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维系一代代河湟人的精神纽带。舞龙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更能够给人以精神指引,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不断奋发进取。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新春走基层】护航元宵节 保电不停歇
青海:社火表演闹新春 锣鼓喧天年味浓
青海省委网信办2024年部门预算公开
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拟命名名单
【新春走基层】开门纳谏 为基层治理赋能添力
【新春走基层】民和助耕保耕正当时
24H热点
高速公路养护部门除雪保畅通
以雪为令:全省交警疏堵保畅
青海省民营经济总数突破53万户
【记者微观察】多彩“黄河彩篮”
【新春走基层】社火耍出新滋味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以“大平安”托起各族群...
【农经观察】住建部:情系湟中 携手振兴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下恰藏村里来...
【新春走基层】鲁沙尔高跷队惊艳亮相
【新春走基层】快来看!湟源社火就要开演啦
热点图片
高速公路养护部门除雪保畅通
高速公路养护部门除...
以雪为令:全省交警疏堵保畅
以雪为令:全省交警...
青海省民营经济总数突破53万户
青海省民营经济总数...
【记者微观察】多彩“黄河彩篮”
【记者微观察】多彩...
【新春走基层】社火耍出新滋味
【新春走基层】社火...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以“大平安”托起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农经观察】住建部:情系湟中 携手振兴
【农经观察】住建部...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下恰藏村里来了“实干家”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河湟文化寻访录】河湟社火话舞龙

青海日报
2024-02-23 08: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河湟文化寻访录】河湟社火话舞龙

青海日报
2024-02-23 08: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河湟文化寻访录】河湟社火话舞龙

  • 2024-02-23 08:58:03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舞龙是河湟社火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更凝聚着人们的精气神,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塑造了河湟人的内在精神。

  在河湟社火表演中,一般在“老秧歌”(老羊哥)唱完太平歌后,舞龙就作为第一个正式节目,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或唢呐曲《过江》的伴奏下出场了。只见一个身手矫健的小伙子手持“龙珠”在前面引逗。十几个人高擎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穿梭挥舞,上下翻飞,时而奔跃游动,时而聚拢盘卧,时而似腾云驾雾,时而似翻江倒海,把龙的威严气象、磅礴气势、沉雄豪壮、苍茫高古和巨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者无不心生敬畏,精神为之一振。

舞龙时的“过关”。资料图片

  画龙与点睛

  舞龙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极具文化性、民俗性、观赏性和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舞龙也各不相同。仅按照舞龙道具的材质来分,就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竹龙、棕龙、板凳龙、鸡毛龙等等。道具的材质不同,其表演形式和技巧也自然不同。尽管不同地区的舞龙形式不同,风格迥异,但作为一种象征民族精神的传统舞蹈,舞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所包含的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通过舞龙所要表达的其他朴素情感却是一致的。

  河湟社火中舞龙的道具都是布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的骨架是用铁丝绾成的。井石先生在其长篇小说中就描写过这样一只铁丝绾成的龙头。龙身是用竹子扎成一节一节再连接起来的,每一节龙身上都配以木棍作为手柄。龙身一般为十二节,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果遇到闰年就扎成十三节。龙头和龙身扎好以后,外面再罩上事先画好的龙皮。画龙皮的活计一般由火神会出面邀请村里的画匠承担。赵宗福先生在《老树虬枝盘泰山——忆著名农民书法家莫如志》一文中就曾提到,当年,我省著名书法家莫如志住在湟中农村,每年春节不仅为当地乡民书写对联、表帐,还热情地为社火队画旱船、绘龙皮。至于龙尾巴,过去人们往往因陋就简地用一把鞭麻或猫儿刺代替。一方面是形似,一方面可以起到打场子的作用。舞龙时,拥挤的人们怕龙尾巴上的猫儿刺扫在脸上,就会纷纷后退。一条制作精美的道具龙,口内红珠摆动,颌下长须飘扬,周身鳞光闪闪,栩栩如生,好不威风。

  道具龙制作完成后,还要由灯官或火神会的会头为其“点睛”。只见灯官手持毛笔,蘸饱墨汁,先点一下“龙”的左眼,喊一声:“左眼明了。”旁边众人高声齐喊:“明了!”再点一下右眼,喊一声:“右眼明了。”众人再齐声附和:“明了!”最后喊一声:“天眼开了。”众人高呼:“开了!”经此一番仪式,眼前形象逼真的道具龙便成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象征。人们纷纷燃起鞭炮,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绸、被面搭在龙头上,顺带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希冀也寄托在这祥瑞的神兽上。待灯官一声令下,人们就高擎着两条龙,浩浩荡荡走出火神庙,去泉边饮水或去山神庙祭拜山神。

舞龙,舞出了河湟人的精气神,也舞出了对风调雨顺的憧憬。资料图片

  舞龙与“过关”

  河湟地区的社火队在表演时一般会出两条龙,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据说青龙代表海里的龙王,可保一方风调雨顺;而黄龙代表人间的帝王,可以保佑国泰民安。有些村庄的社火队限于人手,只舞一条龙,表演起来就要单调逊色很多,因为许多需要两条龙穿插配合的动作单龙是无法完成的。当然也有一些社火队同时舞九条龙,气势非凡,蔚为壮观。

  舞龙是一项集体活动,非常考验参与者的团队精神。舞龙时,要求所有人动作连贯,步伐一致,密切配合,讲究步法灵活,快而不乱。每个参与者必须时刻关注同伴的动作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完美的表演效果,也才能将龙的精神和气度展现出来。

  舞龙常用的队形有圆场、四门、舔龙、穿花、对盘、卷心菜、翻背花、结盘、反回盘、龙吃水、倒回龙、龙摆尾等。基本步法有游龙步、飞龙步、腾云步、碎步等,根据不同的队形变换运用。舞龙的众人要在引龙者和舞龙头者的指挥、带领下,通过各种队形和步法的变换,把龙的盘、翻、滚、游、穿、戏、咬、踏等多种动作表现出来。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数龙头和龙尾。龙头本身就有相当重量,再加上人们层层缠裹上去的红绸和被面,就更重了,只有身强力健的男子方能擎起。一位在社火队里专门舞龙头的把式曾对笔者讲过,擎着龙头耍上一天,到了晚上两只胳膊抖得连饭碗都端不住。舞龙尾者在跑动时总是跑外圈,距离最远,所以也要体力好。

  舞龙开始时,看社火的人们为了沾一点龙的福气,会纷纷跑进场内,在龙身子底下钻过来钻过去,称之为“过关”。每当这时候,场上的舞龙者也会绷直龙身,好让乡亲们抱着孩子,扶着老人,从龙身子下面钻过,求得一份新年的吉祥和喜庆。笔者小时候最期待这一时刻,总是迫不及待地冲出人群,从黄龙的龙头下面开始,一节一节依次从龙身下绕过,再从青龙的龙尾依次跑回来。即便到了如今,听到锣鼓和唢呐声响起,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跑到龙身下面去“过关”。还有那胆大的,会用力从龙头上揪下几根龙须,拿回家去缝在小孩的衣服上,据说可以保佑小孩邪祟不侵。

  源远流长的舞龙习俗

  乡村里晚间演出夜社火的时候,人们会在龙头和龙身内装上灯泡,远远望去似流星般闪烁。随着舞动,整条龙通明透亮,金光闪耀,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据说在没有电灯的早年间,人们会在龙身内点上防风防滴的羊油蜡烛,整个表演过程中这些蜡烛既不熄灭,也不会引燃龙身。其实,早在宋代文人笔下就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写道:“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这是对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元宵夜舞龙的真实记录。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对正月十五夜间舞龙活动最富诗意的描写。

  古人对龙的崇拜,大概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又与原始落后的农耕文明有关。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时,人们只能靠天吃饭。他们希望通过祈祷神灵来保佑风调雨顺。在他们看来,龙拥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能力,是掌管雨水的水神。故而《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于是,龙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人们通过舞龙这种方式表达对龙神的敬仰,希望龙神能够赐予好的年成。

  舞龙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六》中写道:“春旱求雨……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把舞龙作为一种求神祈雨的祭祀仪式。自汉代以降,舞龙由一项神秘色彩浓厚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性的表演活动。隋唐以后,舞龙从宫廷流入民间,开始成为元宵节灯会上的表演节目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早已摆脱一年一度社火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束缚,成为一项常见的营造喜庆气氛的活动。前不久,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和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牵头举办了一场“龙腾盛世·舞韵飞扬”舞龙大赛,来自西宁市及各县区的18支舞龙队参加了表演。身着盛装的舞龙队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通过一系列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动作,生动展现了龙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维系一代代河湟人的精神纽带。舞龙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更能够给人以精神指引,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不断奋发进取。

作者 刘玮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