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到和村民亲如一家人,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从村里党建工作薄弱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乡村面貌发生了变化:
从村里产业落后、村民收入低,到创新发展思路、尝试新产业新路子,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龙木且村,提到“小潘书记”,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小潘书记”是谁?面对困难挑战,他是怎么迎难而上的?他又是如何一步步“驻”进村民心里的?记者电话采访了“90后”第一书记潘敬浩,聆听他的驻村故事。
“小潘书记”来头可不小
村民尕玛日桑不会忘记,自己看病的医疗费用能正常报销离不开“小潘书记”多次“跑腿协调”;赞扎不会忘记,当自己为孩子的就业问题发愁时,是“小潘书记”帮助他解决了这一烦心事;村民达贡玛沟也不会忘记,一到晚上他的手机就没有信号,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是“小潘书记”开车56公里,带着电信工作人员排查、维修才确保了通信畅通……
潘敬浩是一名“山东大汉”,之前在部队服役过,退役后进入果洛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23年7月,潘敬浩被派驻甘德县岗龙乡龙木且村当驻村第一书记。
龙木且村是一个纯藏族村。潘敬浩进村后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和村民交流难。潘敬浩“憋”着一股劲,再难也要克服,他首先从学习语言下手,身边的驻村工作队员成了他的藏语启蒙老师,从简单的问候学起,“小潘书记”不仅学会了藏语还沟通得越来越顺畅了。
“小潘书记”干劲可真足
既然选择了“驻村”工作,那就要踏踏实实“沉淀”下去,好好为村民们服务。带着一份感情,带着一份责任,潘敬浩走访了龙木且村的家家户户,用心聆听村民的意见建议,用情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起初我一直思考驻村工作该怎么干?如何干?当我看到善良淳朴的群众,我懂得只有扑下身子当好政策讲解员、牧民群众服务员、民意收集信息员、联点帮扶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产业发展助力员,才能实实在在地把驻村工作干好。”找准了定位,“小潘书记”干劲十足。
看到村里党建工作薄弱,“小潘书记”决定从党建入手,只有把党的精神、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说干就干,“小潘书记”明确了村里的党建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阵地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带领村党支部开展各类党内政治生活21次,召开警示教育会4次,推动党建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储备村“两委”后备干部7名,村党支部的政治和组织功能不断加强。
为了更加紧密地联系村民,潘敬浩还建立了村民微信群,将所有政策性和民生性的内容用汉藏双语通知在群里,同时还会让懂汉藏双语的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以语音的形式发送一次,确保所有村民都能清楚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知识和政府决定。
同时,在总结以往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小潘书记”和村两委班子结合龙木且村实际,大胆摸索产业发展新路子。该村在光伏电站项目上创收42.3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9个。通过走访入户认真梳理农牧民专业技能需求,组织开展汽车驾驶、舞蹈、烹饪、手工艺技能培训4期43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技能支撑。
“小潘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
协调县交通部门投资500万元修缮村级道路;联系电信公司开展本村通信网络无信号区域排查和基站维修工作;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新纳入监测户2户8人,并为他们办理低保;开展“访民情、集民意、聚民心”驻村干部入户走访慰问活动,通过对接民政部门,对临贫、易贫和“边缘户”人口开展帮扶,落实临时救助资金2500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困难和需求后,潘敬浩“驻”进了村民们的心里,成了他们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