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生态观察】生态友好协奏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李延平 丁玉梅 陈俊 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4-06-05 09:04:21
编辑:赵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山河为证、踏石留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部署和务实举措,彰显了青海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在绿水青山间“写意”,“执笔”绿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就,江源大地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传唱着绿色发展和生态友好的佳话。

  守护雪豹

  

    让家园更美丽

  5月30日又到了尕加尕玛巡山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收拾行囊。望远镜、红外相机、巡护日志、干肉,这是尕加尕玛每次外出巡护时必带的东西。47岁的尕加尕玛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布卫村的牧民,也是村里生态管护队的一员。

  虽已入夏,但远山上依旧白雪皑皑。尕加尕玛搓着手说:“5月至6月是雪豹的产仔期,出来觅食的频率会增加,所以这个季节最容易看到雪豹。”

  说完话,尕加尕玛举起胸前的望远镜,开始认真观察起来。望远镜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尕加尕玛依然对它爱不释手。“这个望远镜已经陪伴我快8年了,期间也换过新的,可还是觉得它用着最顺手,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看到雪豹用的就是它。”

  说起第一次“邂逅”雪豹,尕加尕玛开始兴奋起来。还记得那是个冬天,他前往一个观测点,更换完红外相机电池,并没急着走,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饭。当拿起望远镜四处观望时,突然看到一只成年雪豹趴在山顶上休息。“等我拿出相机拍照时,怎么也找不到雪豹的身影,因为雪豹身体的颜色和雪山相似,肉眼很难发现。”尕加尕玛谈及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正是这一次“邂逅”,尕加尕玛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坦言:“雪豹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要是保护不好这片土地,可能再也看不到雪豹。”

  在大山的深沟中,尕加尕玛骑着摩托车来去自如,对巡护区域的环境非常熟悉,就算遇到雨雪天气,他也是徒步巡山,生怕漏掉重要发现。

  “巡山的目的是保护生灵和草木,不仅要防止打击盗猎行为,还要捡拾道路沿线的垃圾,如果不及时捡走,影响野生动物和牲畜,还破坏生态环境。”他说。

  “环境好了,不仅有雪豹,其它野生动物也多了。”顺着尕加尕玛手指的方向看去,几十只岩羊正在饮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越来越多像尕加尕玛一样的生态管护员的共同守护下,觉拉乡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雪豹的身影时不时会出现在红外相机和老百姓的手机里。

  “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守护好这片土地。”

    垃圾分类

    让生活更美好

  干净整洁、舒心愉悦,这是走进西宁市城西区文汇园小区时的所见所感。陆续下楼的居民手拎垃圾袋径直走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将垃圾分别放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中。

  这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于小区西北角,门口贴着“生活垃圾暂存点”,房间内黑红绿蓝四色垃圾桶摆放整齐,垃圾分拣员石成柱正在更换垃圾桶。

  “几乎每天早晨要提两袋垃圾出门,一袋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另一袋是厨余垃圾。我们早就在家里分装好了。”居民杨先生说。

  “现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基本上做到准确投放。遇到个别居民,跟他们详细讲解一下分类标准就会了。”石成柱边说边检查分类是否正确。

  在小区内的另一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城西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仔细查看,将垃圾分类情况、垃圾清运、暂存点卫生情况等一一记录在巡查台账上。

  城西区共创建60个示范小区,文汇园就是其中之一。据城西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文杰介绍,城西区通过“现场指导+督促整改+执法查处+回头看”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也在持续提升。

  同时,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202组,增设分类投放点108个、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暂存点41个,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

  这些垃圾分类回收后如何处置,又如何再利用?跟随王文杰走进城西垃圾分拣中心一探究竟。

  分拣中心一楼分为纸类分拣区和打包区,将回收的纸质分为花纸和纯黄纸两类,经过液压打包后运输到纸浆厂进一步加工。二楼处理塑料、金属等。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宜居的关键所在。

  “城西区垃圾分拣中心日均处理可回收垃圾量5吨至6吨,其中纸类占55%,其余均是塑料、金属、旧衣物等。分拣中心可以有效地分拣、打包、转运垃圾,从而实现资源再利用。”城西区垃圾分拣中心运营主管孙海雯介绍。

    “五员合一”

    让环境好上加好

  “普氏原羚很精神,湟鱼活跃起来了……”6月2日,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管护员王武正忙着日常巡护。

  “以前巡护可没现在细致,现在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王武每走几步就俯身查看草原植被和鼠洞,每天需查看这片区域的野生动物,排查火灾隐患,还要开展环保宣传。

  王武说这样细致的巡护,源于海晏县实行“五员合一”。2021年11月,海晏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推行“五员合一”试点改革,将生态网格员、河湖管理员、林业管护员、草原管护员、村级保洁员统一整合为海晏县全域生态管护员。

  “‘五员合一’后,解决了‘五员’队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人员分散无工作合力,工资待遇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海晏县国有林场场长闫福臣说。

  海晏县按照草原、森林、河湖及地域面积实际,将原有830名“五员”人员,在保留34名专职林管员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为203名全域生态管护员,确保人岗相适。

  闫福臣告诉记者,全域管护员重点选拔群众口碑好、能长期稳定从事管护工作的人员担任。

  “五员合一”,职责更明确,“兼职”变“专职”,生态管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年来,海晏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7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2.68%以上,森林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群进一步丰富。

  据统计,境内有白鹳、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等物种,监测到普氏原羚41个小种群1000只左右,受国家及省级保护的鸟类有45种,猫科动物5种。

  王武巡护的区域,在尕海湖附近,巡护面积达533公顷,每次巡护时,他将车开到巡护区域附近,将所有捡来的垃圾,装到车上运至村里的垃圾箱。

  “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们村,男女老少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看着家附近的尕海湖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全域生态管护员的王武更是与有荣焉。

    生态旅游

    绿了荒山富了口袋

  初夏时节,零星的细雨浸润着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树下、道路两旁,吆喝声、笑谈声,此起彼伏。

  走进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的油嘴湾景区,一步一景,摊铺林立,红红火火,丰富的文旅活动和各式特色小吃让人目不暇接。

  八年前,初见油嘴湾,只是一片植被稀疏、荒草丛生的荒坡地。如今,再见油嘴湾,已变身四季有景、整洁干净,让周边群众富起来的网红景区。

  2016年,油嘴湾遇上了热爱旅游事业的任臣义,怀着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无比热爱,在家乡的荒山荒坡上深入考察、科学规划,确定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目标。

  目标已定,说干就干,任臣义积极动员村民入股共149万元,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地域优势,探索出“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修栈道、填花草、改管线、腾空间、添景观……微改造带来大变样,短短几个月,昔日的荒山荒地被细分成花卉观赏区、军事体验区、古窑洞文化体验区、乡村小吃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民宿木屋、乡趣游乐区、生态林业观光区8大区域,成为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文化体验、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大转变。

  从无到有,赚取第一桶金后,油嘴湾景区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进一步提振了信心。景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实施水厕改造、雨水管网、植树造林、景区人饮工程等项目,山水林田草得到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旅游品牌得到很大提升。

  生产方式在转变,生活方式也在转型,吃上生态饭的群众,环保意识极强。走进油嘴湾景区,垃圾细致分类,定点集中清理,大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块块规则划分的土地上,“小菜园”“小花园”令人赏心悦目。

  2023年5月1日,油嘴湾景区充分放大旅游业的外部效应,全面免收门票,客流量不断增加,全面带动景区“吃、住、行、游、娱”等消费经济增长。

  “我们共同的愿景,就是打造一个让人来了还想来,有温度、有寄托、有情怀的景区。我们卖的不是门票,是净美的环境和身边的风土人情。”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负责人任臣义说。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生态好了,收入高了,油嘴湾景区也成为乡村旅游人气景点。

  2023年,景区接待游客3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9万元,吃上生态饭的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推荐阅读
陈刚主持召开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
陈刚:让青海湖成为大美青海 "皇冠上的蓝宝石"
[全国媒体青海刚察行]抱团发展 藏族村里的幸福话
青海: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取得积极进展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关于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
青海化隆: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战”正酣
青海玛沁:聚力改革打造基层治理“玛沁样板”
24H热点
书写梦想 冲刺高考
拼搏今朝 逐梦未来
2024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青海...
在天空之镜,遇见中国红!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开园游...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一场...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山灵...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观足球盛会 赏臻品盛宴 ——...
曲麻莱成群牦牛似珍珠
【祖国好 家乡美】桑葚挂枝头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赛事精彩 销售火爆 ——“青...
热点图片
书写梦想 冲刺高考
书写梦想 冲刺高考
拼搏今朝 逐梦未来
拼搏今朝 逐梦未来
2024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青海分会场启动
2024年“奔跑吧·少年...
在天空之镜,遇见中国红!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开园游客超过万人!
在天空之镜,遇见中...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一场电闪雷鸣下的高反“体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报道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山灵水秀,从“一”说起…… ——高质量发展区域调研行·海北篇(上)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观足球盛会 赏臻品盛宴 ——“青超联赛”第二轮海南州主场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曲麻莱成群牦牛似珍珠
曲麻莱成群牦牛似珍珠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生态观察】生态友好协奏曲

青海日报
2024-06-05 09: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生态观察】生态友好协奏曲

青海日报
2024-06-05 09: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生态观察】生态友好协奏曲

  • 2024-06-05 09:04:21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海力量。

  山河为证、踏石留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部署和务实举措,彰显了青海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在绿水青山间“写意”,“执笔”绿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就,江源大地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传唱着绿色发展和生态友好的佳话。

  守护雪豹

  

    让家园更美丽

  5月30日又到了尕加尕玛巡山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收拾行囊。望远镜、红外相机、巡护日志、干肉,这是尕加尕玛每次外出巡护时必带的东西。47岁的尕加尕玛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乡布卫村的牧民,也是村里生态管护队的一员。

  虽已入夏,但远山上依旧白雪皑皑。尕加尕玛搓着手说:“5月至6月是雪豹的产仔期,出来觅食的频率会增加,所以这个季节最容易看到雪豹。”

  说完话,尕加尕玛举起胸前的望远镜,开始认真观察起来。望远镜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尕加尕玛依然对它爱不释手。“这个望远镜已经陪伴我快8年了,期间也换过新的,可还是觉得它用着最顺手,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看到雪豹用的就是它。”

  说起第一次“邂逅”雪豹,尕加尕玛开始兴奋起来。还记得那是个冬天,他前往一个观测点,更换完红外相机电池,并没急着走,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饭。当拿起望远镜四处观望时,突然看到一只成年雪豹趴在山顶上休息。“等我拿出相机拍照时,怎么也找不到雪豹的身影,因为雪豹身体的颜色和雪山相似,肉眼很难发现。”尕加尕玛谈及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正是这一次“邂逅”,尕加尕玛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坦言:“雪豹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要是保护不好这片土地,可能再也看不到雪豹。”

  在大山的深沟中,尕加尕玛骑着摩托车来去自如,对巡护区域的环境非常熟悉,就算遇到雨雪天气,他也是徒步巡山,生怕漏掉重要发现。

  “巡山的目的是保护生灵和草木,不仅要防止打击盗猎行为,还要捡拾道路沿线的垃圾,如果不及时捡走,影响野生动物和牲畜,还破坏生态环境。”他说。

  “环境好了,不仅有雪豹,其它野生动物也多了。”顺着尕加尕玛手指的方向看去,几十只岩羊正在饮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越来越多像尕加尕玛一样的生态管护员的共同守护下,觉拉乡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雪豹的身影时不时会出现在红外相机和老百姓的手机里。

  “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守护好这片土地。”

    垃圾分类

    让生活更美好

  干净整洁、舒心愉悦,这是走进西宁市城西区文汇园小区时的所见所感。陆续下楼的居民手拎垃圾袋径直走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将垃圾分别放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中。

  这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于小区西北角,门口贴着“生活垃圾暂存点”,房间内黑红绿蓝四色垃圾桶摆放整齐,垃圾分拣员石成柱正在更换垃圾桶。

  “几乎每天早晨要提两袋垃圾出门,一袋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另一袋是厨余垃圾。我们早就在家里分装好了。”居民杨先生说。

  “现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基本上做到准确投放。遇到个别居民,跟他们详细讲解一下分类标准就会了。”石成柱边说边检查分类是否正确。

  在小区内的另一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城西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仔细查看,将垃圾分类情况、垃圾清运、暂存点卫生情况等一一记录在巡查台账上。

  城西区共创建60个示范小区,文汇园就是其中之一。据城西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文杰介绍,城西区通过“现场指导+督促整改+执法查处+回头看”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也在持续提升。

  同时,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202组,增设分类投放点108个、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暂存点41个,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

  这些垃圾分类回收后如何处置,又如何再利用?跟随王文杰走进城西垃圾分拣中心一探究竟。

  分拣中心一楼分为纸类分拣区和打包区,将回收的纸质分为花纸和纯黄纸两类,经过液压打包后运输到纸浆厂进一步加工。二楼处理塑料、金属等。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宜居的关键所在。

  “城西区垃圾分拣中心日均处理可回收垃圾量5吨至6吨,其中纸类占55%,其余均是塑料、金属、旧衣物等。分拣中心可以有效地分拣、打包、转运垃圾,从而实现资源再利用。”城西区垃圾分拣中心运营主管孙海雯介绍。

    “五员合一”

    让环境好上加好

  “普氏原羚很精神,湟鱼活跃起来了……”6月2日,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管护员王武正忙着日常巡护。

  “以前巡护可没现在细致,现在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王武每走几步就俯身查看草原植被和鼠洞,每天需查看这片区域的野生动物,排查火灾隐患,还要开展环保宣传。

  王武说这样细致的巡护,源于海晏县实行“五员合一”。2021年11月,海晏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推行“五员合一”试点改革,将生态网格员、河湖管理员、林业管护员、草原管护员、村级保洁员统一整合为海晏县全域生态管护员。

  “‘五员合一’后,解决了‘五员’队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人员分散无工作合力,工资待遇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海晏县国有林场场长闫福臣说。

  海晏县按照草原、森林、河湖及地域面积实际,将原有830名“五员”人员,在保留34名专职林管员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为203名全域生态管护员,确保人岗相适。

  闫福臣告诉记者,全域管护员重点选拔群众口碑好、能长期稳定从事管护工作的人员担任。

  “五员合一”,职责更明确,“兼职”变“专职”,生态管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年来,海晏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7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2.68%以上,森林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群进一步丰富。

  据统计,境内有白鹳、雪豹、普氏原羚、黑颈鹤、黑鹳等物种,监测到普氏原羚41个小种群1000只左右,受国家及省级保护的鸟类有45种,猫科动物5种。

  王武巡护的区域,在尕海湖附近,巡护面积达533公顷,每次巡护时,他将车开到巡护区域附近,将所有捡来的垃圾,装到车上运至村里的垃圾箱。

  “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们村,男女老少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看着家附近的尕海湖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全域生态管护员的王武更是与有荣焉。

    生态旅游

    绿了荒山富了口袋

  初夏时节,零星的细雨浸润着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树下、道路两旁,吆喝声、笑谈声,此起彼伏。

  走进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的油嘴湾景区,一步一景,摊铺林立,红红火火,丰富的文旅活动和各式特色小吃让人目不暇接。

  八年前,初见油嘴湾,只是一片植被稀疏、荒草丛生的荒坡地。如今,再见油嘴湾,已变身四季有景、整洁干净,让周边群众富起来的网红景区。

  2016年,油嘴湾遇上了热爱旅游事业的任臣义,怀着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无比热爱,在家乡的荒山荒坡上深入考察、科学规划,确定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目标。

  目标已定,说干就干,任臣义积极动员村民入股共149万元,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地域优势,探索出“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修栈道、填花草、改管线、腾空间、添景观……微改造带来大变样,短短几个月,昔日的荒山荒地被细分成花卉观赏区、军事体验区、古窑洞文化体验区、乡村小吃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民宿木屋、乡趣游乐区、生态林业观光区8大区域,成为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文化体验、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大转变。

  从无到有,赚取第一桶金后,油嘴湾景区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进一步提振了信心。景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实施水厕改造、雨水管网、植树造林、景区人饮工程等项目,山水林田草得到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旅游品牌得到很大提升。

  生产方式在转变,生活方式也在转型,吃上生态饭的群众,环保意识极强。走进油嘴湾景区,垃圾细致分类,定点集中清理,大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块块规则划分的土地上,“小菜园”“小花园”令人赏心悦目。

  2023年5月1日,油嘴湾景区充分放大旅游业的外部效应,全面免收门票,客流量不断增加,全面带动景区“吃、住、行、游、娱”等消费经济增长。

  “我们共同的愿景,就是打造一个让人来了还想来,有温度、有寄托、有情怀的景区。我们卖的不是门票,是净美的环境和身边的风土人情。”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负责人任臣义说。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生态好了,收入高了,油嘴湾景区也成为乡村旅游人气景点。

  2023年,景区接待游客3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9万元,吃上生态饭的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作者 程宦宁 李延平 丁玉梅 陈俊 宋明慧
编辑:赵旭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