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青海大通察汗河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师晓琼
发布时间:2024-06-14 08:01:40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身着“豹纹”外套,机警地环视四周!近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林草局工作人员查看察汗河境内的红外相机时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踪迹,这是豹猫首次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地方进行夜间活动的视频。

  据介绍,大通县多年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数据收集及分类统计工作,红外相机监测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荒漠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岩羊、赤狐,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西伯利亚狍,其他三有野生动物有颈雉、山燥鹛等在察汗河生活的轨迹。

  近年来,大通县积极开展林(草)长制工作,建立县、林场、乡、村四级林(草)长组织体系,“林(草)长+河湖长”“林(草)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警长”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由570名林(草)长、1891名林草管护员组成的分级管理体系,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

  同时,完善“一个预案、四个方案、六项制度”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建立“3+3+N”的防灭火联动工作机制,将全县划分为289个大网格、431个小网格,把资源巡护、森林草原防火等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从严查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初见成效,物种多样性逐渐丰富,现有野生动物215种、野生植物613种,雪豹、黑鹳、川西兜被兰等多种濒危动植物重返公众视野。

  此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探索“校地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宝库林场挂牌成立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研究博士(后)工作站”,并将察汗河景区展馆改造为大通县生物多样性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青海省生态教育示范和带动作用。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扎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党建引领“一村一品”打造绿色休闲农业
"党建引领"打造"一村一品"打响"玉拉农家"党建品牌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一季度西宁回收加工利用各类物资72790吨
西宁市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24H热点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青海西宁:社区内的民...
西宁市城北区8家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免费开放
青海西宁: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供岗万余
【大美青海 高原足球】西宁市城中区特色农产品将亮...
【大美青海 高原足球】6月16日西宁队再回主场迎战...
构建新型储能模式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新驱动引...
【祖国好 家乡美】青海西宁:“小阵地”讲好“大故...
青海民和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互嵌式”家园里的幸福事——青海海东市易地扶贫...
青海西宁:6月15日起北川河东路全幅封闭施工
热点图片
青海乌兰驼业新动力新路径
青海乌兰驼业新动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老钢厂里的新模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文化中国行】古韵今风,百年排灯展新颜——“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四
【文化中国行】古韵...
青海海晏:守护好源头活水 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青海海晏:守护好源...
青海互助“八眉猪”再获全国性荣誉
青海互助“八眉猪”...
【身边的感动】兴海草原上的“格桑花”——记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更藏卓玛
【身边的感动】兴海...
青海乌兰:“生态立县”让绿色发展底色更靓
青海乌兰:“生态立...
【乡村振兴在青海】“科技活水”浇灌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在青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青海大通察汗河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西宁晚报
2024-06-14 08:0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青海大通察汗河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西宁晚报
2024-06-14 08:0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青海大通察汗河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 2024-06-14 08:01:40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身着“豹纹”外套,机警地环视四周!近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林草局工作人员查看察汗河境内的红外相机时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踪迹,这是豹猫首次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地方进行夜间活动的视频。

  据介绍,大通县多年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数据收集及分类统计工作,红外相机监测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荒漠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岩羊、赤狐,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西伯利亚狍,其他三有野生动物有颈雉、山燥鹛等在察汗河生活的轨迹。

  近年来,大通县积极开展林(草)长制工作,建立县、林场、乡、村四级林(草)长组织体系,“林(草)长+河湖长”“林(草)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警长”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由570名林(草)长、1891名林草管护员组成的分级管理体系,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

  同时,完善“一个预案、四个方案、六项制度”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建立“3+3+N”的防灭火联动工作机制,将全县划分为289个大网格、431个小网格,把资源巡护、森林草原防火等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从严查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初见成效,物种多样性逐渐丰富,现有野生动物215种、野生植物613种,雪豹、黑鹳、川西兜被兰等多种濒危动植物重返公众视野。

  此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探索“校地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宝库林场挂牌成立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研究博士(后)工作站”,并将察汗河景区展馆改造为大通县生物多样性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青海省生态教育示范和带动作用。

作者 师晓琼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