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追寻光辉足迹 共筑红色梦想
——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见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爽 李雪萌 田得乾 石成砚 郑思哲 尹耀增
发布时间:2024-08-30 11:15:33
编辑:赵婕
QQ图片20240830061016缅怀“两弹一星”元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天,我们缅怀这一段求真求实的科技史诗,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汲取精神营养,砥砺前行动力。”

  “回到这片有信仰的土地,我们看到精神有传承,情怀感后人,倍感欣慰、振奋。”

  “他们为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深深地被这些事迹所感动,被‘两弹一星’精神所感染,一定要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爱国奉献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在砥砺奋斗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自强自信中争创一流业绩,在协同创新中勇攀科技高峰。”

  ……

  辽阔壮美的金银滩草原,一片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土地,这里不仅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8月29日,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举行。缅怀历史、传承精神,探访旧址、见证辉煌,共谋发展、展望未来,参加活动的各界代表人士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QQ图片20240830061022参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魏雅琪 摄

  重温历史荣光 读懂“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密码

  踏入庄严肃穆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这个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地方,永远能给国人以信心、信念、信仰和力量的精神高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处处动人的场景,把大家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广大建设者以“三顶帐篷”起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唱响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凯歌。

  陈列的手摇计算机、原始图纸资料、大型球面车床等革命文物,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当年的科技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和详尽的文字介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烈而豪迈的中国“两弹一星”发展画卷。

  他们当中,有人是国内专家,有人是享誉海外的科学家,有人改写中国核武器历史,有人隐姓埋名,有人奉献一生,有人牺牲生命,党和人民永远无法忘记……读懂他们当年的选择,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奉献为什么全然忘我,将得失看淡,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完成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今年83岁的刘书鹤曾是原二二一厂技术研究部环境实验室主任。196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位于西海镇的金银滩草原。和很多科学家一样,在这片神秘禁区,他一干就是28年。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刘书鹤感慨万千,他说,回望奋斗历程,有太多的隐姓埋名人,他们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两弹一星”精神造就了一代人,激励了一代人,教育了一代人。希望青年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大家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对老一辈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述,听到动情处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年代,并深深地为“两弹元勋”的壮举所折服:邓稼先投身我国核试验事业,几十年隐姓埋名,不顾危险深入试验区采集数据;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牺牲时想到的仍然是保护好实验资料;钱学森、彭桓武等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献身国防事业。

  所有这些,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强烈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心情非常激动,站在这里让我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受,能够感受到那时候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之子于辛激动地说,“两弹一星”精神有着历久弥坚的生命力,必将继续引领我们去战胜艰难险阻、攀登新的高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

  在“596”主题长廊中,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大家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英灵不远,浩气长存!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厅,“于敏、王大珩、邓稼先、孙家栋、钱学森……”一面刻着曾经为核事业奋斗过的科学家名牌的立体墙映入眼帘,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用生命谱写下不朽乐章,这些名字刻在墙上,更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国之脊梁,永垂不朽。轻柔缓和的音乐在缅怀厅缓缓响起,嘉宾手持黄白两色的菊花,深切缅怀为中国核事业逝去生命的英雄,现场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向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思。

  “爸爸,我为自己是‘核二代’,是221人而自豪!原子城,是我永远的故乡,是我无法忘怀的家!”家书《归途》表达了所有“核二代”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人民英雄、民族功勋为国家所作的贡献,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时刻准备着,将来报效国家。”少先队员代表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这一刻,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打卡“历史地标” 见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

  在海北州辽阔而深邃的天地间,一处承载着辉煌记忆与不屈精神的圣地——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当年军营的壮观景象,只留下曾经的遗迹,但呈梅花形状分布的导弹发射架、静静矗立的制导站,还有指向天际的防空导弹模型,无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程。

  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不仅是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与传承的重要见证。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军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和导弹,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盾牌。这里,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声回响都是对先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颂歌。

  站在这片曾经见证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与牺牲的土地上,大家神情肃穆,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响彻云霄的奋斗号角。“正是因为有郭永怀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科研人,以身许国,奋勇向前,为了祖国向最高端的科学未知领域不断冲锋,中国才能在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侄孙郭涛认为,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

  回溯至半个多世纪前,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研制核武器的征途。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无数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的安全和尊严立下了不朽功勋。

  走进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一股庄重而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厂房、锈迹斑斑的设备,以及那些静默诉说着过往的纪念碑,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思,逐一探访了当年科学家们工作生活的场所,还不时停下脚步,凝视着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勇气,仿佛能听到那些年日日夜夜科研攻关的敲击声,感受到那份为国争光的炽热情怀。老同志们更是感慨万千,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年轻一代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对青海很有感情,因为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3年。”忆往昔,原二二一厂厂长王菁珩动情地说,那个年代,使命和责任把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组成了一支敢于担当、自主创新、勇于登攀、善打硬仗的团队,不怨、不悔、不变对党的事业忠诚,不停、不息、不倦履行自己的责任。把核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希望早日造出“争气弹”圆中国人的梦想。结合当下,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两弹一星”故事,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焕发新活力。

  牢记殷殷嘱托 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

  当日下午,各界代表人士还驱车前往刚察县仙女湾和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瞰海北”参观调研活动。大家亲身体验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成就。

  一路参观、一路感慨,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到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从青海湖畔到果洛藏贡麻村,大家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感动到哪里。这种走心动情、穿越时空的抵近对望与真诚对话,使大家更能从老一辈科学家可歌可泣的坚定信仰、可敬可叹的红色气节、可感可佩的爱国情怀中撷取最丰富的红色滋养,汲取一往无前、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两弹一星’伟业,致敬‘两弹一星’创造者建设者,更要通过发挥我们红色场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都是对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最好教科书,都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说。

  “寻访红色足迹、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漫步在金银滩草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洗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刘志妍说,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探索,在磨砺中成长,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

  “传承,是因为时代需要。”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庆蓉表示,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对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着重大意义。在今后的课堂上要讲好“两弹一星”的故事、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以及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学习、内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历史昭示我们,精神始终是宝贵的财富、动人的力量。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尽管日已西沉,但大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两弹一星”的光辉历程,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夜空,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如同不灭的火焰,熊熊燃烧,温暖而炽热。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动,继续前行,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推荐阅读
陈刚在西宁市督导调研稳增长工作
吴晓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青藏铁路湟源站:深夜鏖战为道岔“舒筋壮骨”
青海暑期游成绩单亮眼 西宁跻身避暑热门前三甲
关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西宁市连办三场活动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海贵南:牛羊交易火 牧民收入丰
24H热点
唐卡艺术的生态“底色”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青海省化隆回族...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进“中心”门 解“百家”忧
【祖国好 家乡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传承...
【祖国好 家乡美】照壁山下好风光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蔬菜近七成销往省外
【走进221 致敬元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锡化”共建青海首个蝴蝶兰高标准繁育基地投用
热点图片
唐卡艺术的生态“底色”
唐卡艺术的生态“底色”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谱写新华章——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进“中心”门 解“百家”忧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
【祖国好 家乡美】“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祖国好 家乡美】“...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以“纸”为媒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前行的力量——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综述(下)
【传承弘扬“两弹一...
【祖国好 家乡美】照壁山下好风光
【祖国好 家乡美】照...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蔬菜近七成销往省外
青海大通县7万亩冷凉...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追寻光辉足迹 共筑红色梦想
——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见闻

青海日报
2024-08-30 11:1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追寻光辉足迹 共筑红色梦想
——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见闻

青海日报
2024-08-30 11:1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追寻光辉足迹 共筑红色梦想
——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见闻

  • 2024-08-30 11:15:33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40830061016缅怀“两弹一星”元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天,我们缅怀这一段求真求实的科技史诗,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汲取精神营养,砥砺前行动力。”

  “回到这片有信仰的土地,我们看到精神有传承,情怀感后人,倍感欣慰、振奋。”

  “他们为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深深地被这些事迹所感动,被‘两弹一星’精神所感染,一定要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爱国奉献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在砥砺奋斗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自强自信中争创一流业绩,在协同创新中勇攀科技高峰。”

  ……

  辽阔壮美的金银滩草原,一片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土地,这里不仅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8月29日,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举行。缅怀历史、传承精神,探访旧址、见证辉煌,共谋发展、展望未来,参加活动的各界代表人士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QQ图片20240830061022参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魏雅琪 摄

  重温历史荣光 读懂“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密码

  踏入庄严肃穆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这个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地方,永远能给国人以信心、信念、信仰和力量的精神高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处处动人的场景,把大家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广大建设者以“三顶帐篷”起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唱响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凯歌。

  陈列的手摇计算机、原始图纸资料、大型球面车床等革命文物,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当年的科技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和详尽的文字介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烈而豪迈的中国“两弹一星”发展画卷。

  他们当中,有人是国内专家,有人是享誉海外的科学家,有人改写中国核武器历史,有人隐姓埋名,有人奉献一生,有人牺牲生命,党和人民永远无法忘记……读懂他们当年的选择,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奉献为什么全然忘我,将得失看淡,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完成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今年83岁的刘书鹤曾是原二二一厂技术研究部环境实验室主任。196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位于西海镇的金银滩草原。和很多科学家一样,在这片神秘禁区,他一干就是28年。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刘书鹤感慨万千,他说,回望奋斗历程,有太多的隐姓埋名人,他们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两弹一星”精神造就了一代人,激励了一代人,教育了一代人。希望青年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大家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对老一辈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述,听到动情处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年代,并深深地为“两弹元勋”的壮举所折服:邓稼先投身我国核试验事业,几十年隐姓埋名,不顾危险深入试验区采集数据;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牺牲时想到的仍然是保护好实验资料;钱学森、彭桓武等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献身国防事业。

  所有这些,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强烈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心情非常激动,站在这里让我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受,能够感受到那时候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之子于辛激动地说,“两弹一星”精神有着历久弥坚的生命力,必将继续引领我们去战胜艰难险阻、攀登新的高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

  在“596”主题长廊中,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大家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英灵不远,浩气长存!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厅,“于敏、王大珩、邓稼先、孙家栋、钱学森……”一面刻着曾经为核事业奋斗过的科学家名牌的立体墙映入眼帘,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用生命谱写下不朽乐章,这些名字刻在墙上,更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国之脊梁,永垂不朽。轻柔缓和的音乐在缅怀厅缓缓响起,嘉宾手持黄白两色的菊花,深切缅怀为中国核事业逝去生命的英雄,现场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向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思。

  “爸爸,我为自己是‘核二代’,是221人而自豪!原子城,是我永远的故乡,是我无法忘怀的家!”家书《归途》表达了所有“核二代”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人民英雄、民族功勋为国家所作的贡献,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时刻准备着,将来报效国家。”少先队员代表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这一刻,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打卡“历史地标” 见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

  在海北州辽阔而深邃的天地间,一处承载着辉煌记忆与不屈精神的圣地——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当年军营的壮观景象,只留下曾经的遗迹,但呈梅花形状分布的导弹发射架、静静矗立的制导站,还有指向天际的防空导弹模型,无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程。

  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不仅是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与传承的重要见证。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军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和导弹,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盾牌。这里,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声回响都是对先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颂歌。

  站在这片曾经见证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与牺牲的土地上,大家神情肃穆,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响彻云霄的奋斗号角。“正是因为有郭永怀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科研人,以身许国,奋勇向前,为了祖国向最高端的科学未知领域不断冲锋,中国才能在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侄孙郭涛认为,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

  回溯至半个多世纪前,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研制核武器的征途。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无数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国家的安全和尊严立下了不朽功勋。

  走进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一股庄重而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厂房、锈迹斑斑的设备,以及那些静默诉说着过往的纪念碑,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思,逐一探访了当年科学家们工作生活的场所,还不时停下脚步,凝视着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勇气,仿佛能听到那些年日日夜夜科研攻关的敲击声,感受到那份为国争光的炽热情怀。老同志们更是感慨万千,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年轻一代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对青海很有感情,因为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3年。”忆往昔,原二二一厂厂长王菁珩动情地说,那个年代,使命和责任把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组成了一支敢于担当、自主创新、勇于登攀、善打硬仗的团队,不怨、不悔、不变对党的事业忠诚,不停、不息、不倦履行自己的责任。把核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希望早日造出“争气弹”圆中国人的梦想。结合当下,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两弹一星”故事,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焕发新活力。

  牢记殷殷嘱托 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

  当日下午,各界代表人士还驱车前往刚察县仙女湾和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瞰海北”参观调研活动。大家亲身体验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成就。

  一路参观、一路感慨,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到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从青海湖畔到果洛藏贡麻村,大家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感动到哪里。这种走心动情、穿越时空的抵近对望与真诚对话,使大家更能从老一辈科学家可歌可泣的坚定信仰、可敬可叹的红色气节、可感可佩的爱国情怀中撷取最丰富的红色滋养,汲取一往无前、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两弹一星’伟业,致敬‘两弹一星’创造者建设者,更要通过发挥我们红色场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都是对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最好教科书,都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说。

  “寻访红色足迹、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漫步在金银滩草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洗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刘志妍说,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探索,在磨砺中成长,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

  “传承,是因为时代需要。”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庆蓉表示,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对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着重大意义。在今后的课堂上要讲好“两弹一星”的故事、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以及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学习、内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历史昭示我们,精神始终是宝贵的财富、动人的力量。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尽管日已西沉,但大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两弹一星”的光辉历程,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夜空,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如同不灭的火焰,熊熊燃烧,温暖而炽热。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动,继续前行,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 魏爽 李雪萌 田得乾 石成砚 郑思哲 尹耀增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