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纳顿故里大呼喊,七月八月连九月,瓜果飘香满三川,鸣鼓鸣锣庆丰收,共产党好比东方升起的金太阳,他领导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10月4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梧释村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族纳顿节培训班现场,过上了好日子的三川儿女,用土族特有的表现形式《道拉》唱出了心中对党的感恩心声。
以思想引领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官亭镇位于民和县南部的黄河北岸,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常住有汉、土、回、藏、东乡等8个民族。多年来,官亭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村社”理念,坚持以团结促发展,以发展促进步,以进步促和谐,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纳顿是三川土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热烈的文化娱乐节日,因其活动延续时间长、群众参与广等鲜明特点,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展现的是三川土族儿女的文化个性,体现的是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带动的是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的是三川地区民族团结进步。
“目前,我们打造了喇家遗址博物馆、接官亭、三川科技文化中心等教育基地及13个村级民族团结创建阵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宣传教育。组建宣讲小分队,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活动。在每年的春节、纳顿节等节日期间,邀请各民族群众逛会场、赏民俗,组织老党员、乡贤、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互相看望、慰问,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友谊,在你来我往的实践中,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和县官亭镇党委书记党仁俊告诉记者。
以良法善治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为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官厅镇将全镇划分为247个微网格,邀请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参与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土汉”双语调解室,畅通各族群众诉求通道,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坚持“微信群+民情日志”双向互动模式,提高网格效能,及时掌握网格内“新鲜事”“棘手事”,做到“民有所呼,群有所应”。
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诉求表达强烈的群众,组织专人上门调解,送政策入户。始终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累计评选“五星级文明户”3989户,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
以共同发展织就民族团结“幸福锦”
在官亭镇,土族妇女还世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刺绣技艺精湛。土族刺绣品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烟袋等。
近三年来,官亭镇利用2841万元乡村振兴资金,聚焦“一村一品”,重点发展核桃、黄芪、百合等优质产业项目15个,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菜篮子”品种持续丰富。投资670万元建设喇家垂钓休闲园,突出大禹文化旅游、土乡民俗风情观光旅游、黄河沿线旅游三大主题,扶持土族刺绣等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挖掘官亭土族纳顿、道拉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81名乡土民族文化传承人,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金名片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目前,已实现新增城镇就业807人、农民转移就业4420人,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提质行动以及“三清三改”专项整治,7个和美乡村、870座农村户厕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展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官亭古镇新形象,各族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以守望相助迈步民族团结“奋进路”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官亭镇与积石山县仅一河之隔,是青海省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爱援助下,官亭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都是志愿者,有的帮忙分发救灾物资,有的参与道路清理和救援工作,有的一起动手搭建临时帐篷;邻里们彼此分享食物和水,照顾受伤的邻居;官亭镇的“四千年拉面”馆,自家门店虽因破裂关了门,却支起了“地摊面馆”,只为让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吃上一口热饭……
安置点上,还有武警、消防应急在救援保障,挂着其他省份车牌的车辆不停驶入,车上卸下的矿泉水、方便面、棉衣棉被等物资,悉数分发到群众手中。与此同时,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牦牛肉来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棉帐篷来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煤炭来了……还有江苏的棉衣、被褥,重庆、四川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无疆大爱流淌在震区的角角落落。大家彼此素不相识,却心手相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现在的官亭,民心思稳、民心思富、民心思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