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过去一年,青海高原乡村振兴产业蓬勃发展,村庄变得更美丽宜居,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的全省两会上,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们带来了哪些好消息?新的一年,他们又将如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省人大代表陈俊良:推动陶北村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省人大代表陈俊良是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的党总支书记,他说,过去一年,陶北村全面推进陶小堡茶餐厅、陶小堡尚喜宴会厅等村集体发展项目,成功举办大堡子镇第四届“三乡邻聚里”年俗年货节,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此外,村里还建成了集花海、乡村美食、露营烧烤、水上乐园、乡村原生态文化大舞台演绎于一体的农趣打卡地,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谈起村里的变化,陈俊良言语间透着喜悦和自豪。他说,去年村里还举办了首届陶北花海“冰雪窑”暨陶北花海冰雪嘉年华活动,吸引游客3万人次。同时,还举办了城北区乡村“春晚”,让陶北村的人气越来越旺,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谈到村子未来的规划,陈俊良说:“我们将在陶北村西步行街打造集民俗文化、特色餐饮、市民下乡休闲于一体的河湟文化乡村旅游接待点。同时,推动趣浪城北·欢乐谷·陶北花海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到村里游玩,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大堡子镇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西海全媒体记者 季蓉)

省人大代表梅朵拉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青年对乡村意味着什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返乡创业的青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此次参会的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香达村村民梅朵拉毛,便是其中的一位。
梅朵拉毛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便开始了创业之路。其间,她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巨变: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庄稼地的黑青稞收成一年更比一年好。还有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变好了,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梅朵拉毛拥有了属于她的一份事业。创业期间,她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领村里的妇女积极创业,因此,她荣获了巾帼创业奖项。
梅朵拉毛说,作为来自基层的一名省人大代表,她要尽职尽责,利用自己的创业平台,多去了解农牧民的就业需求和技能情况,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同时,她还会和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合作,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予琴)

祁晓军 摄
省政协委员刘思津:让“班玛味道”飘香全国
“消费者只要品尝过公司的牛羊肉,绝对会有再次购买的欲望,我们的牛羊肉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说到自家的牛羊肉产品,省政协委员、青海金牧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思津满脸自豪。
刘思津在青海创业已有32年,以前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做食品批发生意。这几年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让他看到了新的商机。此后,刘思津转型投身牛羊肉加工行业,并很快在班玛县注册成立青海金牧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还陆续注册了“果洛金牧”“玛卿金牧”“玛卿莲花”“玛卿雪山藏牦牛”“玛卿卓玛”等商标,将果洛牛羊肉销往全国。
刘思津说,牛羊肉加工企业一头连着牧场,一头连着百姓的餐桌。去年,公司收购牛羊2000头(只),牦牛肉加工产业年产值达1600万元,以此带动当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前段时间,公司还与班玛县吉卡乡当吾村续签了牦牛养殖项目协议,将带领当地牧民一起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新的一年,刘思津打算继续当好牧民群众的“牛保姆”,做大做强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并与川渝地区加强合作,让更多源自果洛的“班玛味道”飘香全国。
(西海全媒体记者 郭红霞)

祁晓军 摄
省政协委员李臣玲: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青海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具有发展乡村文化的基础优势,但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方面还需持续发力。
身为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的李臣玲在分组讨论中说,过去一年的经历,让她对乡村振兴,尤其是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
去年夏天,李臣玲与学校师生代表奔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台其庄村,投身学校“一联双帮”活动。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她发现村里可供村民阅读学习的资源相对有限,适宜的书籍数量少。于是,她和团队当即决定为台其庄村援建“农家书屋”。
“走访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到目前我省多地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文化产业发展受限等实际困境。村子里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许多特色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情况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决心。”李臣玲说,他们将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和实践项目,让大学毕业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同时,充分挖掘青海丰富的文化底蕴,开发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青字号”文化产品,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反哺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西海全媒体记者 周建萍)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