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新家园 新希望 新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 俊
发布时间:2025-01-21 08:43:26
编辑:曹茂山

航拍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集中安置点。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蓦然回首,积石山6.2级地震已过去一年。陪伴灾区抚平伤痛的,不只是如流水般逝去的时间,更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那些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是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温暖瞬间。

  海东人民以坚强、希望与幸福为音符,交织出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的动人乐章,书写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与奋进,生动描绘出群众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画卷。

  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受灾群众喜迁新家园

  1月1日清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落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拉边村马文林的新家。室内几盆绿植生机勃勃,给整洁干净的屋子增添了几分温馨。

  马文林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煤,炉火熊熊燃烧起来,不一会儿,炉子上炖煮的手抓羊肉便香气四溢。随后,他又将瓜子、水果摆放在茶几上,准备和家人在这崭新的居所共度新年。

  “原来这间屋子的窗户在隔间,光线有些暗,镇党委的韩忠勇书记提议改造一下,改造后整个屋子亮堂多了。”马文林对重建后的房子十分满意。他指着西南角的房间说,从房子的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材的选用,韩书记和村“两委”事事操心、帮忙。

  “灾后恢复重建是去年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白庄镇党委书记韩忠勇表示,全镇党员干部把灾后重建作为“主战场”,精准施策,助力百姓实现安居梦想,齐心协力画好灾后群众住房品质提升的“同心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愈发深厚。

  灾后恢复重建伊始,海东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在推动农房建设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的同时,充分尊重并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维修加固的农房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重建的农房则采用砖混结构。

  地震中,共产党人那感天动地的身影,依旧活跃在灾后重建的艰难征程中。

  高原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紧跟党中央的奋进之志不断凝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海东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市579个党组织、1.3万余名党员,将灾后恢复重建当作磨炼党性修养的“试金石”、淬炼能力素质的“磨刀石”、锤炼工作作风的“砥砺石”,成为重建幸福家园的中坚力量。

  真情在这片逐渐复苏的土地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59.8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3.65万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在青藏高原创造出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的重建奇迹。

塔加乡中心学校。陈俊 摄

  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基础设施实现新改善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充盈感恩党的芬芳……”1月2日,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内,校园正中心的国旗迎风飘扬。孩子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地念着诗句,清脆的童声与教学楼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大字交相辉映。

  塔加乡党委书记徐寅曦介绍,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塔加乡中心学校多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总投资425万元的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完工。

  灾后重建,既是在废墟上的“原地起立”,更是为未来发展的“平地起跳”,如同在白纸上绘制最美的蓝图,在废墟之上建造最美的家园。

  ——投资2.75亿元实施47项教育类项目,新建、修缮学校60所,维修加固、重建校舍125栋,灾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得到根本性改善。

  ——投资0.63亿元实施9项医疗类项目,新建、改建医院及卫生室17家,灾区的医疗环境得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投资3.48亿元实施8项交通类项目,改造5条国省道路,修复整治57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3.85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

  ——投资6.83亿元实施43项水利类项目,修复治理河道53公里,维修重建供水管道303公里,新建规模化水厂4座,有效保障15.85万名群众的供水安全以及5667公顷农田的灌溉。

  如今,灾后重建校园里传出的琅琅书声,焕然一新村庄上空飘荡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挥洒的滴滴汗水,构成了海东大地最坚毅的图景。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社会和谐展现新面貌

  新年第一天,刚搬入新居不久的甘艳荷早早起床,把新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准备了丰盛的美食,迎接前来串门的亲戚。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冬天不再寒冷,孩子上学也方便。对我们一家人来说,进城住楼房,是灾后到现在最幸福的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史纳新区滨河花园小区里,甘艳荷感慨万分,她觉得幸福生活在此处启航。

  甘艳荷的新居是三室两厅,南北通透的布局,简约现代的装修风格,再加上几幅寓意温馨的装饰画点缀,整体给人一种舒适、整洁、温馨的感觉。

  年逾五十的甘艳荷来自民和县马营镇罗家沟村,家中六口人,收入主要依靠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地震致使她家的房子坍塌。

  “以前的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来我们选择购买保障房进城安置的方式。政府补贴16.5万元,自己再筹集一部分,加上装修花费的8万多元,全部下来花了三十万元出头,真的很划算。”甘艳荷满脸笑意地说。

  甘艳荷的“新生活”,正是当地选择购买保障房上楼安置灾后重建搬迁户的一个缩影。和她一样,在县城滨河花园小区内的搬迁户达600余家。

  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当地党委政府为受灾群众建设的新家园之一。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党委政府规划了一间房屋作为商业用房。

  “党的政策实话好,不仅把我们搬了下来,还为我们谋划好了谋生的出路。家里的铺面我打算卖点小吃,免费承包的大棚我打算种点蔬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党支部书记马世明满怀憧憬地说。

  民生之事最能温暖民心。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聚焦受灾群众就近就业。优先吸纳近万名受灾群众参与物资转运、危房拆除、垃圾清运等工作,并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灾区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过万人,发放劳务报酬上亿元。

  ——聚焦受灾群众稳定增收。紧紧围绕受灾群众急需的受灾畜牧业恢复、后续产业提档升级、到户产业补贴等需求,投资1.69亿元谋划实施33个项目,进一步提升受灾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

  ——聚焦灾区后续产业发展。统筹利用民族团结、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谋划实施特色产业项目,提高灾区农业特色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聚焦国省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锚定兰西城市群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契机,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不断把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

  如今,海东三县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受灾群众实现居家有住房、上学有校舍、治病有医院、城镇有功能、水电有配套、出行有道路,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托起稳稳的幸福。

推荐阅读
吴晓军: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建言献策
吴晓军: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省会力量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4年度省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公告
新家园 新希望 新生活
实干笃行:班彦——感恩奋进 走好致富路
24H热点
【两会特刊】两会影像
【文化中国年】社火预演忙 乡村年味浓
【聚焦全省两会】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教育援青 点亮...
【两会特别报道】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青海建设——...
【聚焦全省两会】金田村: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塑造发展新优势 搏得产业“...
【两会特别报道】担当奋进勇争先 扬优成势开新局—...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而...
【两会特别报道】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春走基层】乡味足 年味浓!朱南村年货节热闹非凡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刊】两会影像
【两会特刊】两会影像
【文化中国年】社火预演忙 乡村年味浓
【文化中国年】社火...
【聚焦全省两会】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教育援青 点亮梦想
【聚焦全省两会】果...
【两会特别报道】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青海建设——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实录
【两会特别报道】以...
【聚焦全省两会】金田村: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半篇”文章
【聚焦全省两会】金...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塑造发展新优势 搏得产业“新”精彩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两会特别报道】担当奋进勇争先 扬优成势开新局——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侧记
【两会特别报道】担...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而团结奋斗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吴晓军主持 罗东川作政府工作报告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家园 新希望 新生活

青海日报
2025-01-21 08:4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家园 新希望 新生活

青海日报
2025-01-21 08:4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家园 新希望 新生活

  • 2025-01-21 08:43:26
  • 来源:青海日报

航拍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集中安置点。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蓦然回首,积石山6.2级地震已过去一年。陪伴灾区抚平伤痛的,不只是如流水般逝去的时间,更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那些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是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温暖瞬间。

  海东人民以坚强、希望与幸福为音符,交织出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的动人乐章,书写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与奋进,生动描绘出群众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画卷。

  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受灾群众喜迁新家园

  1月1日清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落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拉边村马文林的新家。室内几盆绿植生机勃勃,给整洁干净的屋子增添了几分温馨。

  马文林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煤,炉火熊熊燃烧起来,不一会儿,炉子上炖煮的手抓羊肉便香气四溢。随后,他又将瓜子、水果摆放在茶几上,准备和家人在这崭新的居所共度新年。

  “原来这间屋子的窗户在隔间,光线有些暗,镇党委的韩忠勇书记提议改造一下,改造后整个屋子亮堂多了。”马文林对重建后的房子十分满意。他指着西南角的房间说,从房子的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材的选用,韩书记和村“两委”事事操心、帮忙。

  “灾后恢复重建是去年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白庄镇党委书记韩忠勇表示,全镇党员干部把灾后重建作为“主战场”,精准施策,助力百姓实现安居梦想,齐心协力画好灾后群众住房品质提升的“同心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愈发深厚。

  灾后恢复重建伊始,海东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在推动农房建设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的同时,充分尊重并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维修加固的农房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重建的农房则采用砖混结构。

  地震中,共产党人那感天动地的身影,依旧活跃在灾后重建的艰难征程中。

  高原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紧跟党中央的奋进之志不断凝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海东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市579个党组织、1.3万余名党员,将灾后恢复重建当作磨炼党性修养的“试金石”、淬炼能力素质的“磨刀石”、锤炼工作作风的“砥砺石”,成为重建幸福家园的中坚力量。

  真情在这片逐渐复苏的土地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59.8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3.65万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在青藏高原创造出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的重建奇迹。

塔加乡中心学校。陈俊 摄

  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基础设施实现新改善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充盈感恩党的芬芳……”1月2日,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内,校园正中心的国旗迎风飘扬。孩子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地念着诗句,清脆的童声与教学楼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大字交相辉映。

  塔加乡党委书记徐寅曦介绍,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塔加乡中心学校多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总投资425万元的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完工。

  灾后重建,既是在废墟上的“原地起立”,更是为未来发展的“平地起跳”,如同在白纸上绘制最美的蓝图,在废墟之上建造最美的家园。

  ——投资2.75亿元实施47项教育类项目,新建、修缮学校60所,维修加固、重建校舍125栋,灾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得到根本性改善。

  ——投资0.63亿元实施9项医疗类项目,新建、改建医院及卫生室17家,灾区的医疗环境得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投资3.48亿元实施8项交通类项目,改造5条国省道路,修复整治57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3.85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

  ——投资6.83亿元实施43项水利类项目,修复治理河道53公里,维修重建供水管道303公里,新建规模化水厂4座,有效保障15.85万名群众的供水安全以及5667公顷农田的灌溉。

  如今,灾后重建校园里传出的琅琅书声,焕然一新村庄上空飘荡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挥洒的滴滴汗水,构成了海东大地最坚毅的图景。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社会和谐展现新面貌

  新年第一天,刚搬入新居不久的甘艳荷早早起床,把新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准备了丰盛的美食,迎接前来串门的亲戚。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冬天不再寒冷,孩子上学也方便。对我们一家人来说,进城住楼房,是灾后到现在最幸福的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史纳新区滨河花园小区里,甘艳荷感慨万分,她觉得幸福生活在此处启航。

  甘艳荷的新居是三室两厅,南北通透的布局,简约现代的装修风格,再加上几幅寓意温馨的装饰画点缀,整体给人一种舒适、整洁、温馨的感觉。

  年逾五十的甘艳荷来自民和县马营镇罗家沟村,家中六口人,收入主要依靠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地震致使她家的房子坍塌。

  “以前的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来我们选择购买保障房进城安置的方式。政府补贴16.5万元,自己再筹集一部分,加上装修花费的8万多元,全部下来花了三十万元出头,真的很划算。”甘艳荷满脸笑意地说。

  甘艳荷的“新生活”,正是当地选择购买保障房上楼安置灾后重建搬迁户的一个缩影。和她一样,在县城滨河花园小区内的搬迁户达600余家。

  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当地党委政府为受灾群众建设的新家园之一。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党委政府规划了一间房屋作为商业用房。

  “党的政策实话好,不仅把我们搬了下来,还为我们谋划好了谋生的出路。家里的铺面我打算卖点小吃,免费承包的大棚我打算种点蔬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党支部书记马世明满怀憧憬地说。

  民生之事最能温暖民心。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聚焦受灾群众就近就业。优先吸纳近万名受灾群众参与物资转运、危房拆除、垃圾清运等工作,并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灾区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过万人,发放劳务报酬上亿元。

  ——聚焦受灾群众稳定增收。紧紧围绕受灾群众急需的受灾畜牧业恢复、后续产业提档升级、到户产业补贴等需求,投资1.69亿元谋划实施33个项目,进一步提升受灾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

  ——聚焦灾区后续产业发展。统筹利用民族团结、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谋划实施特色产业项目,提高灾区农业特色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聚焦国省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锚定兰西城市群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契机,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不断把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

  如今,海东三县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受灾群众实现居家有住房、上学有校舍、治病有医院、城镇有功能、水电有配套、出行有道路,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托起稳稳的幸福。

作者 陈 俊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