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党旗领航】构建多元人才生态链 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大通以真招、妙招、实招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赵玉婷
发布时间:2025-06-03 15:27:29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党建引领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引擎,聚焦服务支撑西宁市“五个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引才增量、育才提质、用才增效、留才固本”为主线,系统布局人才强县战略,通过一系列真招、妙招、实招,着力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新生态,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创新动能和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才融合 引才见真招

  合作社的牛棚里,牧民们正忙着给牦牛分群育肥;加工车间里,妇女们熟练地分割牦牛肉、包装深加工产品。这份“家门口的产业红利”,正以多元方式改变着高原村民们的生活图景。

  聚焦打造“数字赋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示范县”高原高品目标,大通县依托北川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融合产业园平台,借助江苏省农科院专家人才、先进技术,与本土人才协同开展大通牦牛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并拓宽销路签约上海、广州等城市合作伙伴,构建起“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产业链。

  大通是农业大县,也是青海省工业重点县。铝产业作为强韧主线贯穿着大通县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动脉。大通县依托铝产业人才“小高地”和青年创新示范基地,开展系列高端铝镁合金材料技术研发,累计引进和培养人才400余名、申报专利300余项,切实为“青海绿铝·高原铝谷”延链补链、集群发展、品牌跃升赋能增效。

  大通县还紧扣“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山水资源和产业需求,深挖文旅领头人、致富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人才富矿,充分激发引领创新、文化传承热情,为五业融合提供多维人才保障。持续擦亮大通花儿、皮影、刺绣、剪纸等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老爷山非遗工坊”引领非遗技艺及手工艺者高质量创业就业,培养3000余名青绣绣娘,合作作品荣登上海时装周和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展览。

  立足农业大县、工业强县实际,大通县围绕铝产业、农畜产品加工、文旅等县域产业特色,创新“党建+产业+人才”模式,链接科研院校、企业与本土人才,建成蔬菜与草产业“产学研”人才工作站等17个专业平台,通过技术服务、产业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高原冷凉蔬菜、铝产业技术研发、青绣品牌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协同联动 育用有妙招

  入夏,大通县田间地头与青山同色,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偶尔微风拂动,绿色“波浪”随风向着远方荡漾开来。当中,戴着草帽的科技特派员俯身打量着农作物的枝叶,为可能会遇到的病虫害“把脉问诊”。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科院在大通县建立“科技小院”,从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农民农村解难题。充分发挥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农业科技园区作用,成立26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不断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同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目前已累计培育职业农民2000余名。

微信截图_20250603070411

农技专家人才指导春耕。

  大通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柔性用才,扩大协作引才、项目引进、双向挂职交流力度。每年邀请“三百行动”医疗、文旅领域专家人才赴大通开展“组团式”帮扶;互派医疗、农文旅专业技术人才,让更多人才建设大通、服务大通。2024年借助第五届“青洽会”平台,采取技术合作、顾问指导等模式,累计签约人才项目8个,实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接续为大通发展“聚智汇力”新格局。

  与此同时,大通县还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延伸人才培育链条,让更多本地人借助这股“东风”,提升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增收致富。

  “以前我干过餐饮、理发,也在工地上打过小工,但每份工作都不长久,收入也微薄。自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护工,我的收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洪菊说,如今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操,不仅获得了护工资格证书,月收入更是过万元,让她找到了职业的价值和成就感。

  强化“西才东育”,推动与江苏好苏嫂等单位的长期合作、联动共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开展技能人才抚育工程,目前全县完成护工技能人才培育8000余人,切实以本土特色品牌赋能稳就业、强技能、促增收。

  大通县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专家帮扶、双向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平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本土人才素质,促进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县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优化生态 留才施实招

  人才的扎根奉献,离不开党建的坚实引领。大通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优质人才生态。

  “‘人才绿卡’让我在大通感受到了真实的温暖,有卡在手,实现了在县内出行、旅游自由。”由大通县应急管理局直接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汪永菊由衷地说道。近两年,大通县通过高校专场招聘会、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通县人才引进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引进物联网工程、自然地理学等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共28人,有效充实全县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引才大使”联络站作用,选聘50名“引才大使”,推广“高校+回乡+校友”人才链模式,引导青年人才返乡发展。

微信截图_20250603070420

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大通县委组织部供图

  优渥的人才生态是引人留人的关键。只有在党建引领下,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全方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人才才能留得住、用得好。大通县始终坚持“环境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制定出台支持人才工作实际的16条政策措施,为全县37名不同领域人才配套制发“人才绿卡”,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在人才就医、配偶就业、交通旅游、住房优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落实高层次人才急难愁盼事宜“马上办、快速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人才诉求,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以“硬举措+软环境”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引导鼓励人才精耕专业,扎根大通、服务大通、建设大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新的起点,大通县将持续深化人才“选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建设,以“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暖心留才”为主线,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环境,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在“六一”前夕看望少年儿童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我是护工,来自大通!
海北:国土绿化与“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24H热点
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西宁消防甘河园区实战演练为化工灾害救援“充电蓄能”
可鲁克湖展现生态美景
小小勇士战高原 ——省垣少年儿童庆“六一”高原小...
“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启动
“青”之朝气相邀 “海”之胸怀奔赴——青海省招商...
青海省各级妇联组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36°38′N,101°45′...
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
“橄榄绿”牵手“红领巾”共绘国防教育新画卷
热点图片
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西宁消防甘河园区实战演练为化工灾害救援“充电蓄能”
西宁消防甘河园区实...
可鲁克湖展现生态美景
可鲁克湖展现生态美景
小小勇士战高原 ——省垣少年儿童庆“六一”高原小勇士挑战赛见闻
小小勇士战高原 ——...
“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启动
“百市千县”中医药...
“青”之朝气相邀 “海”之胸怀奔赴——青海省招商引资上海推介会现场见闻
“青”之朝气相邀 “...
青海省各级妇联组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青海省各级妇联组织...
【“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36°38′N,101°45′E,这里是青海这里是西宁
【“西海2261·河湟文...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党旗领航】构建多元人才生态链 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大通以真招、妙招、实招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青海日报
2025-06-03 15:2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党旗领航】构建多元人才生态链 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大通以真招、妙招、实招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青海日报
2025-06-03 03:2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党旗领航】构建多元人才生态链 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大通以真招、妙招、实招涵养人才发展新生态

  • 2025-06-03 03:27:29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党建引领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引擎,聚焦服务支撑西宁市“五个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引才增量、育才提质、用才增效、留才固本”为主线,系统布局人才强县战略,通过一系列真招、妙招、实招,着力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新生态,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创新动能和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才融合 引才见真招

  合作社的牛棚里,牧民们正忙着给牦牛分群育肥;加工车间里,妇女们熟练地分割牦牛肉、包装深加工产品。这份“家门口的产业红利”,正以多元方式改变着高原村民们的生活图景。

  聚焦打造“数字赋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示范县”高原高品目标,大通县依托北川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融合产业园平台,借助江苏省农科院专家人才、先进技术,与本土人才协同开展大通牦牛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并拓宽销路签约上海、广州等城市合作伙伴,构建起“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产业链。

  大通是农业大县,也是青海省工业重点县。铝产业作为强韧主线贯穿着大通县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动脉。大通县依托铝产业人才“小高地”和青年创新示范基地,开展系列高端铝镁合金材料技术研发,累计引进和培养人才400余名、申报专利300余项,切实为“青海绿铝·高原铝谷”延链补链、集群发展、品牌跃升赋能增效。

  大通县还紧扣“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山水资源和产业需求,深挖文旅领头人、致富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人才富矿,充分激发引领创新、文化传承热情,为五业融合提供多维人才保障。持续擦亮大通花儿、皮影、刺绣、剪纸等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老爷山非遗工坊”引领非遗技艺及手工艺者高质量创业就业,培养3000余名青绣绣娘,合作作品荣登上海时装周和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展览。

  立足农业大县、工业强县实际,大通县围绕铝产业、农畜产品加工、文旅等县域产业特色,创新“党建+产业+人才”模式,链接科研院校、企业与本土人才,建成蔬菜与草产业“产学研”人才工作站等17个专业平台,通过技术服务、产业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高原冷凉蔬菜、铝产业技术研发、青绣品牌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协同联动 育用有妙招

  入夏,大通县田间地头与青山同色,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偶尔微风拂动,绿色“波浪”随风向着远方荡漾开来。当中,戴着草帽的科技特派员俯身打量着农作物的枝叶,为可能会遇到的病虫害“把脉问诊”。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科院在大通县建立“科技小院”,从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农民农村解难题。充分发挥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农业科技园区作用,成立26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不断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同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目前已累计培育职业农民2000余名。

微信截图_20250603070411

农技专家人才指导春耕。

  大通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柔性用才,扩大协作引才、项目引进、双向挂职交流力度。每年邀请“三百行动”医疗、文旅领域专家人才赴大通开展“组团式”帮扶;互派医疗、农文旅专业技术人才,让更多人才建设大通、服务大通。2024年借助第五届“青洽会”平台,采取技术合作、顾问指导等模式,累计签约人才项目8个,实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接续为大通发展“聚智汇力”新格局。

  与此同时,大通县还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延伸人才培育链条,让更多本地人借助这股“东风”,提升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增收致富。

  “以前我干过餐饮、理发,也在工地上打过小工,但每份工作都不长久,收入也微薄。自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护工,我的收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洪菊说,如今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操,不仅获得了护工资格证书,月收入更是过万元,让她找到了职业的价值和成就感。

  强化“西才东育”,推动与江苏好苏嫂等单位的长期合作、联动共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开展技能人才抚育工程,目前全县完成护工技能人才培育8000余人,切实以本土特色品牌赋能稳就业、强技能、促增收。

  大通县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专家帮扶、双向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平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本土人才素质,促进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县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优化生态 留才施实招

  人才的扎根奉献,离不开党建的坚实引领。大通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优质人才生态。

  “‘人才绿卡’让我在大通感受到了真实的温暖,有卡在手,实现了在县内出行、旅游自由。”由大通县应急管理局直接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汪永菊由衷地说道。近两年,大通县通过高校专场招聘会、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通县人才引进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引进物联网工程、自然地理学等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共28人,有效充实全县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引才大使”联络站作用,选聘50名“引才大使”,推广“高校+回乡+校友”人才链模式,引导青年人才返乡发展。

微信截图_20250603070420

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大通县委组织部供图

  优渥的人才生态是引人留人的关键。只有在党建引领下,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全方位留才用才制度体系,人才才能留得住、用得好。大通县始终坚持“环境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制定出台支持人才工作实际的16条政策措施,为全县37名不同领域人才配套制发“人才绿卡”,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在人才就医、配偶就业、交通旅游、住房优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落实高层次人才急难愁盼事宜“马上办、快速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人才诉求,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以“硬举措+软环境”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引导鼓励人才精耕专业,扎根大通、服务大通、建设大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新的起点,大通县将持续深化人才“选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建设,以“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暖心留才”为主线,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环境,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郑思哲 赵玉婷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