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州市新闻
文明城市创建给格尔木带来了啥?3万志愿者与120个小区作答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张永黎
发布时间:2025-06-20 07:59:10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北京传来好消息!5月23日北京表彰大会现场,当“格尔木”三个字响起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政府大院的工作人员集体鼓掌,手机瞬间被市民刷屏——

  这不是简单的荣誉,而是对一座高原城市的“全民验收”。市民马玉梅说:“以后要更爱护家园!”韩德胜大爷念叨着:“绿化好了生活舒服”,这些朴素的感受里,藏着文明创建最真实的意义:让城市从“被看见”到“被爱上”。

  北京传来喜讯!格尔木街头喜气扬

  6月15日,格尔木市民的热议话题仍然离不开“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称号。当北京传来喜讯,街头巷尾的笑容成了城市最美的注脚——环卫工马阿西牙清扫时步履轻快:“现在乱扔垃圾的少了,大家都在护着这座城。”这句朴实的感慨,道破了文明创建的核心逻辑:从环卫工手中的扫帚到市民自觉分类的双手,城市文明正从口号变为行动。

  杨树巷社区工作人员沈平望着整洁的巷道,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些年清楼道、整绿化,居民从‘看着改’到‘一起干’,社区成了真正的家。”昆仑路街道副主任张朝祥的表态更显深意:“金字招牌既是认可,更是永不停歇的考场。”从市容市貌的“面子”到民生服务的“里子”,城市文明正向着让每个角落都浸润暖意的目标迈进。如今的格尔木,绿化带里少了纸屑,斑马线前多了礼让,农贸市场的摊位摆得齐整,老旧小区的楼道亮了灯。

  广场舞跳进文明站,红马甲织就暖网

  上午九点的星园路社区,20位阿姨踩着《文明歌》跳广场舞,下午活动室就变成象棋角,几位学生正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3万名志愿者组成的“红马甲军团”,比闹钟还准时出现在望柳庄社区——师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组成服务队,对社区主干道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校长张宏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劝导、环境整治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文明格尔木添砖加瓦。”格尔木市注册志愿者有3万余人,他们组成328支队伍,打造了“三红服务惠民生”等多个品牌项目,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场景让记者深刻感受到,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行动,从社区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一次志愿服务做起,才汇聚成了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老楼长出充电桩,荒滩变身火箭乐园

  利和小区30年的老楼道里,王大爷的电动车终于有了充电位,新画的停车位让下班抢车位成了“过去时”。

  投资4亿元改造120个老小区,不是简单的“涂墙换锁”:航空巷的荒地上长出带火箭模型的儿童乐园,吴女士每天带娃来玩时都感慨:“以前这里全是沙土,现在路灯亮到晚上九点,连广场舞阿姨都挪到这儿来了。”

  漫步在格尔木的街头巷尾,能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曾经的老旧小区,如今已焕然一新。据格尔木市住建局工程师孟源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120个老旧小区,惠及1.85万户居民,投资达4亿元。城区内,道路平整宽阔,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格尔木市累计投入3.8亿元实施53个补短板项目,整治道路51条,新增停车位1.32万个,改造公交站亭114处。曾经的荒芜边角地,变身14个“口袋公园”和8处立体花坛。

  15分钟书香圈,菜市场里藏好人

  走在格尔木街头,15分钟准能遇见图书馆或城市书房,流动图书车每月往乡下送500本书。更动人的是菜市场的“隐形好人”:卖菜的张大姐捡到钱包原地等失主两小时,社区老王头免费修家电十年。周馆长说这些小事“比文化演出更养人”——当30位“格尔木好人”像星星一样散在街头,文明就成了不用提醒的自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格尔木市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这座城市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记者手记

  站在格尔木街头,记者突然理解了文明的最终目的——不是颁奖台上的金字招牌,而是王大爷给电动车充电时的安心,是吴女士带孩子在口袋公园玩耍时的笑声,是卖菜的张大姐守着钱包等失主的两小时。这座高原城市用4年改造120个老小区,让3万志愿者像毛细血管般扎进社区,把图书馆开到居民楼下——它证明文明创建从来不是“冲刺跑”,而是把“绿化变好”“路灯变亮”这些小事,做成了全民参与的“马拉松”。

  当北京的表彰声传来时,最动人的不是街头的彩旗,而是马玉梅阿姨说的“以后要更爱护家园”。这句话里藏着格尔木最珍贵的答案:文明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生活中养成出来的习惯——就像昆仑山上的雪水,终将汇成滋养城市的长河。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
罗东川会见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一行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西宁开发区千方百计稳就业
青海西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24H热点
青海西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青海西宁开发区千方百计稳就业 上半年新增就业6600...
青海果洛:再添一座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
青海省西宁市公开选聘首届“民营经济观察员”及营...
青海省西宁市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青海西宁城中:“引育留用” 构筑人才强区新优势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首创“大锅饭待客”模式
青海同仁:为600余名餐饮从业者免费体检办证
青海省玉树州启动嗨购“6·18”促消费活动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逢三说事”成群众家门口的...
热点图片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索南华:新的公“艺”之路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津青共建下的童趣乐园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石榴籽家园”让幸福实实在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经济聚焦】青海西宁甘河工业园区:锻强“高原工业筋骨”
【经济聚焦】青海西...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青海藏毯向新求变织锦绣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写在三江源头的生命壮歌——青海省4人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纪实
写在三江源头的生命...
以人大监督之力护航我省金融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综述
以人大监督之力护航...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格桑灼灼向阳开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明城市创建给格尔木带来了啥?3万志愿者与120个小区作答

西宁晚报
2025-06-20 07: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明城市创建给格尔木带来了啥?3万志愿者与120个小区作答

西宁晚报
2025-06-20 07:5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明城市创建给格尔木带来了啥?3万志愿者与120个小区作答

  • 2025-06-20 07:59:10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北京传来好消息!5月23日北京表彰大会现场,当“格尔木”三个字响起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政府大院的工作人员集体鼓掌,手机瞬间被市民刷屏——

  这不是简单的荣誉,而是对一座高原城市的“全民验收”。市民马玉梅说:“以后要更爱护家园!”韩德胜大爷念叨着:“绿化好了生活舒服”,这些朴素的感受里,藏着文明创建最真实的意义:让城市从“被看见”到“被爱上”。

  北京传来喜讯!格尔木街头喜气扬

  6月15日,格尔木市民的热议话题仍然离不开“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称号。当北京传来喜讯,街头巷尾的笑容成了城市最美的注脚——环卫工马阿西牙清扫时步履轻快:“现在乱扔垃圾的少了,大家都在护着这座城。”这句朴实的感慨,道破了文明创建的核心逻辑:从环卫工手中的扫帚到市民自觉分类的双手,城市文明正从口号变为行动。

  杨树巷社区工作人员沈平望着整洁的巷道,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些年清楼道、整绿化,居民从‘看着改’到‘一起干’,社区成了真正的家。”昆仑路街道副主任张朝祥的表态更显深意:“金字招牌既是认可,更是永不停歇的考场。”从市容市貌的“面子”到民生服务的“里子”,城市文明正向着让每个角落都浸润暖意的目标迈进。如今的格尔木,绿化带里少了纸屑,斑马线前多了礼让,农贸市场的摊位摆得齐整,老旧小区的楼道亮了灯。

  广场舞跳进文明站,红马甲织就暖网

  上午九点的星园路社区,20位阿姨踩着《文明歌》跳广场舞,下午活动室就变成象棋角,几位学生正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3万名志愿者组成的“红马甲军团”,比闹钟还准时出现在望柳庄社区——师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组成服务队,对社区主干道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校长张宏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劝导、环境整治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文明格尔木添砖加瓦。”格尔木市注册志愿者有3万余人,他们组成328支队伍,打造了“三红服务惠民生”等多个品牌项目,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场景让记者深刻感受到,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行动,从社区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一次志愿服务做起,才汇聚成了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老楼长出充电桩,荒滩变身火箭乐园

  利和小区30年的老楼道里,王大爷的电动车终于有了充电位,新画的停车位让下班抢车位成了“过去时”。

  投资4亿元改造120个老小区,不是简单的“涂墙换锁”:航空巷的荒地上长出带火箭模型的儿童乐园,吴女士每天带娃来玩时都感慨:“以前这里全是沙土,现在路灯亮到晚上九点,连广场舞阿姨都挪到这儿来了。”

  漫步在格尔木的街头巷尾,能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曾经的老旧小区,如今已焕然一新。据格尔木市住建局工程师孟源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120个老旧小区,惠及1.85万户居民,投资达4亿元。城区内,道路平整宽阔,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格尔木市累计投入3.8亿元实施53个补短板项目,整治道路51条,新增停车位1.32万个,改造公交站亭114处。曾经的荒芜边角地,变身14个“口袋公园”和8处立体花坛。

  15分钟书香圈,菜市场里藏好人

  走在格尔木街头,15分钟准能遇见图书馆或城市书房,流动图书车每月往乡下送500本书。更动人的是菜市场的“隐形好人”:卖菜的张大姐捡到钱包原地等失主两小时,社区老王头免费修家电十年。周馆长说这些小事“比文化演出更养人”——当30位“格尔木好人”像星星一样散在街头,文明就成了不用提醒的自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格尔木市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这座城市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记者手记

  站在格尔木街头,记者突然理解了文明的最终目的——不是颁奖台上的金字招牌,而是王大爷给电动车充电时的安心,是吴女士带孩子在口袋公园玩耍时的笑声,是卖菜的张大姐守着钱包等失主的两小时。这座高原城市用4年改造120个老小区,让3万志愿者像毛细血管般扎进社区,把图书馆开到居民楼下——它证明文明创建从来不是“冲刺跑”,而是把“绿化变好”“路灯变亮”这些小事,做成了全民参与的“马拉松”。

  当北京的表彰声传来时,最动人的不是街头的彩旗,而是马玉梅阿姨说的“以后要更爱护家园”。这句话里藏着格尔木最珍贵的答案:文明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生活中养成出来的习惯——就像昆仑山上的雪水,终将汇成滋养城市的长河。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张永黎
编辑:马琦雯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