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新闻资讯

大山为伴 诲人不倦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彭娜 杨婉莹 石萍婷 刘雅婧 马晓君    发布时间: 2015-09-10 08:13    编辑: 崚子

  青海新闻网讯 多杰仁青、刘燕、贾长才、李广顺,是西海都市报“9·10关爱乡村教师特别行动”走访的其中四位老师。沾满粉笔末的双手、黑发里藏着的根根银丝、布满皱纹的憨厚笑脸,是他们可敬的模样;质朴、敬业、任劳任怨,是他们可贵的品质;把孩子领进教室,教给他们丰富的知识,用辛勤的汗水教书育人是他们毕生的事业,他们是所有山村教师的缩影。9月8日、9日,西海都市报和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开展关爱乡村教师特别行动,为119位老师送去节日的祝福。祝愿天底下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刘燕:来到这里我就不准备走了

  洗得发白的蓝色牛仔裤,粉色运动衣,圆圆的脸上挂着暖暖的微笑,这是乐都区马厂乡甘沟滩早教点老师刘燕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3年9月,23岁的刘燕来到甘沟滩早教点,这里只有两位老师、10个孩子,令她倍感意外。但她却说:“来了这里,我就不准备走了。孩子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孩子们。”去年,听说刘燕可能会调走,家长们不停地给中心学校的校长打电话挽留,有的家长还专门跑到学校看望她,让她很感动。她直言,家长们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她无法和孩子们分开。

  刘燕还记得,刚来时,因为学校离家远,孩子们中午不回家,一个馍馍就是一顿午饭,连口热水也喝不上,尤其到了冬天,馍馍冻得硬梆梆的,孩子们实在难以下咽。她当即决定每天中午给孩子们烧水喝,还动手做饭菜给孩子们加餐。 “太让我心疼了,他们不过七八岁啊,小的才只有3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刘燕心疼孩子们,孩子们也懂得感恩。虽然孩子们家庭困难,但只要有好吃的东西都会想着刘燕,哪怕只有一个苹果,也要分给她一半。3月的一个清晨,一名小男孩跑到刘燕跟前,低头抱着书包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红枣,说了句“老师,这个给您泡水喝”便扭头跑了。刘燕的眼眶湿润了。后来,小男孩的家长告诉她,孩子知道老师嗓子不好,就攒钱买了一包红枣,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直到现在,刘燕还留着那包枣。她说,善良的孩子们,总愿意把最好的留给她,她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教好他们!

  多杰仁青:19年用双脚走出两万多公里教书路

  夜幕下,多杰仁青讲述了他的故事。他以“我教书不是因为钱,只是让孩子们有书念,有学上”作为故事的开头。

  多杰仁青出生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一个偏僻的农村,教书已有十九个春秋。但这19年的教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当了3年老师的多杰仁青因病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1993年,31岁的他重返讲台。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学校仅有的一间教室因暴雨倒塌,村里把学校关了。多杰仁青的激情被浇灭了。2004年,多杰仁青被科才昂小学邀请为代课教师,他的希望又被点燃了。

  然而,挡在面前的一座大山成为了他教书路上的最大障碍。从他家到学校,每天来回要走8公里多的山路,但他毫无怨言。“披星戴月是常有的事,雨雪打湿鞋袜也是常有的事。”正是这样不辞辛苦地奔波,多杰仁青的学生都十分尊敬他。“我现在认识学校里所有的孩子。”多杰仁青说。

  2011年,是多杰仁青最开心的一年。这一年,学校改建成了寄宿制学校,多杰仁青再也不用每天跑8公里山路,用双脚丈量他的教书路了。到现在,他教出了一百多名毕业生,还有十几人已经上大学了。

  多杰仁青说,作为一名教师,他很自豪和骄傲。19年来,他把所学的、所知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亲切地称呼学生为“我的孩子们”。

  贾长才:为了让更多孩子上学挨家挨户做动员

  “给每个孩子读书的机会。”这是乐都区蒲台乡山桃小学贾长才老师给自己定的目标。

  贾长才已经任教24年了。当一名好教师是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这么多年他从未放弃。他说:“看到我的学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能让我的学生从啥都不知道到懂了些东西,这是我最欣慰的!”

  大约在20年前,学校还没多少学生,尤其是女生。“当时挨家挨户动员孩子们上学,可很多家庭还是不愿意,尤其是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家庭。”贾长才说,当时面对家庭条件贫困,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学校给补贴让他们继续学习。

  贾长才深爱着这个职业。他说:“平时备课到10点左右就休息了,孩子们的一部分作业都是当堂批改,这样才能及时给他们纠正错误,还有一部分作业一般是第二天早上我提前到校,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批改。”除了每天的上课时间,贾长才也经常会和学生交流,给他们讲故事或者一起聊天,他认为老师不仅仅有教书的责任,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

  “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走出大山!”这是贾老师最大的希望:“我希望他们都能上大学、读研究生……走得越远,得到的知识就越多。”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的学生中已经有很多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

  李广顺:翻山越岭只为孩子们安全回家

  家住湟中县李家山镇毛尔茨沟的李广顺是坚守在塔沟教学点的唯一的教师。

  李广顺今年51岁,在他教育生涯的32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献给了塔沟——这个毛尔茨沟的教学点。1982年李广顺就在塔沟小学教书,3年后调到上五庄,十年后又回到了他的家乡。因为毛尔茨沟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现在塔沟教学点只有7个孩子。每天,这7个孩子在他的照顾下快乐成长。

  山路崎岖,孩子们住得分散,遇到下雨,孩子们更是举步维艰。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几乎每天放学,他都要翻山越岭,一个个送回家。

  李广顺说,最辛苦的还是交通不便。“这不,这里又塌了。”他指着路面上的窟窿说,看着学生一学期比一学期少,他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上学期还有13个孩子,这学期就只剩7个了。”李老师说,好多村民因为出去打工,孩子都去外面了。

  李广顺老师说,他不觉得辛苦,看着孩子们在塔沟念完二年级他就特别高兴。李老师笑着说,“现在下课送孩子们回家挺幸福的。”他说,每年过年还会有孩子来看他,这就更坚定了他坚守在塔沟的信心。“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不管学生还剩下几个。”李广顺老师说,他会一直在塔沟教书直到退休。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