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党旗领航】青海西宁:发挥党建“牵引力” 激发振兴“源动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张永旺
发布时间:2024-02-20 07:26:34
编辑:何继红
湟中区甘河滩镇前跃村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民宿产业。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保障和强力支撑。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夯实基层基础和强化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为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组织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以前我们村条件可差了,哪有现在这样平坦的路,还有文化广场,这几年我们村变化确实很大。”说起大堡子镇陶北村,村民们总会感慨如今村子变化之大。

  村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村里有一个有想法有能耐的好班子。村“两委”班子把抓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作为主要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出陶北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造农旅结合乡村商业街区。同时,党员带头创业,探索党组织带领下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模式。

  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步稳蹄疾。

  西宁市推行“四个一”措施,开展“强村带弱村”帮带活动,推动薄弱村党组织晋位升级。组织开展“城乡支部结对、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安排123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917个村结对共建,通过组织生活、协调项目资金、鼓励党员干部消费帮扶等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农村下沉,着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

  同时,大力实施村级“危旧狭小”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整合财政、党费等各类资金,专项用于改善村级活动阵地,优化功能布局和整体设计,着力提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足额落实村级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完善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4项补贴”的年度报酬体系,将基础报酬提升至本县区上年度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将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第一书记白云(左)在饮用水厂内检查饮用水包装。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充实基层力量 增强乡村振兴活力

  村支书是带领村子发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村子发展的前景,村民的幸福感。

  “风吹石头跑,山上不长草。”这是老一辈村民对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刻在骨子里的印象。如今,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早已替代了昔日回忆,改变这一切的,就是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他一步步把昔日一个产业发展空白、村民生活困难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依靠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逐渐走上致富路的幸福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柏油路上跑小车,观景台上看风景,农家乐里庆盛世,家家传唱幸福歌”成了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选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西宁市以乡镇换届为契机,加大从“五类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力度,增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在年龄梯次上的合理性、专业特长上的互补性、性格气质上的包容性,乡镇(街道)干部工作状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聚焦为乡镇输入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强的干部,安排6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46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接收9名国内重点高校选调生到乡镇挂职锻炼,为乡镇增加了源头活水,有效改善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

  组织开展乡村换届“回头看”、常态化开展村干部“履职体检”等工作,严格执行“223”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强苗”行动,突出“选、育、管、用”环节,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767名、村干部后备人选4102名,储优备足源头“活水”。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高效完成第二轮100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组织开展为期40天的“以老带新”帮带工作,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无缝衔接、平稳过渡。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以严的氛围、严的基调督促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抓实干。

  壮大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新春伊始,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内一派忙碌景象,西宁创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员工们一早就开始打扫路面,保障来往车辆行驶顺畅,市场环境整洁有序。

  西宁创其物业是由城北区马坊街道三其村“两委”聚焦集散中心所需,发挥临近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于2019年牵头成立的。2023年10月,西宁创其物业在原有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又与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签订二期物业服务合同,预计村集体收入将会突破1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办起民生实事来就更有底气。”三其村党总支书记王凯表示,近年来,三其村坚持在用好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上做文章,通过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改善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等方面,让村民们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截至2023年底,西宁市年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行政村有156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行政村616个,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45个。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98亿元,是2022年的2.01倍。

  村集体经济是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西宁市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行政村联点帮扶责任机制,组建全市村集体经济专家指导团,择优遴选97名各类专家联点指导287个村,为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聚焦党建引领,引导全市83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有效提升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功能。累计申报实施410个总投资2.11亿元的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项目,推动当年度能实施、可落地、有收益。

  组织开展“破五提十”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项目需求库、职能部门项目库、“强村”工程专家人才库,推行“三库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强化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服务支持。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仓见底”。

推荐阅读
陈刚赴民和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基层干部
吴晓军调研工业企业运行情况
青海西宁:社火巡游期间56条公交线路临时绕行调整
青海:春节消费市场火爆
关于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拟表彰对象的公示
“净网青海·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行动启动
285亿元新型显示产业园项目落地西宁
春节期间西宁市消费市场供需两旺
24H热点
【新春走基层】龙腾高原 福耀河湟——西宁市优秀社...
【新春走基层】青海贵德第三届舞龙舞狮大会开幕
【新春走基层】社火巡演燃爆西宁
青藏集团公司春节假期发送旅客37.28万人次
春节假期青海高速公路总交通量超252万辆
春节期间全省消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创历史新高!春节假期1.32万人游青海湖
青海矿山安全生产实现“五个历史最好水平”
省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用涓涓细爱诠释孝心良善——记孝老爱亲“青海好人...
热点图片
【新春走基层】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展演照片
【新春走基层】西宁...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改革进行时】给地方性法规做“体检”——《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评估工作规范》背后的故事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青海:消费红红火火 数据一路看涨
青海:消费红红火火 ...
【生态观察】守护“地球之肾”
【生态观察】守护“...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冬春胜景】拥雪山入怀
【相约大美青海 畅览...
【新春走基层·奋进新征程】新年开跑 奋力前行——龙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新春走基层·奋进新...
青海湟中小“美猴王”今天又要出山了
青海湟中小“美猴王...
【新春走基层】返程小高峰 一路暖融融
【新春走基层】返程...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党旗领航】青海西宁:发挥党建“牵引力” 激发振兴“源动力”

青海日报
2024-02-20 07: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党旗领航】青海西宁:发挥党建“牵引力” 激发振兴“源动力”

青海日报
2024-02-20 07: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党旗领航】青海西宁:发挥党建“牵引力” 激发振兴“源动力”

  • 2024-02-20 07:26:34
  • 来源:青海日报
湟中区甘河滩镇前跃村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民宿产业。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保障和强力支撑。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夯实基层基础和强化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为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组织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以前我们村条件可差了,哪有现在这样平坦的路,还有文化广场,这几年我们村变化确实很大。”说起大堡子镇陶北村,村民们总会感慨如今村子变化之大。

  村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村里有一个有想法有能耐的好班子。村“两委”班子把抓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作为主要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出陶北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造农旅结合乡村商业街区。同时,党员带头创业,探索党组织带领下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模式。

  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步稳蹄疾。

  西宁市推行“四个一”措施,开展“强村带弱村”帮带活动,推动薄弱村党组织晋位升级。组织开展“城乡支部结对、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安排123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917个村结对共建,通过组织生活、协调项目资金、鼓励党员干部消费帮扶等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农村下沉,着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

  同时,大力实施村级“危旧狭小”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整合财政、党费等各类资金,专项用于改善村级活动阵地,优化功能布局和整体设计,着力提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足额落实村级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完善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4项补贴”的年度报酬体系,将基础报酬提升至本县区上年度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将卸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第一书记白云(左)在饮用水厂内检查饮用水包装。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充实基层力量 增强乡村振兴活力

  村支书是带领村子发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村子发展的前景,村民的幸福感。

  “风吹石头跑,山上不长草。”这是老一辈村民对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刻在骨子里的印象。如今,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早已替代了昔日回忆,改变这一切的,就是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他一步步把昔日一个产业发展空白、村民生活困难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依靠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逐渐走上致富路的幸福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柏油路上跑小车,观景台上看风景,农家乐里庆盛世,家家传唱幸福歌”成了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选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西宁市以乡镇换届为契机,加大从“五类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力度,增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在年龄梯次上的合理性、专业特长上的互补性、性格气质上的包容性,乡镇(街道)干部工作状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聚焦为乡镇输入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强的干部,安排6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46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接收9名国内重点高校选调生到乡镇挂职锻炼,为乡镇增加了源头活水,有效改善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

  组织开展乡村换届“回头看”、常态化开展村干部“履职体检”等工作,严格执行“223”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强苗”行动,突出“选、育、管、用”环节,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767名、村干部后备人选4102名,储优备足源头“活水”。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高效完成第二轮100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组织开展为期40天的“以老带新”帮带工作,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无缝衔接、平稳过渡。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以严的氛围、严的基调督促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抓实干。

  壮大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新春伊始,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内一派忙碌景象,西宁创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员工们一早就开始打扫路面,保障来往车辆行驶顺畅,市场环境整洁有序。

  西宁创其物业是由城北区马坊街道三其村“两委”聚焦集散中心所需,发挥临近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于2019年牵头成立的。2023年10月,西宁创其物业在原有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又与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签订二期物业服务合同,预计村集体收入将会突破10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办起民生实事来就更有底气。”三其村党总支书记王凯表示,近年来,三其村坚持在用好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上做文章,通过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改善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等方面,让村民们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截至2023年底,西宁市年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行政村有156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行政村616个,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145个。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98亿元,是2022年的2.01倍。

  村集体经济是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西宁市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行政村联点帮扶责任机制,组建全市村集体经济专家指导团,择优遴选97名各类专家联点指导287个村,为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聚焦党建引领,引导全市83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有效提升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功能。累计申报实施410个总投资2.11亿元的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项目,推动当年度能实施、可落地、有收益。

  组织开展“破五提十”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项目需求库、职能部门项目库、“强村”工程专家人才库,推行“三库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强化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服务支持。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仓见底”。

作者 郑思哲 张永旺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