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哒哒哒、哒哒哒……”4月17日上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在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宽阔明亮的车间内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工作声和工人的说笑声交织,裁剪、熨烫、缝纫、平整……工人们正在赶制学生的春季校服,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与春季旺盛的生机相映成趣。
“自从村里办了这个服装厂,我在家门口就业了。这里工作时间自由,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元,工作环境也很好,我自己特别满意。”石家营村脱贫户俞菊贤高兴地说。
俞菊贤所说的服装厂是石家营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自主发展实体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项目。
石家营村是典型的拆迁安置村,受种种条件和资源限制,农民产业发展潜力受限,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
如何利用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考题”。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辖区学校的校服订单需求量大,服装加工项目风险低、可行性强。而村中闲置的房屋比较多,党员和群众代表集思广益,把二者巧妙结合,区上和街道办大力支持,我们的服装加工厂便如火如荼开起来了,广大群众把党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间。”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贺文安介绍。
贺文安被推选为服装厂项目运营负责人,石家营村党支部协调项目申报,在多部门联审评估后,缝纫机、锁钉等设备陆续入厂,乡村服装加工厂应运而生,创新探索的“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更是让石家营村集体经济焕发出新活力。
“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到校服样式寄样打版,再到服装质量质检送检,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实现了从服装产业‘零基础’到产业发展‘熟路子’的转变。”贺文安介绍,自2023年9月试运营以来,石家营服装厂承接平安区幼儿园、初高中学校校服订单3000余套,营业收益5.9万元。两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盘活空闲房屋资产约500平方米,就近就地吸纳40余名妇女群众就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石家营村不少妇女都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当起了缝纫工。村民张廷琴说:“来村上的服装厂上班,不仅学到了缝纫手艺,也有不错的收入。”
此前,小峡街道党工委积极与平安区就业部门对接,及时举办缝纫机技术培训班,组织石家营村村“两委”干部及部分缝纫机技术工赴外县区实地观摩学习,邀请省外技术工程师现场对服装加工技术进行一对一指导提升缝纫技术,通过线上学习培训等方式巩固技术经验,及时帮助服装厂更新经营理念。
“经过岗前培训和实操锻炼,现在大家可以很熟练地使用缝纫设备。我们还建立了帮带机制和奖励机制,村民积极性很高,技术越来越好。除了本地学校的校服订单,今年还接到了外地的工装订单,这条路子走对了,产业前景比较广阔。”贺文安说。
“产业培育重在因地制宜,在石家营村发展乡村服装产业,前期投入小、风险低、见效快、无污染,充分利用了城中村人力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等比较优势,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了群众致富增收和集体经济壮大互保共赢。”小峡街道办主任吕海涛说。
“建立五项联系帮扶机制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由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联姻单位共同帮扶,把党组织优越性和群众积极性凝聚到产业发展上来。”平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蒋友谊介绍,平安区从行业部门遴选人才组建“专家服务队”,采取项目化推进方式培育实体经济项目,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据了解,平安区大力实施村集体“消薄增效”行动,支持村集体在实体经济领域创新发展。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电竞宾馆、室内垂钓园、康养中心、家政服务、自助洗车等一批实体产业项目落地,全区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由6个增至43个,年收益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消除,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强村同比增长100%。通过成立“强村公司”破解发展资源“小、碎、散”问题,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40余万元。